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八个美篇:为了父辈的旗帜永远飘扬!我们寻找,我们坚持,我们告诉未来——156师南昌子弟群成立、活动纪实

楚楚

<p class="ql-block">  2017年的8月,所有的日子,都是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先是在南昌后花园的湾里区,举办了“南昌八一小学成立68周年庆”。之后,156师南昌子弟,在师长邓克明长子邓鲁延大哥和政委祝世凤之子祝捷大哥的召集下,成立了“156师南昌子弟群”。</p> <p class="ql-block">  鲁延哥细心张罗参加“南昌八一小学建校68周年庆”的4位156师二代,在南昌湾里合影,吹响了南昌156师子弟们的“集结号”。</p> <p class="ql-block">  校庆最后一天,156师子弟赵宏(156师468团财务股长赵超之子)从宜春驾车专程绕道湾里,接我们的带头大哥邓鲁延下山去南昌。</p> <p class="ql-block">  这是156师南昌子弟们的第一次见面。我们这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一下子就亲近起来,自愿组织成“四野43军156师南昌子弟群”。 “红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所有活动必须的经费,我们自豪“自筹”。</p> <p class="ql-block">  赣江之滨、八一桥头旁的南昌滨江宾馆,见证了156师南昌子弟的第一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2017年9月,邓鲁延大哥再次来南昌专程拜访156师前辈、86岁高龄的王宝莉阿姨。</b></p> <p class="ql-block">  上图:南昌解放时的156师宣传队长矢明叔叔,宣传队员王宝莉阿姨夫妻和朱志敏小宣传员(1948年辽沈战役156师奉命围困长春时期,在饿毙的难民堆中发现一女孩还有一口气,便一口馒头一口水将她救活。当年只有12岁的朱志敏,因亲人失散无家可回被特批入伍,随师宣传队入关、南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图右:矢明,原名王裕厚;1924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忻州。</p><p class="ql-block">1939年11月在家乡参加八路军武工队;</p><p class="ql-block">1943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转延安抗大文工团工作;</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随抗大分校进军东北;</p><p class="ql-block">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48年调任四野156师宣传队长;</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在南昌与战友156师宣传队员王宝莉结为伉俪;</p><p class="ql-block">1950年调任江西军区文工团团长。</p><p class="ql-block">江西省著名戏剧家兼导演,主要作品有《血泪仇》、《不要杀他》、《火》、《刘胡兰》、《志愿军未婚妻》、《赤道战役》、《炮弹是怎样造成的》等,(篇幅所限未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江西省文联主席任上离休;</p><p class="ql-block">2008年4月病故,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的歌词,为矢明任江西军区文工团长时下乡采风创作。该歌曲问世70余年间,被以多种形式改编、众多文艺团体的歌唱家翻唱,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在社会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图左:王宝莉,1931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荣城。</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参加“安东学生工作团”;</p><p class="ql-block"> 1948年奉命调派围困长春前线部队“东野六纵独立六师”,任宣传队副队长;</p><p class="ql-block"> 之后随独六师即156师入关、南下。曾主演话剧《回到祖国怀抱》、大型歌剧《刘胡兰》等;</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离休前为江西省文联办公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  宝莉阿姨对专程拜访她的鲁延大哥畅说当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邓哥在昌拜访156师前辈活动圆满结束,哈哈,轮到156师南昌二代们上场啦!</p> <p class="ql-block">  鲁延大哥深情讲述1948年的东北战场上,父亲们与装备精良的国军在吉林“桦皮厂”这个地方发生的一场“遭遇战”史实。</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156师吉安子弟来南昌,中图下图是156师武汉子弟和上饶子弟过南昌,我们聚聚喝口小酒,聊聊父亲们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时间嘛,哈哈忘记了,应该是南昌子弟群成立初时的2017年秋,又或是2018年开春?</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春节前夕——在外地创业的156师南昌二代张舰,携留美归国的三代小小张回昌“省亲”,子弟们“趁机嗨翻天”:</p> <p class="ql-block">  诗朗诵《独立六师70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迎接狗年春节的爆竹声,</p><p class="ql-block"> 恍惚间隆隆作响。</p><p class="ql-block"> 这是60炮的爆炸声,</p><p class="ql-block"> 这是82迫击炮的爆炸声。</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脆的“三八大盖”枪声,</p><p class="ql-block"> 这是沉闷的马克辛重机枪声……</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烟筒山,</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帽儿山,</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敦化北山的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硝烟中诞生的警二旅,</p><p class="ql-block"> 在和敌伪顽匪的战斗中,</p><p class="ql-block"> 迅速成长、壮大。