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林街,取文人如林之意而得名,它西起东风西路,东至翠湖北路,长度700余米,串起钱局街、文化巷、先生坡、府甬道、天君殿巷、小吉坡等一众小街小巷。它是昆明低调有内涵的文化地标。许多文人名家如钱钟书、沈从文、陈荣昌、袁嘉谷、周钟岳、周善普及袁晓岑等都在这附近居住过。文林街及周边的古迹及历史多多,等待有缘人去深究。</p><p class="ql-block">“每天课后,我们就带着两三本书、钢笔、稿纸,一起上附近的文林街泡茶馆......我们最早的习作就是在茶馆里泡出来的。,汪曾祺曾住过文林街东北的民强巷。</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如今西南联大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文林街依然人文风采浓郁,各式各样的酒吧、书屋、咖啡馆,延续着旧时茶馆文化的余脉,引得外地游人和周边学生,在这里避世驻足。</p><p class="ql-block">文林街两旁的路上广植银杏树,秋季的文林街,到处一片金黄,微风吹过,片片银杏叶纷纷扬扬、似蝴蝶般飞舞落下,引得人们齐声惊叹。在街的东南侧,栽有数株樱花树,春天怒放的樱花把文林街映衬得一片粉红,引得人们纷纷来此拍照。</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时期,学生们把文林街周围的茶馆当自习室,多年后,彼时是西南联大学生的汪曾祺在文章中回忆到:</p><p class="ql-block">“大学二年级那一年,我和两个外文系同学经常一早就坐在这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茶馆离翠湖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p><p class="ql-block">“在小楼里谈论小说、戏剧和哲学。”烽火战乱的年代,文林街上的生活清贫艰苦,但居住于此的文人精神却浪漫至极。</p> <p class="ql-block">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嘉谷在昆旧居就位于小吉坡坡脚与翠湖北路相交处。袁嘉谷(1872-1937),云南石屏人,1903年经济特科状元),云南一代名儒、国学大师、诗人、书法家,光绪皇帝称之为“无双国士”,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他留过洋(到日本考察政务和学务)、做过地方大员(任浙江布政使等职),当过教授(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国学教授),从清朝状元到近代教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教授”。</p><p class="ql-block">这里曾做过餐馆,现在则大门紧闭,只能看看外观。</p> <p class="ql-block">在文林街上从东往西走,左手边的第一条小巷就是小吉坡,自清代起,官吏士绅纷纷在此顺坡建房成巷,以佳言吉语取名小吉坡。</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小吉坡上,有一家名为小吉坡8号的知名餐馆,这里的菜品大都是自创,制作非常用心,另据说常有客人选择在这里求婚,至今成功率为10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的前身,在1965年左右,曾是青云小学的校舍,该小学存在历史很短,它约在1969年与先锋小学合并。</p> <p class="ql-block">小吉坡附近的翠湖北路省文化馆宿舍区内有周钟岳(1876—1955)旧居,周先生曾参加1903年应癸卯科乡试,中第一名,称解元,他曾留学日本,出任过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南京总统府三个大字,就是他的手笔,他是活跃于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民国时期少有的云南籍高级京官,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云南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更是著述甚丰的白族学者、诗人,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云南地方文化及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被毛主席称颂的“云南三老”之一,是当之无愧的近代云南历史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早年蔡锷请他为五华山都督府写“光复楼”三字和“护国门”三字。