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国葬袁院士的悲泪时刻,重发亲身经历的故事,2021.11.15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决中国和世界人民吃饭问题的巨大功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超级杂交水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介绍:我是50年代初出生在湖南省沅陵县大山里的农民家庭的儿子,1972年年底县城一中高中毕业回乡知青,共和国第一代最光荣的农民技术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中毕业回村后担负的头衔可多了,有保管员,种子员,育秧员,植保员,科学种田技术推广员,还有大队治安助理员,直到公社农民技术员,公社农科站站长等“要职”,激励我奋发向上的“帽子”很多很多,荣幸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戴着这些奋进的光环,我非常高兴,也信心百倍,抱着“我一定能胜任”的信念,一头扎进了农村农业的实践中开始全面接受父老乡亲、农民伯伯的再教育和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推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非常荣幸地是亲身实践、并经历和见证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进步与推广及水稻优良品种不断推陈出新,粮食产量节节攀升翻番——再翻番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个演进过程保障了国家粮食的绝对安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高中毕业时老爸老妈很开心且高兴极了,认为蒋府家族出了一个唯一的高中毕业生荣耀得很!于是给我奖励了2块5角钱,说:“儿子十年寒窗结束了,买双新鞋子穿吧”,2元5角钱在当时来说是多么大的物资奖赏和精神鼓励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报答父老乡亲的期望,为了改变本生产队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彻底解决百十号人的吃饭问题,我瞒着父母,带着2块5角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水稻浸种催芽技术》,《水稻播种育秧技术》,《水稻田间管理技术》,《水稻植保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施肥关键要领》,《红薯温床育苗技术》,《红薯田间栽培高产技术》,以及毛主席【《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农业八字宪法】等书籍带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父母得知我“辜负了”他们给我买鞋子的心意时,不仅没有丝毫责怪,相反给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并鼓励说:儿子努力吧!父老乡亲需要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的农村农业确实非常落后,农民确实很贫困,很艰苦,特别是我的生产队更是如此。一年生产不足三万斤的粮食总产量,上缴公粮后约剩二万多斤,人平口粮不足三百斤稻谷,基本上半年时间缺饭吃,到了来年的春季国家又开始返销粮食,以确保春耕生产的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造成这种困难状况的原因很多,有自然条差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一是人多田少,科技落后产量低。但是,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战争创伤极其严重,还在医疗救治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间还发生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抗美援越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保卫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全方位的制裁和封锁,苏中交恶不仅撤走专家还高压逼迫还债。本来伤痕累累的国体,又遇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真是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解放那一天起,新中国一切百废待兴,负重前行。农业生产条件来不及改变,沿袭的是旧的生产方式和老的水稻品种,不同的是土地从地主所有经过革命逐渐归人民和集体所有,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自然和生产条件依旧,农民种田种地完全“靠天“吃饭,粮食故然供给不足,解决粮食问题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十分关注和重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级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一方面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尽一切努力修建山塘水库堤坝确保粮食旱涝保收;一方面各地开拓新的田土扩大可耕地面积,同时国家组建新疆建设兵团大力开发黑土地,增加国家粮食总产量;另一方面开始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水稻品种的改良,向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要高产和更多的粮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中我的家乡,那时候水稻品种很少而且单一,只有长代粘,秋麻粘,中秋糯等几个高杆水稻品种,易倒伏,产量低,亩产均在100Kg左右,即使不倒伏满丰产也只有150kg左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育期又长140天以上,只能种植一季,因抗寒力差育秧期又只能在桐子开花后才下种,古历八月份后才秋收,七八月份已进入干旱期,水源差的几乎颗粒无收,那是60年代初期以前的水稻品种和生产方式及生产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底年我高中毕业回乡正是时,赶上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潮,农村全方位的农田基本建设如火如荼,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推广也也逐渐开始兴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闲时我参加了修水库山塘和开田造地劳动,特别是修公路时成了民兵突击队的主要成员,担任危险而又光荣的爆破手,在悬崖峭壁上负责放炮爆破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这项职前,在会上还和许多突击队员一起向党和人民宣誓:服从工作需要,听从党的召唤,哪里最危险我们突击队员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执行爆破任务时尊章守规,力保安全,出色完成公路修建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项工作任务繁重而十分危险,要在很短的时间里点燃40多个炮眼的导火索,然后像猴子一样快速攀爬跳跃飞奔脱离爆破危险区,有时候爆炸声和飞起的石块在背后几米远的地方呼呼作响追着我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公社的第一代农民技术员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和农业科技开发推广提高粮食产量,彻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五十年代开始在农业科研人员的艰辛努力下,推出了新品种“早籼1号”等早熟品种,矮脚蓝特号,湘矮早,珍珠矮等中晚熟品种,从日本引进了“农肯58”等迟熟品种。