</p><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平,</p><p class="ql-block"> 这是桦甸,</p><p class="ql-block"> 这是孤甸子,</p><p class="ql-block"> 这是围困長春,</p><p class="ql-block"> 独六师在和蒋军主力的战斗中,</p><p class="ql-block"> 打出了军威,</p><p class="ql-block"> 打出了“虎狼之师”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挥师南下,</p><p class="ql-block"> 156师的将士们,我们的父辈,</p><p class="ql-block"> 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p><p class="ql-block"> 团风强渡,血雨腥风,</p><p class="ql-block"> 打过长江去,</p><p class="ql-block"> 解放全中国!</p><p class="ql-block"> 烈士们的鲜血,</p><p class="ql-block"> 打破蒋家王朝的迷梦,</p><p class="ql-block"> 迊接新中国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骄傲,</p><p class="ql-block"> 我们自豪,</p><p class="ql-block"> 八一军旗上有我们父辈的鲜血。</p><p class="ql-block"> 共和国的成立,</p><p class="ql-block"> 有我们父辈奠基!</p><p class="ql-block"> 光荣的156师,</p><p class="ql-block"> 我们父辈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我们永远把你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作者:156师上饶子弟.曾兴国</p><p class="ql-block">朗诵者:156师南昌子弟.金爱丽、张舰</p><p class="ql-block">(注:1.标题“独立六师”即“东野六纵独立六师”;诗文中“警二旅”,均为四野43军156师前身之番号,是四野3支朝鲜师中唯一全程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三大战役的野战师。</p><p class="ql-block"> 2.诗中所云:烟筒山,帽儿山,四平,桦甸,孤甸子,长春等,均为156师“父亲们”浴血奋战拼过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3.本诗作者曾兴国与朗诵者之一金爱丽为亲兄妹,哥哥随父姓,妹妹随母姓;他们的父亲为江西吉安籍老红军,母亲是156师朝鲜族女兵——经典的四野朝鲜师的家庭组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8年重阳节,江西省文联宿舍156师前辈王宝莉阿姨家的客厅,被一帮战友的后代塞满——原来子弟们听说年事已高的阿姨身体欠佳,相约重阳节登门看望:</p> <p class="ql-block">  阿姨虽然中风未愈,却依然谈兴浓、笑声朗,绘声绘色告诉我们当年18岁的她,如何调到围困长春的前线;咱们部队又是从哪里入关;南下路上怎样躲防国民党飞机的扫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到牺牲和病故(北方部队入昌后爆发过一场“回归热”)的战友时,阿姨依然泪流满面;说到国民党兵炸毁“中正桥”,经抢修后,我们的部队怎样从“木板拼搭的板缝儿中依然可见湍急的江水”的“中正桥”上过江入昌,阿姨依然激情满满!</span></p> <p class="ql-block">  子弟们也迫不及待地向阿姨打听、询问各自的“父母往事”。两代人的交流、沟通、互动,翻腾起父母已辞世的子弟们深埋在脑海中的记忆,串连起幼年、少年时期许多模糊的影像碎片。</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做足了“功课”带了录音机、摄像机,甚至带了《南昌地图》前往拜访,但阿姨嘴里那些自己父母生前来不及讲述的亲历故事,依然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激起了子弟们寻找“父母足迹”的奇想……当天下午的“南昌子弟群”里发出这样一条帖子:</p><p class="ql-block">@姜凤平 及所有在群子弟:归纳前辈王宝莉阿姨上午的讲述,我们需要收集以下几个地方的老照片和资料:</p><p class="ql-block">1,原国民党中正大学,即后来的南昌步校(陆院),这是邓师长过江后率156师大部驻扎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2,当年“碎木板搭在上面的中正大桥”,156从昌北进南昌的必经之桥。</p><p class="ql-block">3,关于谢埠的图片和资料。</p><p class="ql-block">4,蒋介石行营(围剿苏区时期的大本营)即现在的少年宫,是156师进城后的司令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5,师政治部在“上水巷”、“下水巷”、老殡仪馆一带。</p><p class="ql-block">6,师宣传队驻状元桥、教育学院附近,当年是国民党的“社会处”即特务机关。</p><p class="ql-block">以上6点,根据记录整理归纳。</p><p class="ql-block">以上6处的图片、文字资料,望子弟们多方寻找、积极网搜,多多益善!</p> <p class="ql-block">  于是,便有了我们对“蒋介石南昌行营暨四野156师司令部”的网上搜索和实地“探秘”。</p> <p class="ql-block">  想想真恨不得自己敲自己的脑壳,自己打自己的屁股: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昌人”,居然,居然对我们身边的这座百年建筑曾经“熟视无睹”!</p><p class="ql-block"> 对它所历经的百年风云知道得何其少!何其少!!!</p> <p class="ql-block">于是,有了子弟们对“上水巷”、“下水巷”这些南昌最古老的市井街巷的骑行寻找。</p> <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了对“156师老照片”背景地的搜寻揭秘。</p><p class="ql-block"> 南昌156师二代们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p><p class="ql-block">1.请“蒋介石南昌行营”所在地居委会老书记,确认了3张以156师司令部为背景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2.在网上“扒出”了“南昌八一大桥”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3.搜到了位于南昌西郊望城岗原国民党军政部营房,“国立中正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学院”为同一校(地)址的图片;而我们英雄的父亲们,打过长江进入南昌前,曾在这里“暂住”!</p><p class="ql-block">4.从“旧书网”上淘到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的《156师实战录——从长白山麓打到赣江之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本书的作者,是17位战火中幸存的156师前辈。在这本书里,我们找到了父亲们在东北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址和入关、南下追击前进的行军路线图。