这可不是一般的书法作品,除艺术价值外,更有文史价值。后来龙云又请周为他代笔写了广为人知眼熟的“石林”二字,但如今的石林风景区里大石头上的“石林”二字,并不是周先生的那个手书。</p><p class="ql-block">周公馆在抗战期间曾接待西南联大的吴大猷和程毓淮教授居住,吴大猷在其《回忆》一书中写下的这样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 1939年冬,我又从北仓坡迁到西仓坡若园巷,那是当时内政部周部长的住宅。周大少奶,正巧是我在密大(引注:即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同学袁丕济的侄女。我们和程毓淮兄嫂分住在正楼下五间房子里。我们由原先次长的房子,跳到部长的房子,也可算是“高升”了。</p><p class="ql-block">吴大猷《回忆》中提到的周大少奶名袁转芝,是状元(光绪二十九年“经济特元”)袁嘉谷的孙女,其父袁丕元系袁嘉谷的长子;吴大猷的同学袁丕济也是密歇根大学博士,是袁转芝的三叔。</p><p class="ql-block">不管是在张公馆还是周公馆,吴大猷的家都变成北大的俱乐部了。教授们并不一天到晚做学问,也要聊天,也要娱乐打麻将和桥牌。打桥牌也不限于北大圈子,清华的也来,来了就与北大的打双队,由输的一队做东请大家吃晚餐。北大的似乎技高一筹。吴大猷回忆说:“他们来挑战,我们总可以吃他们一顿:每餐吃剩的菜,大都由陈省身和我负责扫光。”</p><p class="ql-block">吴大猷搬走不久,周公馆就在一次日机空袭中被炸。</p><p class="ql-block">住在若园巷对面联大教授宿舍的吴宓,在日记(1940.10.13)中对此次轰炸有较详细的记录。那天吴宓邀若干熟人乘船去游西山,中午两点在西山“见日机27架飞入市空,投弹百余枚。烟雾大起,火光迸铄,响震山谷。较上两次惨重多多”。傍晚回到城里,“始知被炸区为文林街一带”,“至玉龙堆寓舍,则见院中一片瓦砾,盖十余丈外若园巷即落一弹,毁数宅。……念此次轰炸,以云大、联大为目标,惨烈如此”。</p><p class="ql-block">周公馆在那次轰炸后被破坏得不是很厉害,但抗战胜利后还是作了较大的维修,结构略变。</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周公馆是一座略显沧桑的砖木结构中西式三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中间3间带两柱外走廊,两侧突出部分正面为三面体,使得坡面悬山屋顶两侧前部形成半圆攒尖顶,美观简洁。现在有单位在里面办公,可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小吉坡附近住过的还有由云龙,由云龙(1876~1961年),字夔举,姚安人,光绪丁酉科(1897年)举人,京师大学堂毕业,曾赴日本、美国考察,后创办民国《云南日报》,先后任永昌知府、云南盐运使、云南省教育司司长、护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云南省代省长。著作有《定庵题跋》《石鼓文江考》《滇故琐录》《东游日记》《北征日记》等。</p><p class="ql-block">由云龙亦善丹青,尤长于画梅。他任总纂的《姚安县志》,历时7年,三易其稿,最终成书68卷,为民国志书中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1950年,由云龙当选为云南省人民代表,并担任1950至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至1961年第一、二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期间还被任命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8年,周恩来总理来云南处理边界划界事宜,特邀由云龙参加。由云龙不顾年事已高,查阅大量资料,几易其稿,最终提交了相当出色的文案,使周总理非常满意。</p> <p class="ql-block">在小吉坡附近曾有陈古逸旧宅,陈度(1865~1941),字古逸,原籍江西临川,占籍广西州(今泸西县),生于昆明,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主事、议选处总办兼派办处详覆官、云南造币厂总办。光绪末年,他在云南省倡导戒烟及妇女放足,对改变社会风气作过努力。民国时,任云南外交司副司长、政务厅第一曹参事、都督府秘书官。他生性倜傥,学粹品高。与陈荣昌、袁嘉谷并称“滇中三杰”。陈古逸长期居于昆明,著有“昆明近世社会变迁志略”,记录了近代昆明的文化、经济、风俗、社会的递嬗演变。