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经考,洪晨孚海丰赤石新城古寨人,康熙四十五(1706年)丙戌科第三甲163名进士出身,授翰林院检讨、三朝国史纂修官改授户部清吏司主事。</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洪晨孚,字存斋;父洪首辟;兄晨绂,字系亭。原居杨安都赤石墟新城寨,后迁居归善黄埠。两地至今仍保存有遗址。洪家曾在今小漠镇开拓墟市,称“洪官墟”,后人改称“旺官墟”。 </p><p class="ql-block"> 洪晨孚的童年是在海丰度过的。他曾在海丰准提阁、五龙寺寄读,天性聪慧,才情隽茂,擅书法、通史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乡试,与其兄晨绂同科考上举人,洪晨孚尤以文采优异而考取解元。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洪晨孚第三甲163名进士出身,官任翰林院检讨(官秩从七品),掌撰述记载,三朝国史纂修之职,后改授户部清吏司主事,分理各省户口、钱粮等事。</p><p class="ql-block"> 洪晨孚之父洪首辟当年也是个名人。据清同治版《海丰志•人物》记载,洪首辟,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广东乡试举人,任平乐县儒学教谕,官秩正八品。雍正元年(1723年)接旨赴京参加“鹿鸣宴”(古时地方官祝贺中试者举办的宴会)。 </p><p class="ql-block"> 洪家不但两代三举人,而且儿子晨孚与“天子同庚”,老子两赴“鹿鸣宴”,这在科举时代是何等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考江柏庆《清朝进士题名录》,洪晨孚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第三甲163名进士出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科举时代,有好几个理由让进士洪晨孚特别闻名:</p><p class="ql-block"> 其一,其父洪首辟、兄洪晨绂皆高中举人,父子仨一进士两举人,在海丰极其罕见;</p><p class="ql-block"> 其二,洪晨孚在乡试出类拔萃获得解元(乡试第一名),乃海丰历史上三解元之一;</p><p class="ql-block"> 其三,洪晨孚与康熙皇帝同年同月同日出生,据说,洪府当年高挂的灯笼,一面写“天子同庚”;另一面写着“翰林•洪”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 新城古寨系省级古村落,它位于赤石河上游,有118户1000多人,现居住在古寨的有27户,寨里陈、李、洪、曾四姓村民,而最先居住该地的简、董、钟、郭、吴等姓氏,今均没有遗留。寨呈方形,开三门:南门为正门,东、西两侧门,均设内、外两重门,外为方形,内为半圆形。古寨的四角边缘建置方形炮楼,炮楼均有小门连结寨内;四面墙体均设有炮口和枪眼。该寨城以正门南门为起点,南北向为中心街道,东西两侧寨墙各留南北向通道,整座古寨横直有巷、四通八达,是一座坚固的古寨城堡。该寨始建于元初,原名元新寨。洪晨孚考中进士、官封翰林,衣锦还乡祭祖,见本村围墙低矮,不利于抵御山贼,遂捐资升墙三尺,并改元新寨为“升城”。因当地尖米话“升城”与“新城”音近,故后人误为新城,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洪氏父子后迁居归善(今惠东)石牌村。后人还曾为洪氏父子的籍贯打过笔墨官司。据了解,海丰新城古寨村的洪氏后人和惠东石牌村后人时有来往,并不存在任何门户之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注释:清圣祖爱觉新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皇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年号康熙。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资料选自《汕尾日报》及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