</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对究竟是哪支部队解放了南昌的爭论,统一了认识,找到了令我们自己不得不信服的史料。</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各种搜寻和基于海量史料的结论,我的第五个美篇《苦难辉煌中诞生、造就出我们的父亲》,给予了详实的报告和披露。</p> <p class="ql-block"><b>  于是,也才有了我的《156师南昌子弟在行动》的美篇系列!</b></p> <p class="ql-block">  2019年春节前夕,156师南昌子弟热情迎接、陪同、欢送156师东北老家来南方寻访游览的子弟张群然夫妇。</p> <p class="ql-block">  2019年春节刚过,156师南昌子弟热情迎、送来赣寻找“父辈足迹”的武汉、河南子弟孟玥、孟伟姐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倒春寒中的南昌,“《156师画册》第n次编委会”首次在昌召开,南昌二代们认真做好挑选住宿、会议室、迎来送往等会务工作。</p> <p class="ql-block">  编委会议刚结束,迎着江南如絲般的春雨,156师编委会的南昌二代们走进了父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筹建的军营(其实也是我们从小生长的地方),寻找“父亲们”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最权威的关于156师与“林二师”的渊源关系,找到了这支部队发于东北、打到江南、分兵入朝,之后又奉命转战南疆胶林的完整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为我们的《156师画册》填补了一处重要“空白”!</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夏,受鲁延大哥和《156师画册》编委会之托,我们再次走访前辈宝莉阿姨,帮助中风后右侧肢体行动不便的前辈收集整理影像及文字资料以编入《156师画册》。</p><p class="ql-block"> 我们惊喜地看到:坚强的156师女战士宝莉阿姨,居然练成了左手写字!</p> <p class="ql-block">  作为宝莉阿姨赠书的受赠人,我深知这本大部头工具书的“份量”,更秒懂阿姨赠书之心——定不辜负!</p>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下旬,北京子弟关凤专程赴昌向“《156师画册》编委会”送交父亲和牺牲在东北战场的伯父资料,以及她多年收集整理的156师和468团早期的历史资料;并迫切观瞻了解放初期的南昌156师司令部暨“蒋介石南昌行营”。</p><p class="ql-block"> 很快,通过子弟们互相切磋研究出的线索,我们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伊通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独立二团”(156师468团创建之初的番号)于1946年1月6日,与国民党“中央先遣军”在伊通县城发生的一场战斗,史称“伊通街保卫战”。这场持续三天三夜的战斗,活捉敌团长常义生以下70多人,其中有战败国日本人40余名;我军营长连河等46名指战员光荣牺牲、10人负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弥足珍贵的是,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支队伍是不久前在长春、伊通、双阳等地扩军组建起来的,拥有机枪、骑兵等15个连,1000多人的新兵队伍。”</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要特别告诉父亲老部队156师468团(东北人民自治军独立二团)1946年前在长春、伊通、双阳一带入伍的老战友的后代们:我们的父亲,还是新兵时就肩并肩战斗,共同经历了那场三天三夜的枪林弹雨!</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楚成林,汉族,1945年10月在伊通入伍。</p><p class="ql-block"> 关凤的父亲:关文禄,满族(正黄旗),1945年11月在伊通入伍。</p><p class="ql-block"> 关凤的伯父:关文玉,满族,(正黄旗),1945年11月在伊通入伍。1948年3月10日,在阻敌西逃长春的吉林市三道岭阻击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1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156师南昌子弟热情迎、送来赣寻找“父辈足迹”的南京子弟吴红旗夫妇。</p> <p class="ql-block">  该视频的编辑、制作者“湘巴佬”,是我们尊敬的带头大哥邓鲁延。</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156师东北老家的读者,在“关注”我的美篇系列《156师子弟在行动》之后的留言。</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仅是留言,更是期待、鼓励与鞭策!</p> <p class="ql-block">  从2017年8月成立至今,156师南昌子弟们跟着邓鲁延大哥,在寻找父辈足迹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坚强,找到了父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个美篇忠实记录了在南昌,在江西,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奔5、奔6、奔7、奔8的“二代”甚至“三代”们,坚持高举父辈的旗帜,坚持把父辈的故事,告诉后代,告诉未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在寻找,还在坚持,只为:让父辈的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156师南昌子弟群所有在群子弟:我们兄弟姐妹的每一次活动都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支持着我把“父亲们”的故事搜集好、整理好、讲出来、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谢谢您的观看与解读!如果喜欢,敬请转发。如果您知道更详实的史料,敬请提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如果您是156师后代,我们敬请您归队归位,请把您自己父亲的影像、文字资料整理好,以便今后增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邓鲁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微信号:dly194382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qq:453201334。</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手机号码:18050786660。</p><p class="ql-block"><br></p>

南昌

子弟

阿姨

我们

父辈

伊通

父亲

六师

大哥

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