这是一部充满细节的志书,也是一部生动的昆明城市史。它所反映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场面,而是私人的社会生活,也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书写。</p> <p class="ql-block">古佛護里记名碑曾在过翠湖北路60号,云南著名书画家昆明陈古逸旧居外墙上。1930年陈古逸在宅地净园修房屋时时,出土明洪武年间僧塔所遗残石,上有此地当时称“佛护里”之记录。为此,除勒石立碑于自己所居园墙上,并写有题记,以告世人,现在这块碑不知所踪。</p> <p class="ql-block">在袁家谷旧居的后面,在清末民初,曾有过一个当时云南的最高学府--经正书院(取“传经、拜经、守正”之意),它创办于1891年,光绪皇帝曾亲赐“滇池植秀”匾额,它虽只存在了十三年,但前后两任院长许印芳(1832—1901)、陈荣昌(1860—1935)以培养“通经致用之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古学、时务”为主,。为云南培养了一大宙匙元求批人才。学院毕业的学子中最有成就的当数袁嘉谷。</p><p class="ql-block">最近这里已完成了拆迁工作,围了围栏,正在进行经正堂恢复重建,很期待喔。</p> <p class="ql-block">经正书院旧貌</p> <p class="ql-block">小吉坡上还有过一所滇光瞽目学校,它由jdjs李慕珍、许秀芝女士创办于1922年,校长余素绢曾在广州受过盲人教育, 她请了有爱心的外教老师辅助授课,最初学校只有小学,只收女生,学费有自费、半公费、全公费等。中间曾因经费困难停办过,抗战时曾搬迁过安宁又迁回。</p><p class="ql-block">学校的认字课程方法是在一长铜条上分为若干小格, 用金属钎戳小洞以代表符号, 用罗马拼音代表字形。教法从拼音入手, 一对一的个别教育, 以此慢慢深入, 进一步学习盲文。手工课有钩花边、打毛衣、缝纫衣服等技艺, 另外还教授心算、唱歌、弹风琴、体操等知识。</p><p class="ql-block">随着教学发展, 学校扩大成盲童完全小学, 并开始增收男生, 传授一些复杂的劳动技能, 如编扎藤蔑器具、制作竹椅竹凳等。学生学会缝纫、编织、制作后, 也正式对外接些活计, 进行勤工俭学, 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感受到成人后的希望, 心中有自豪感。</p><p class="ql-block">到1949年, 学校已有幼稚班、小学班、中学班、师范班, 在校学生75人, 教职员工11人。</p><p class="ql-block">1951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昆明瞽目学校,后又改名为昆明盲哑学校。</p> <p class="ql-block">先生坡,在坡头有一块《先生坡小记》,说先生坡地近贡院(今云南大学内),坡内有驿馆,为秀才考生们提供住所,因这里曾住过誊写考卷和考务工作的先生而得名,又说坡脚有一先生居住并设馆辅导科考秀才,这是“先生坡”来由的另一个版本。</p> <p class="ql-block">1939年左右,民国上将胡瑛曾在先生坡购置房屋,设立云县会馆,供来昆就读的云县人寄宿。</p> <p class="ql-block">先生坡脚往右拐不远,翠湖西路上有一个吉人茶楼,门口有一块“一代哲人周善甫旧居”的石碑,周善甫是云南丽江纳西族人,他是著名学者、教育家和书法家。其1987年创作的《春城赋》,被誉为继《大观楼长联》之外又一篇颂扬昆明历史的文学名章。其作品《大道之行》被誉为是一部在中国哲学思想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著。昆明新修的南屏步行街上的图腾柱上,就刻着周老的《春城赋》。在昙华寺,也树有周老《春城赋》的巨型摩崖石壁。周老《春城赋》草书节选的墨宝,被钓鱼台国家馆“藏珍馆”永久珍藏展出。</p> <p class="ql-block">地藏寺巷,这地名和天君殿巷很对仗,这里一直是云南大学的职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天君殿巷,北通文化巷、南通文林街,这里文革前多是房屋简陋低矮的棚户区,有多家做泥土炉子卖的小店,就是这样一条长度只有百余米的小巷,曾是西南联大师生往返于茶馆和学校间的必经之路,许多人文大家曾无数次走过。</p><p class="ql-block">相传天君殿巷得名于这里曾有过一个香火旺盛的天君殿。师大附小的后门位于天君殿巷,一到学生放学时,这里就人来人往,最喧闹而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天君殿巷整洁静谧,“银华灼灼•杏好有你”第二届银杏艺术节--巷巷美术馆“苏九龄昆明记忆画展”正在这里展出,50多幅苏先生描绘昆明风景的水彩画,让许多过往行人驻足观赏。