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3年,是我进入灵石一中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八年来我一直在学校办公室负责档案管理,期间因为编辑校刊《档案资讯》,对学校历史有了较多了解。四月初的一天,被临时抽调县教科局正在从事档案“三龄两历一认定”工作的我,突然接到昔日恩师、退休后返聘校史组工作的李勇祥老师的电话,说是学校决定举办建校60周年校庆,他已向学校推荐了我,希望我尽快做好准备,前往校史编写办公室报到。不几日,学校派人到县教科局说明情况,并安排人替换了我。于是我随即赶往设在县供热总站的灵中校史编写办公室,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燕宝琛老校长,之后更在他的直接指挥下,与其他几位退休老教师一起共事数月,完成了灵中历史上第一部校史《述往师来 文旌云蒸——灵石一中60年追梦历程》的编撰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校史编写办公室工作情景,中间穿白裤者即为燕宝琛老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初见老校长那天是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八点刚过,当我随着李勇祥老师进入设在供热站二楼的那间校史编写办公室时,只见一个中等身材,体型瘦弱的老者正伏在办公桌上用笔写划着什么。听见有人进门,他停笔回过头来,满是皱纹的脸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厚厚的镜片下一双慈祥而又充满睿智的眼睛满含笑意。没等我开口,他就主动招呼上了:“你就是国宁吧,早听老李(指李勇祥老师)说起你。你编的《档案资讯》很好,许多文字资料、老照片这次都会用到。有你参与,校史就好办多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燕宝琛老校长,我之前虽未谋面,却因为编辑《档案资讯》的缘故,与老校长有过书信联系和电话沟通。知道他原为灵中初6班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灵中任教,从1964年到1989年的二十五年间,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导主任、教学副校长,最终成为第六任灵中校长,后调任晋中地区太谷师范学校副校长,退休后长期在上海居住、生活。</p><p class="ql-block"> 灵石一中,是1952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正式建校的。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虽不算太长,但期间经历两次大的搬迁,学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教职员工、在校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学校档案室保存资料本就星星点点,要编纂一部真正反映学校曲折发展历程的校史并不容易,必须要有一位德高望重又熟知学校旧人旧事的老领导牵头才行。正是从各方面衡量考虑,学校领导选择了燕宝琛老校长。而在接到邀请后,远在上海的他没有丝毫迟疑,不顾已过七旬的老迈之躯,迅即携老伴回到故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工作当中。</p><p class="ql-block"> 编修校史需要大量对外联络以搜集资料,为了方便工作,在时任分管县领导南宏副县长的亲自关照和协调下,学校将校史编写办公地点设在了县城集中供热总站二楼,燕校长老两口就住在办公室的隔壁。办公室人员连我在内共五人,除老校长外,还有李勇祥、赵连源、赵宝兰三位退休教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校史编写五人合影,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燕宝琛、李勇祥、赵连源老师,后排为作者与赵宝兰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编撰校史曾是灵中几代人的愿望,这其中也包括燕宝琛老校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任职期间,就曾组织人员着手开始此项工作,但因条件所限,最终只搞出了一本油印小册子。2002年学校筹办50年校庆时,曾以此为基础,组织编写了校史初稿,最终虽因校庆流产未能面世,但校史编写的步伐却没有停止,到建校六十年前夕,已经先后形成校史二稿、三稿,内容也已续至2008年了。经过屡次修订的校史稿虽然雏形已现,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时期划分不清、体例内容不全、史实大量堆砌、文字过于粗糙,错别字瑕疵较多,许多观点不够严谨,也缺乏依据,进一步提升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p><p class="ql-block"> 在老校长的指挥下,我们全体人员先学习了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文件《关于校史和校庆问题的通知》,认真领会校史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找来了榆次一中、太谷师范、平遥中学等周边县市一些学校的校史作参照,同时结合学校档案室保存的校史资料、老校友的回忆材料等,一边对灵中校史稿文字重新进行体例规划、标题拟定,对2008年至2012年间的学校历史进行补充续写,一边根据需要向外发出通知,针对短缺内容和有疑问的部分广泛搜寻佐证材料,并同步展开对校史稿的内容增删、文字修改等项工作。