并推出了双季稻种植模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当时农村的现实,农民基本上没文化,尽管通过各种方式扫盲脱盲,但其学到的文化程度根本无法适应农业技术的学习和推广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农业生产技术还是十分落后,普遍缺乏农业技术人才,虽然品种改良有长足发展,亩产产量接近翻番,但是亩产还只有200至300公斤左右,吃饭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瓜菜代仍然是填饱肚子的重要补充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高中毕业了,成了生产队的“香饽饽”,被队长、指导员和全体社员拥戴为队里有“文化知识”的农业技术员,负责生产队的农业技术推广和落实,成了共和国人民公社的第一代农民技术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优质健壮的秧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6年夏,广东潮阳人洪春利发现水稻自然变异矮杆样本,与洪春英合作培育出“矮脚南特号”,为黄耀祥育种专家开发矮杆品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东省基本上实现了早稻品种矮杆化,大面积亩产由过去250Kg左右提升到300—400Kg。60年代中末期矮杆品种迅速在全国推广,高杆品种基本上被矮杆品种淘汰革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又推出了双季稻模式,研发出了双季稻的早稻品种“29青”,全生育期80天左右,中晚稻品种“湘矮早9号”,生育期110天左右,水源好的稻田种双季稻,水源差的稻田种一季稻,这样由于双季稻的推广,粮食总产量又实现了新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生产队队长、指导员和公社驻大队办点的分管农业副书记孙修松同志的鼎力支持下,严格按照买回来的农业技术书籍操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得到了生产队长的大力支持,建立了种子催芽的温室,解决了必备的硬件问题,然后挑选部分眼力好的年轻人从精选颗粒饱满的种子开始,再科学浸种,催芽,整理润湿秧田,备盖种子保温山岩衣(那时候还没塑料膜),细心播种盖种,同时像看护婴儿一样我日夜守护田间,根据气候变化,适时调整秧田润湿管理方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潮和大风大雨来临前,秧田灌足水,让水护住播了种籽的厢面防止冻坏种耔和大雨打翻种芽。寒潮一过天气转晴,渐渐排去秧田多余的水,让种厢接受阳光沐浴,吸收热量促种芽扎根和秧苗生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功夫不负有心人,秧苗果然长势喜人,为适时移载大田赢得了时间,抢住了适宜载插秧龄期,大田返青很快。不仅实现了首年没有烂种烂秧的情况节省了种子和育秧成本,更重要的是抢住了季节,后期田间管理也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稻禾长势罕见诱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天到了风吹稻熟千重浪,一片金灿灿的海洋,当年就增产5万多斤粮食,亩产达到了“纲要”目标800斤多一点,总产量首次达到9万多斤,硬是比上年翻了两番,除去上缴国家公粮和生产队自留储备粮外,人平口粮首次达到了700多斤,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家家都开始有了余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仅我所在生产队推广科技种田粮食打了翻身仗,全大队十个生产队在公社住点农业副书记的统一领导和统筹指导下,按照我们九队的科学选种,浸种,催芽,育秧和后期田间管理方式开展农业水稻生产,十个队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粮食大增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学种田的丰硕成果,不仅我个人受到了社员,大队党支部和驻点公社副书记的一致好评和赞赏,更重要的是父老乡亲的吃饭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完全解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年,即1974年被驻点的公社副书记推荐到县农业局下属单位木马岭农场系统学习农业科学技术,是年底经公社党委研究报县委政府批准,正式录用我担任了人民公社农民技术员,享受了我人生中第一份工资18元/月的可喜待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全国各地各公社成立农科站,以农科站为科学种田基地,向全国所有农村生产队全面推广农业生产科学技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公社农科站就选择在公社门口的张家老生产队,原因该队位置处于全公社的中心,便于向各生产队辐射影响。这个队的指导员是大队副支书张生树兼任,农科站指导员仍然由张生树同志担任,这时候我任农科站站长,同时兼顾公社书记赵辛临同志驻点颜家村的技术指导工作,并负责全公社的农业技术的巡回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老百姓旧社会穷怕了,饿怕了,对农业科学技术非常好奇,对吃饱饭提高生活质量非常向往和期待,所以非常乐意接受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从精选种子,科学浸种、催芽、秧田整理、播种、育秧,秧田和大田管理等,一切听从我的指导绝无异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果不仅当年全公社没有烂种烂秧,而且秧苗格外健壮且分薛数平均达到2.5个,与上年比较节约了约3/5的种子和成本,成了全县开现场会学习的样板,令公社党委领导和人民群众非常满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梯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优良品种数量增加,从侧面也印证了我国水稻育种科研实力的高速提升。当前我国水稻科技创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更是拥有着无可撼动的技术优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展至今,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由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高杆→新中国的矮化育种→杂交优势利用→绿色超级稻育种3次飞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育种方向也从唯产量→高抗→优质和高抗并重。