用小巷作画廊,真是一个天才的好主意。</p> <p class="ql-block">在天君殿巷附近,曾有一条小哑巴巷,传说因巷中住有两个哑巴小孩而得名,后简称小哑巷,雅化为小雅巷,巷里5号曾住护国元老吴绍璘。吴工书,尤擅魏碑隶书。今大观楼“揽胜阁”匾即其手笔。小雅巷内还曾住有史学家吴乾就。吴乾就,广东新会人。著有《云南回族的历史与现状》等。曾以大量确凿史料证据,推翻范文澜、郭沫若关于杜文秀的论述而轰动学术界。他在联大、云大任教时,有些文论手迹末有“记于小雅巷5号”字样。</p> <p class="ql-block">府甬道,北起文林街,南到西仓坡,明清时期为云南府署大门前的甬道,故而得名。府甬道尽头,是西仓坡(得名于清道光年间在此建有粮仓),解放前,每当闹“饥荒”时,政府便在几个地点售卖廉价米,西仓坡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联大新宿舍建成在府甬道西仓坡。梅贻琦、查良钊、闻一多、张奚若、吴晗等都迁此居住,1944年闻一多全家也搬到此处居住。</p><p class="ql-block">云南名人徐嘉瑞任教昆明师范学院时,也从龙井街迁来西仓坡校舍居住过。</p><p class="ql-block">西仓坡现已建为闻一多先生红烛文学艺术走廊,有许多反映闻先生艺术及学术成就的壁画,这里还有闻一多先生旧居的一块匾和“闻一多烈士殉难处”的石碑,以及他著名的“最后的演讲”,很值得慢慢看,细细体味。</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说:“为躲避日机轰炸,(沈从文)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20号联大教职员工宿舍有间房子……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20号对面一家叫同盛园的小锅米线铺吃碗米线,巴金来昆,沈从文也是以米线招待。文林街20号过去叫大公馆。</p> <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雕塑家袁晓岑(1915-2008)的旧居,就在现在府甬道的文林雅居小区里,已被改造成一个咖啡馆,幽静的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吸引了不少文艺爱好者造访。</p> <p class="ql-block">府甬道东南拐弯处曾有一“潇湘馆”面食馆,传闻吴宓曾用手杖猛敲“潇湘馆”招牌,斥店主不该用林黛玉住居名招揽生意。</p> <p class="ql-block">在府甬道对面,是教学质量一流的师大附小,它最早是清未设立的云南省会中学堂(后为省立一中),校门口一块石牌上写着“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校”,说明了它历史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文林街上一不起眼的修表店,惊奇它的存在,修表的老师傅说,店铺是他的,没租金,且他有退休工资,所以小店还一直在,老师傅还惆怅道,如今修表的人少了……敬佩这样不赚钱还忙碌着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化学系老师的刘老师说:“老师傅姓邓,手艺好,我朋友和他老伴都曾找老师傅修过表,清洗一次240 。”</p> <p class="ql-block">端仕小锅,昆明著名小吃店,原开在端仕街,前10多年才搬到文林街,昆明本地人吃米线的地方,好吃不贵,过桥米线是请外地朋友吃的,昆明本地人爱吃叶子米线、 肠旺米线、鳝鱼米线、豆花米线、臭豆腐米线和卤饵丝等,卤饵丝是他家的特色,必吃喔。</p> <p class="ql-block">钱局街”得名于清朝时这里设立的铸造制钱的“宝云钱局”。老昆明有句歇后语:“钱局街的烟囱——二气”,“二气”是昆明人形容某人言行不符合常态情理的称呼,而和钱局街联系起来,是因很早的钱局街上有一座云南的造币厂,里面有两根烟囱,浓烟不断。很多人认为在钱局街上做生意可以发财,因这里是造钱的老地方。</p><p class="ql-block">清末女画家缪嘉蕙(1842~1918),参与修筑滇缅公路的缪云台,近代天文学家陈一得先生的住所都在钱局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钱局下段有过一所“模范监狱”。它始建于清代中后期,因该监狱相对其他监狱,房屋稍好,场地稍宽,并设置了卫生室,所以,大家都称它“模范监狱”。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云南光复,模范监狱因饮食恶劣,卫生较差,医疗设备奇缺,狱中人犯病死之事时有所闻,社会各界对模范监狱抱怨有加,视之为“鬼门关”。