历史文化渊源厚重的山西

高原上的行者

<b>  访古探幽圣地 ——山西</b><br><br> 很小的时候听父亲说过我小姑在山西,这是我最早知道山西,后来父亲又说小姑在平遥。具有影响力的是大寨人在荒凉的山坡上开挖梯田,七沟八梁一面坡。感觉山西是个很穷落后的地方。后来有关山西的点滴慢慢就知道多了起来。但是,旅游却从来没有向往过。這次偶然的机会跟随江苏旅游考察团去山西采风观光。确实是意外的荣幸。<br><br> 山西主要是黄土高原。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构成。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br><br><br> 山西的历史文物有三万多处,受到国家保护的有119处,全国第一。<br><br> 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北魏建造的云冈石窟融印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是中外文化的交融杰作。<br><br>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建立在山西。<br><br>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大唐王朝。<br><br>山西又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br><br>踏上了这片土地才深知脚下黄土的厚重和历史渊源。<br><br> 俯瞰山西大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千年无损的军事设施</b></h3> 江南的六大古镇,共同的特点就是小桥流水楼台亭阁。到了山西才知,山西介休有一世界罕见的袖珍古村——张壁古堡,其面积只有0.12平方千米,远远小于江南任何一个古镇,没有小桥流水。 却有宋、元、明、清时期的庙宇殿堂等20余处,还有三座完好的戏台。不仅如此,其地下还有长达5公里上下三层纵横交错的地道。<br> 古刹 地道内四通八达,有军事指挥、关押战俘、马厩等场所。在地道中穿梭仿佛就像是迷宫,把村子连城一片。多个出口处在村外的大峡谷半空。据考证,这地道是隋末刘武周抗击李世民开挖。距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 下图是上下三层相互交叉地道模型图 <p class="ql-block">逝去的年华</p> 峡谷峭壁上的地道出口 古堡地处山中一片高地,海拔1020米,三面沟壑,一面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据导游说,这里早已是电影电视拍摄基地,四A级景区了。<div><br><div>  村中上千年的古树比比皆是。厚重的历史感直逼心头。11月中旬这里就下了一场雪,背阴处的积雪一点都没化,冷冽的山风使村子更加萧瑟,几家小铺子,给村子平添了几分生机。这里的柿子饼非常甘甜。大概是半干旱气候的原因吧。据资料:这里的年降水量在400——620毫米。只有在这严重缺水的地方,才能铸造出干燥灰黄的泥土,千年的地道才能坚如磐石。</div></div> 黄昏时分我们乘坐大巴沿着黄土坡道赶往临汾,不知怎么搞的,一路上耳边老是响起古人们铿锵挖地道的声音,想象着这个小山村当年戏台的热闹,想象着祠庙朝拜人群的虔诚和那烟雾缭绕的香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寻觅中国古代“华尔街”——平遥</b></h3> 古城平遥始建于西周时期(公元前827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侵扰,始建城墙,<br>1703年,康熙皇帝出巡路经平遥,修建了四面城楼。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br><br> 临近下班时分,我们参观了规模较大的票号院落,一进门就是过道,过道一侧就是“营业”厅,出了过道往里走就是镖局。<br><br>  多个院落都有不同的功能,如柜房、埠际帐房、总帐房。<br>再往后就是协理房、经理房,管理人员办公场所, 员工生活区,当时无论总号,分号,上至掌柜,下至员工都要住在票号。<br> 金库是在地下,取款时用绳索从“钱井”提出,所以“提款”一词由此而来。<br>金库“大厅”有一根樟木雕刻的神龙宝柱,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文物。<br><br>  不一会夜幕降临华灯点亮,温暖柔和的光线给冬日的平遥城添了几分暖意。城中散发着美食的香气,吆喝喧嚣不减当年,据资料说,平遥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风貌。<br> 票号内院 前台营业厅 <p class="ql-block">“钱井” 提款一词由此而来</p> 地下金库的 神龙宝柱 朱元璋时期文物 地下金库 用几个小时浏览古城,跑马观花都跑不过来。第二天天没亮就早早起床再看看这个古老的平遥。天寒地冻,人们还在睡梦中,不远处三两家早点铺有蒸汽溢出,给寒冷的街心带来几分暖意。不一会城墙脚下传来跑步声。平遥人新的一天生活由此开始了。<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具有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乔家大院</b></h3>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从高空俯视院落,很似一个双“喜喜”字。院落可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总占地10642平方米, 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br> 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神话传说龙生九子,其一为椒图,形似螺蛳,好闭口,画其门上装饰)兽衔接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家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家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br>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门口的照壁 砖雕 进入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板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道两侧靠墙有护坡。道的尽头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div><br> 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是客房佣人住室。在建筑上偏院低矮些,既表现了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的上层次感。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br></div> 乔家大院处处都是砖瓦插合,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精工细做,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br><br>  大院房间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绘,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除“燕山教子”、“麻姑献寿”、 “渔樵耕读”外,还有花草虫鸟,等多种多样图案。所用金箔,纯度很高,虽经长期风吹日晒,至今仍是光彩熠熠。