当时办公室五个人的大致分工是:李勇祥、赵连源、赵宝兰负责2006年之前老灵中历史,核对失误不实之处,同时联系老灵中的校友师生,搜寻缺失的毕业照、班级花名册、教工信息、优秀毕业生情况等;我负责核对编辑校史稿2006年至2012年部分,同时联系学校办公室、教科局档案室、县档案馆,往返学校档案室,帮助查询提供有关档案资料;燕宝琛老校长是总负责,同时还担负着校史稿的统稿及文字把关。</p><p class="ql-block"> 文字工作是校史编写中的一项非常枯燥而又艰苦的工作,这项工作首先需要过硬的文字功底。燕宝琛老校长是中文专业出身,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一直从事语文教学,文字底功之深令人钦佩。一起工作期间,我曾亲眼所见,有校友提供过来一篇夏门梁氏兴修竹林书院的古文碑记,全是繁体,通篇无断句,而此前并没见过该碑记的老校长看到后竟能马上通读全篇,还读一句给我们翻译一句,中间几乎不打一点停顿。</p><p class="ql-block"> 文字工作又是一项细活,校史稿所有内容必须逐字逐句一点一点过。为了确保进度,在我的记忆里,老校长每天总是早早到岗。每天上午,当我准时走进办公室时,首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校长正伏案工作的清瘦背影。校史修订最紧张的时候是在七八月暑期,外面热浪翻滚,室内高温难耐,而老校长身着背心,依然伏于电脑桌前一点一点地做着文字修改。我看见他案头经常放着一叠纸巾,时不时抽出几张,擦拭面部和腋下,吸去不断流淌的汗水,而胸前、背后则已被大片的汗渍洇湿。</p><p class="ql-block"> 在老校长身体力行的带动下,我们其他几人也自觉加班加点,抢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以尽量减轻老校长的工作强度。李勇祥、赵连源两位老师,年龄与老校长相仿,熟悉老灵中一草一木,又是校史初稿、二稿、三稿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不放过任何一处有疑问的地方,千方百计联系相关校友师生,进行核实佐证。赵连源老师心灵手巧,七十余岁还无师自通电脑办公,自己琢磨学会了电子扫描、图片转文字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赵宝兰老师年龄稍小一些,她主动放弃已经报名的老年文体活动训练,全身心地投入资料搜寻工作,每天大量联系老灵中的校友师生,许多班的学生花名册得以补充完整。五人中数我年龄最小,是唯一的年轻人,除尽力做好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外,电脑输字打印、图文表格处理、打扫办公室卫生、校友来访时接待的端茶倒水等,只要看见,我基本上会全部包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建校初期的灵中校园,美术教师关生成绘制,位于校园中间的建筑即文庙大成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p><p class="ql-block"> 编写校史必须追本溯源,灵石一中是什么时候建校的?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争议的。当时编修校史有一种倾向,认为学校历史越远越好。在灵石文史圈,就有人认为灵中的历史应该从1943年日伪政权建立的“冀宁道立灵石县初级中学校”开始。而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他们从2013年中日围绕钓鱼岛外交矛盾激化,国内排斥日货情绪高涨的时政态势出发,认为灵中历史从1943年开始是美化日本侵略者,应该坚决予以抵制。对此,老校长经过仔细查考相关史料,发现这所学校是日伪冀宁道统治时期灵石开明人士创办中学教育的一次尝试,由于受时局纷扰,在1948年灵石解放前就已经解散了,且自始至终未曾毕业过一个学生,和后来1952年建校的“山西省灵石县初级中学校”并没有承继关系。于是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提出“冀宁道立灵石县初级中学”是灵石县中学教育的开端,而非灵石一中历史源头的观点。类似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对大跃进、文革等历史时期教育政策的评价问题等,老校长都能坚持从唯物史论出发,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老校长的这一态度奠定了灵中校史的基本立场,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燕宝琛校长回到灵石编写校史、灵中举办六十年校庆的消息很快在县内外不胫而走,引起巨大反响。