唐继尧执政期间,对模范监狱进行了拓建,它仿照日本“巢鸭监狱”而建,日本巢鸭监狱,因形似太极,便于管理而闻名于世。拓建后的模范监狱的布局和设施,属全省之冠,和各县监狱相比,确实配得上“模范”二字。扩建后,监狱改称为云南第一监狱。1927年后,龙云执政云南,模范监狱改名为云南陆军监狱。1934年初,云南省当局者看到昆明市区近郊,于是在模范监狱内推行“植树换刑”。狱内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军、民人犯及未判决嫌犯,愿意“植树换刑”的,都可以提出申请,自备钱款,向政府购买树种,出监种树。只要在三年内,种活各种树木3000株,或者种活松树60亩以上,就折换刑期一年。期满时,由市政府、省公安局共同验收。“植树换刑”一事,开启了民国司法史上的先例。可是,此法并不切合实际,一来购树苗太贵,再者3年内种活3000株,这对少雨的昆明,难度颇大。所以,此事在监内公布后,反响平平,只有少数人犯报名。</p><p class="ql-block">最有意思的是,在云南解放前夕,1949年9月,蒋介石、毛人凤命令沈醉等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把抓来的大部分人囚禁在陆军监狱。然而,这些人士很快被当时的云南省 卢汉放掉。三个多月后,卢汉发动了云南起义,沈醉等才把人投进监牢的特务头子,自己又被关进了陆军监狱。</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钱局街,有许多极具个性的服装店,是爱美女士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拍老外,征求他们意见可拍否,先说no,后改主意说yes,可能是我的笑还是没偷拍让他们改了主意,现在这么自然穿旗袍上街的怕只有老外了</p> <p class="ql-block">文化巷是昆明一条很有名气和人气的小巷。文化巷最早叫荨麻巷,因这里偏僻而荒凉、荨麻丛生,这里多是一些低矮简陋的土基茅草房,住户多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后改名苍麻巷,最后改称文化巷。</p><p class="ql-block">这条小巷地理位置特别,它连接着人文如林的文林街,直插铸造钱币的钱局街,而在文林街东面,是富人居住的翠湖和平步青云的青云街,在西面是呈现祥瑞的龙翔街和凤翥街。</p><p class="ql-block">离文化巷近在咫尺的云南大学,在明清时是云南贡院,也就是全省举行科举考试的考场。</p><p class="ql-block">除了云南贡院,对文化巷影响最大的是西南联大,</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在西仓坡5号的教师宿舍建了办事处,南开办事处在文化巷8号。而文林街和文化巷正是当时两校学生租房居住的地区,当中以文化巷11号最是人文荟萃,前前后后住了好几位西南联大教授:外文系的钱锺书、教育学系的罗廷光、数学系的杨武之,杨振宁父子以及费孝通、赵忠尧、黄钰生、冯文潜等教授,<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及云大文史系的施蛰存和吕叔湘。</span></p><p class="ql-block">钱锺书在文化巷写过一些诗,都是旧体,内有《昆明舍馆作》四首,其二云:“屋小檐深昼不明,板床支凳兀难平。萧然四壁埃尘绣,百遍思君绕室行。”</p><p class="ql-block">据施蛰存回忆,在文化巷11号时,他与吕叔湘同住一室,与钱锺书同住一楼,与罗廷光、杨武之同住一院。</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当时居住在文化巷、文林街一带的,还有许多名人大家。沈从文就经常邀请老舍、金岳霖、林徽因等人造访自己位于青云街的一座小楼,谈论小说、戏剧和哲学。</p><p class="ql-block">汪曾祺与文化巷也渊源颇深,他写到:“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他在昆明读书时,中文系的系主任是罗常培,教师有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王力、浦江清、沈从文、许维通、余冠英、陈梦家等。关于这一段生活,汪曾祺晚年写了很多短文,都非常传神,乃至成了人们研究西南联大重要的感性资料,他讲昆明的雨、讲昆明的茶馆、讲昆明雨后的菌子、讲昆明的小吃,讲昆明的小街小巷……</p><p class="ql-block">如今,文化巷11号早已片瓦无存、了无遗痕。巷里一直有云南师范大学的职工宿舍。</p><p class="ql-block">文化巷也早已旧貌换新颜,它曾<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称为“昆明洋人街”和“昆明的左岸”。