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既规范又有变化,既有整体美感,又有局部特色,就连房顶上140多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冬天烧炕) 乔家厨房,地面的盖板是“冰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孩子住所</h3> 大院各个门庭所悬的牌匾很多,一块价值极高的是傅山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现存展于乔家第四院的东房内)。大院牌匾都是名人达官贵人的题词,可价值连城。 办婚事用房 大院建于清乾隆(公元1756年),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年间,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1922年,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div><br>纵观全院,威严高大,整齐端庄;院里富丽堂皇,井然有序。<br><br>  不愧为建筑博物馆之称。身临其间,美的让人陶醉。这是其他古镇及古民居无法比拟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十多年前的愿望如愿以偿</b></h3> 五台山位于山西黄土高原,地旱树稀。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像是手掌向上托举,五指上伸的形状,五指就是五个山峰,山顶无林,像是土砌平台,故称五台。五台山地势相对平缓,不向黄山那样盘旋陡峭。 五座山峰气势雄伟连绵怀抱,方圆250公里,最低海拔624米,最高3061米。<br>  除了虔诚的佛教信徒登临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因台怀镇寺院群分布较多。到了台怀镇就等于到了五台山。<br> 夜奔五台山 五台山是中国青庙(汉僧所住)黄庙(蒙藏喇嘛所住)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73处(其中黄庙10处)。著名的有院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塔院寺就在台怀镇,因院中的大白塔而得名,现为五台山的主要标志。建于北魏,<br><br> 塔院寺 我们赶到台怀镇已是晚上六点半多了,大家没有吃饭,直接去广化寺,五台山只有这个寺庙“下班”晚。只见寺庙上下里外灯壁辉煌,流金似彩,仿佛黄金打造,震撼心扉。僧人们整齐盘坐在殿堂念经、颂经歌,旋律柔美动听,划破了宁静的五台夜空,使我们顿感佛教圣地的庄严神圣。 广化寺 第二天一早我们浏览了台怀镇及塔院寺。然后赶往大同。 举目远望四周都是寺庙 休闲的僧人 最早得知五台山是文革命时,从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张思德同志后来到五台山工作”。那时就想以后有机会到五台山张思德同志工作过的地方看看。在返回的路上,一直注意观察有没有张思德同志工作过的纪念地?不管怎么样,五台山我来了,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愿望实现了。 下榻的宾馆 五台山黎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雕刻艺术宝库——云岗石窟</b><br><br></h3>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长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读音kan)252个,雕像51000个。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云岗石窟始创者——昙耀 按石窟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div><br>  早期的"昙曜(tán yào僧人石窟始造者)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div><br>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br><br>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br></div></div> 下图昙曜石窟造像,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 石窟中雕刻的乐舞和百戏杂技,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br><br>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前,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div><br>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阶层蔓延起来,他们充分利用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的雕凿又延续了20多年。</div><div><br>云岗石窟连续雕凿60多年。<br><br></div> 下图地面的沟痕是千年前的原始车辙 昙曜五窟位于中部,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 <div><br></div><div>左边小洞窟是晚期雕琢的</div> 我国四大石窟的比较 敦煌莫高窟建自(公元366年) <br>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br>云冈石窟 建自北魏 (公元453年) <br>龙门石窟建自北魏由大同迁都洛阳后(公元494年) <br><br><br>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历经1000年的建造历程。<br><br>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br><br>  龙门石窟建造于北魏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br><br>  这四大石窟都是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雕刻艺术,最早源于印度。<div><div>  </div><div> 敦煌石窟和云岗石窟都处于北纬四十度线上,石窟能完好保存到现在。是因年降水量少。避免了雨水的侵蚀。笔者2008年去过敦煌,这两处的地质,建造模式基本相似。敦煌多为壁画,云岗则是雕刻。<br><br> 九三年五月笔者去过龙门石窟,印象中不如这两处震撼。但龙门石窟石质看上去较坚硬。<br></div></div> 下图是龙门石窟 下图是龙门石窟 下图是敦煌石窟 石窟是古代文化留下的一座艺术宝库,雕刻内容取材于佛教故事、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吸收了印度艺术要素,反映了佛教思想及文化的发展过程,这对于学习历史文化研究绘画雕刻艺术的朋友来说,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青少年,对于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大有益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中楼阁——悬空寺</b></h3> “壮观”为李白题写 悬空寺位於北岳恒山脚下的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建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div><br>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br>这里山势陡峭,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惊险奇特,别具一格。