许多校友师生纷纷前来看望,这其中,有已经卸任或正担任重要职务的领导干部,有享有声望的各行各业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更多的则是原来一起工作学习过的老同事、老同学。他们无论身份高低、名望大小,都喜欢与老校长及几位老教师促膝长谈,一起回忆当年的校园生活,动情处或相抚大笑,或泪眼婆娑,有的还奉上礼品,提出宴请,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母校和老师的深情厚谊。每逢此时,老校长也是真情流露,但对礼品和宴请都会委婉拒绝,同时又不忘鼓励他们拿起笔来写关于学校的回忆文章。不想此“无心”之举竟“插柳成荫”,后来短短的几个月,我们就收到许许多多校友师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优秀学子是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大多人在外地,联系非常不易。为了征集资料,老校长多方打听,从县政府收集了灵中历届毕业生中担任正科以上职务者的花名,从县政协、统战部等处寻找灵石籍在外知名人士的信息。他还亲自动身前往榆次、太原、北京等地,拜访当年的一些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如原灵中学生、中央警卫局原政治部主任、著名书法家吴艳萍先生,原灵中学生和教师、时任中共晋中市委统战部部长孙光堂同志等,取得了邓小平、江泽民、习近平等党和中央领导人与他们的合影照、接见照等,为校史平添了几分珍贵和厚重。</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在参加校史编写期间,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爱好写作的老校长在此期间,连续写了好几篇回忆旧时灵中人和事的文章。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我们其他几人也纷纷拿起笔来回忆当年在灵中的岁月,并请老校长过目,帮助修改。我的第一篇正式的文字作品《我与灵中的“不解之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记得老校长当时看了,很是欣赏,说他就喜欢这样文风朴实有真情实感的作品。而我也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地方历史文化探究写作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六十年校庆之灵中校史、校友回忆文集、毕业照相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时间在每日繁忙中悄悄流逝,春去夏渐来、夏过秋又至。经过数月奋战,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一部崭新的灵石一中校史终于呈现于大家面前。新编校史共计24万余字,分为“发展简史”“历史纪事”“附录”3个部分。“发展简史”把灵中六十年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一章,共五章十一节,以严谨翔实的文字展现了灵中六十年完整而坚实的足迹;“历史纪事”以年度大事记方式帮助理清学校发展的脉络;“附录”则集中收录了大量图表资料,对体现学校组织沿革、人事变化、荣誉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校史书名“述往师来 文旌云蒸”是老校长亲自拟定并请他的老同学吴艳萍老先生亲笔题写的,“述往师来”语出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意为历史著述要学以致用,为将来提供借鉴,表明了编写校史的目的;“文旌云蒸”是老校长的创造之举,有深刻含义:“文”指灵中原校址、孔子圣殿——县城文庙,“旌”指学校现址、介子神地——静升旌介,两者都是文脉宝地,相距不过三十里,灵中跨越却用了六十年,与“云蒸”合在一起,形容灵中六十年发展有如云蒸霞蔚一般成果巨大,表达了灵中人对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还将收到的校友回忆文章进行编辑,汇成了校友文集《美丽回声》;将搜集到的反映学校变化的照片、不同时期的教职工合影及历届班级毕业照按年度进行整理,编成了《灵石一中历届初高中毕业照相册》。此外,学校还另行委托人员设计赶印了校庆纪念邮封、宣传画册、学生优秀习作集《山花烂漫》。这些都与新编校史合成一套,一起成了六十年校庆盛典活动中馈赠校友嘉宾的珍贵礼物,对宣传灵中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八年已经过去,当年编修的校史依然沉甸甸地摆在架上,只是为它浸透了无数心血的老校长作古却已两年。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记得老校长曾为学校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生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老校长最爱引用的至理名言,现借用于此,谨用来怀念远在天国的老校长,怀念那段曾经的难忘时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燕宝琛老校长墨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