</span></p> <p class="ql-block">文化巷毗邻几所中小学和大学,大学如云大、师大、理工大和稍远一点的电大、民族大学。中学有师大附中和稍远的昆一中和三十中,文革前师大附中被文化巷分隔成二个小区,其小门就开在文化巷里。小学校如师大附小名冠云南;莲华、龙翔、先锋、青云小学(已并入先锋)等。还有师大幼儿园和昆明第二十幼儿园。真是名校荟萃,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上学和放学时分,身背各式书包的学生们和家长,把文化巷挤得水泄不通,到处充斥着孩子们的笑声,蹦蹦跳跳的脚步声。过往行人中还有许多老外。他们是附近学校里的外教和留学生。文化巷常常<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拥挤不堪。小汽车</span>堵得开车人进退不得,还有那灵活新颖的摩托车、电单车、自行车穿梭其间,住在这里的居民住户常感叹行路难。这条小巷,鳞次栉比都是小吃店咖啡馆茶馆、文化用品书店玩具店和服装店。服装店的老板颇懂大中学生的心理,什么时尚、前卫就卖什么。休闲装、T恤衫、牛仔裤、裙装,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里的美食很是丰富,西餐,韩国餐饮、日本料理、大理风味、滇黔美食。就餐时间各小饭馆人满为患。</p> <p class="ql-block">在文林街西南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金鸡巷口</span>曾有一座jt——文林堂,它由何明华针对西迁的大学生众多,于1938年左右创办,联大教授常在这里举行讲座,其中刘文典讲“庄子”最吸引人。抗战时期,文林堂所举办的各类活动非常多,包括周一教职员座谈会,周三查经班,周四演讲会,周五研究会,周六音乐会。周日还有三次崇拜。这里有一架唱诗伴奏用的立式钢琴,优美的琴声经常溢出文林堂,沿着文林街缓缓地流淌,行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更有停下脚步靠在街边电线杆上品味欣赏的大学生。</p><p class="ql-block">文林堂通过钢琴、通过音乐传播教义的努力,为云南启蒙了一批潜质极佳的钢琴艺术家、钢琴教育师资和钢琴音乐爱者。</p><p class="ql-block">从初次见识钢琴、到欣赏钢琴艺术、再到近距离接触钢琴,许多昆明的孩子产生了学习钢琴演奏的愿望,为满足孩子们,文林堂成了教授钢琴演奏技艺和传授钢琴音乐艺术的课堂。当时,周边上中学和小学的许多孩子,都跟随文林堂的汤烈娣女士和姓夏的二姐妹学习过弹奏钢琴,他们中就有如云南艺术学院的教授李兆仁、侯晓敏,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的演奏家、后来旅居澳大利亚的胡雅端,还有汤烈娣女士的儿子、云南省体操队的艺术体操首席钢琴伴奏江竹盛等,他们在钢琴艺术上很高的造诣都是启蒙于文林堂。文林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汤烈娣女士的女儿就指导过名声远扬的绿劝小水井村的苗族合唱团。</span></p> <p class="ql-block">何明华 (Ronald Hall 英国纽加素人),亲临昆明选址开堂,看中西南联大附近文林街上的一栋房子,租为jt。1940 年初,由jh出资旧币9200 元购得产权并改建,取名文林堂。</p><p class="ql-block">。1958年,各jt聚会和讲道己不再被允许,处于封禁状态,jt被划归昆明房管局。</p><p class="ql-block">1979 年三中全会之后宗教政策有所松动,原有jh房产归还昆明市jdj两会管理。</p><p class="ql-block">文革后期,文林堂的小礼堂己被分隔成许多小间,被革命群众占为居所。90年代末的文林街扩建工程中,文林堂最终被彻底拆除。</p> <p class="ql-block">文林街西南端有成德中学(后为省立五中),龚自知任云南省教育厅长时,在龙云支持下增加教育投入,于大西门一带建成昆华农校、工校、师范、中学校区。省立昆华中学由省立一中、省立五中合并而来。1938年联大初到昆明,校舍大部分用昆华中学校舍。联大称文林街北部分为北院、街南部分为南院。北院部分用于授课,其余为男生宿舍。清华梅贻琦校长也住北院。南院为女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 文林堂琴声悠扬,中国民主促进会云南省委员会 首页>>民进风采>>文苑</p><p class="ql-block">2 一件英文信封档案的历史背景,办公室业务,2018,24,王媛;鲁丹</p><p class="ql-block">3 昆明的老建筑:周钟岳故居(翠湖北路18号),余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