<br></div> 每逢暴雨倾盆,雨水就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泻入谷底,给悬空寺挂上了一排排晶莹的水帘,颇为壮观。<br><br>  悬空寺有152平米的面积,建有大小房屋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关帝庙、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释迦殿、栈道等组合。<br><br>  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殿内正中端坐佛主释迦牟尼,慈祥安和,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主老子李耳。<br><br>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李白的墨宝。<br> 这次有幸登上悬空寺,爬了悬梯,走了栈道,穿了石窟,钻了天窗,走了屋脊,步曲廊,多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抬头仰视一线青天,俯首峡水长流,叮咚成曲,意境妙哉。 “悬”是悬空寺的特色,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承载重力的是打入岩石的横梁。有了这些木柱,给人以安全感稳定感。 值得赞美的是悬空寺的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建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遮挡了阳光的照射。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风侵、雨蚀、日晒。绝佳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div><br></div><div><br><br></div> 童年时候曾经在笔记本插图中见过空中楼阁悬空寺,这次能登上悬空寺的确很开心的。眼前的幸运来的很突然,很意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b></h3>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建造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div><br>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早于苏州园林5个世纪)现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晋祠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br></div> 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距今已有3000多年,向南倾倒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有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使它没有砸着屋顶。名曰“撑天柏”。<div><br>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br></div> 圣母殿 3000多年的周柏 <h3>  晋祠是以泉、渠水构成的景观。祠内水母楼键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经楼前八角泉亭,流入石塘之中,然后用人字堰将水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h3>北方气候干旱少雨,难老泉水数千年流淌不息,实属罕见。<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建筑史上的奇观——应县木塔</b></h3>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边。 <br><br>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石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br>  <br>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木架。纯木结构、无钉无铆。<br><br>  据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br><br> 千年来,木塔历经了狂风暴雨、地震、战争,尤其是1926年军阀混战,木塔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仍然屹立。<br><br> 塔底层外檐由24根木柱支撑,下层每根柱负荷120吨,可是柱下石基上根本没有窠臼,窠臼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kē jiù,是指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木柱直接站在石基上。<div><br>  据说有人,曾经用一根细线,从石基和木柱间横穿过。现场看确实是如此。因木柱低端腐朽与石基之间产生缝隙。<br><br>  <br></div> 下图立柱已腐朽裂纹,低面与石基之间可穿线 木塔第一层的释迦牟尼佛像,高达11公尺,在塔内仰望,周围是金刚、天王、弟子等。笔法细腻传神,为反应了辽代的绘画风格。<br> <br>  比萨斜塔建于1350年完工,为8层大理石塔。<br><br>  埃菲尔铁塔建于1889年,是一座镂空结构铁塔。<br><br>  应县木塔建于1056年,是一座无钉全木塔,也是中国最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最高的木塔。<br><br>这三座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br>  <br>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为木塔增色 <br><br> 下图上块是明成祖朱棣在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县,登城玩赏时题写的;“峻极神功”。<br><br>  第二块是明朱厚照在公元1508年督促大军在应州(今应县)一带击败入侵者,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写的“天下奇观”。<br><br> 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考察木塔说:“这个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p class="ql-block">  辽代的这座木塔,美得使人心慌心痛。制作美篇时,深深的遗憾涌了上来,当初没有仔细观察,多拍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只有踏上这片黄土高原,才深感山西历史文化的厚重源渊流长,山西是仿古探幽的圣地。山西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文 图 :高原上的行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一年三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