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朔楼(鼓楼)

玉山

<p class="ql-block">  镇朔楼,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十分雄伟壮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镇朔楼又名鼓楼。坐落在古城宣化区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宣化独特的靓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镇朔楼上现存两块木制大匾,这块是悬挂在楼南侧的“镇朔楼“大匾,长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样复制的。</span></p> <p class="ql-block">  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府总兵被官封为“镇朔将军”。该楼建在墩台之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墩台东西长38米,南北宽28米,高8米,楼体高17米,通高25米,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木结构,上下两层,四周有回廊。</span>建时南面塌颌曰“镇朔”,北面有匾曰“丽谯”,取镇靖高华之义。楼上原置有报时漏刻鼓角,通报十二时辰,现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清高宗乾隆皇帝 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围场,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长6.6米,悬于楼北侧,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p><p class="ql-block"> 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飞舞,状态各异的出海蚊龙。图案精美,刻工精细,加之苍劲有力的“神京屏翰”4个大字,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镇朔楼一层东西两侧廊下立有五幢石碑,镌刻着六篇碑文,分别是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立的《宣府新城之记》、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立的《宣府新城重刻铭》、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立的《太守王公重修镇朔楼记》、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立的《重修郡城镇朔楼碑记》以及1991年宣化区政府立的《重修镇朔楼记》。通过这些碑刻我们详细地了解到镇朔楼于明正统年间兴建和清乾隆年间、清同治年间以及公元1986年三次大修的经过,以及宣化城加固整修的情况,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五幢石碑的碑头均为篆体,碑文为楷体,字体或飘逸俊朗或浑厚遒劲,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观赏临摹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  悠悠五百载,风雨侵蚀,战乱摧残,也让该楼累累受损。清乾隆五年(1740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曾两次修缮。清乾隆五年修后,南匾存旧,北匾改为“筹边览胜”。1986年,国家文物局投资56万元再次落架大修。对瓦顶、梁架、装修、地面、墩台、券洞进行全面修复,并且重新油饰彩绘。重修后,该楼以古朴庄重的姿态再现世人。同时还复制了长2.2米、直径1.5米的大鼓一面,置于楼上。1956年和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现在,该楼不仅成为古城宣化历史的见证,而且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理想去处。古姿犹存、风韵依然,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  一组老照片,珍藏了几代人的回忆,带我们穿越回往昔的宣化……</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镇朔楼就像一位老人,500多年的风雨沧桑,都珍藏在它的记忆里。</span></p><p class="ql-block"> 宣化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现在正开足马力,努力向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迈进!</p> <p class="ql-block"> 玉山 拍摄于2021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