育种理念从高产优质→逐步“少投入,多产出,保环境,”如今高品质、适宜绿色生产,轻简化栽培的品种不仅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并且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顾我国水稻品种更替历程,一位位水稻育种专家的科研结晶闪耀在时间长河中,正因为这些良种的存在和不断研发出来,织出了我国水稻事业的美丽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院士检查杂交水稻试验田长势情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三系杂交品种出现产量进一步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4年,袁隆平老师在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同志的鼎力关心支持下,开始了开创性地研究杂交水稻优势利用。1970年10月,助手李必胡和三亚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发现了一株野生花粉败育不育株,为三系法杂交育种迎来了真正的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系”品种时代初期,生产应用上最具标志性的品种有“南优2号”,“籼优63”,还有“威优”品系等,分别在1973年至1984年育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又在华国锋同志的领导下,为了快速推广杂交水稻,解决全国粮食问题,动员了全国各公社派出了3至5人约50万人的育种大军到海南制种,我就是第一批赴海南制种的成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面积制种,为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打下了种子基础。1978年和1990年达到推广高峰,首次超越常规品种,水稻产量又一次出现翻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农民正在移栽不育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三、两系法品种品质又上新台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7年7月,李必胡的助手邓华凤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随后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安农s一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两系杂交水稻得以宣告成功,为杂交水稻制种缩短了时间周期,简化了程序,减少了成本投入,为主粮水稻生产丰收又立下了新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恢复系与不育系中后期同步生长,便于恢复系向不育系传授花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四、超级稻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回顾水稻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都以提高产量为中心,产量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随着研发的深入,杂交水稻优势的潜力被证实是巨大的,产量、品质等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6年6月,中国超级稻选育项目起动,中国超级稻专家委员会成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6年,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教授率领学生陈润福等,率先育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连续3年百亩连片试种测产达到了800公斤以上,创造了寒地水稻大面积超高产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农民正在田间拉绳授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8年,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中国超级稻杂交选育项目”,在超级稻科研领域,杨守仁团队与湖南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中国水稻研究所,三驾马车并行,一路扬鞭放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四期攻关于2014年实现,比预想目标提前6年完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里程碑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一天放弃或停滞过事关国家民生的粮食生产科研项目和推广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易倒伏的高杆品种到矮杆抗倒伏品种,从三系杂交品种到两系杂交品种,从两系杂交品种到杂交超级水稻品种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抽穗扬花,长势十分喜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业科学家门承前启后,不断研究创新,品种不断革命,优质高产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每一次新品种的出现和应用,都让粮食产量获得大幅度提高甚至是成倍翻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吃饭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共产党始终重视农业科学发展和农业科学家如袁隆平等,把他们誉为国家瑰宝和共和国功臣,“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当之无愧!在此基础国家始终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确保粮食高产丰产的配套工程,那就是1972年在毛主席领导下党中央打开了国门,引进化肥农药生产技术和设备,全国各县都建立了化肥(尿素,碳酸氢铵,钾肥,磷肥等)和农药生产厂,在全国范围内有了自己的化肥和农药,对水稻和各类粮食作物生产丰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严格来说并非是小岗村“十八勇士”按下红手印分田单干“一包就灵”的效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是党建百年中及共和国成立后70多年辉煌成就的重大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党强基固本,民生保障的战略任务和根本目标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祝福中国共产党的下一个百年,就解决“三农”问题,全民共同富裕,成就更加伟大!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农村更加美丽!农业更加科学!农民更加满足和富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杂交超级水稻喜获丰收,农民笑得合不拢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隆平院士的超高产试验田迎来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视察和参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