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岳城水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父 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在机关值班。闲暇无事,想起前几天,陪同省领导在邯郸基层调研,偶然间看到一张岳城水库建设场面的老照片。当时,脑海里马上闪现出了父亲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小记得,父亲常讲年轻时参加岳城水库会战的故事。家里到现在还保存着一个当年水库奖励父亲的陶瓷水杯。我曾对家人说,这个水杯是咱家的“传家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岳城水库,始建于1959年。1958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修建岳城水库,我想也应是“大跃进”的产物。不过,那个年代绝对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远的不说,像离邯郸较近的“红旗渠”和“跃峰渠”,都是那个年代开始建设的。那时候,最流行的一个词是“人定胜天”。也正因如此,那个年代干了很多现在想都不敢想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岳城水库位处漳河下游。漳河自古就是一条“害”河,平常干旱缺水,汛期泛滥成灾。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河伯娶妻》就发生在漳河之上。毋容置疑,修建水库乃是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水库库容达13亿立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土坝水库,防洪标准千年一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没有大型工程机械,一切工程全靠“人海战术”。当时,光从周边地区抽调的民工就达30多万人。几乎全靠人工手拉肩扛,一锨锨挖,一筐筐抬,一车车推,硬是建成了这座特大型水库。岳城水库1959年开工,1960年拦洪,1961年蓄水,1970年建成,可谓人间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6年4月5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岳城水库视察,慰问一线参战民工,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战天斗地”的士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水库工地有个“铁姑娘连”,名气很大,连长叫杜玉娥,是临漳人。母亲告诉我,父亲当时也是劳动骨干,男子突击队队长,多次受到表彰,个人画像还上过光荣榜。当时,两个先进人物,都姓杜又是临漳人,人称“兄妹连”。水库建成后,杜玉娥参加了工作,曾当过邯郸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妇联主席。后来有一次我见到她,说到这件事,她说有印象。听父亲说,当时因为事迹突出,他被组织优先安排到地区工作。但奶奶不同意,非让回家,父亲就回老家务了一辈子农。我曾问过怎么回事,父亲说那时爷爷刚去世不久,家里没有男劳力,奶奶坚持让回去。我问后悔吗?父亲没多说什么。好像那时人们对参加工作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我自家一个大爷就是从水库工地直接去的煤矿。父亲只是说,因为自己干的好,当过先进,安排工作肯定比大爷要好。隐隐约约能感觉到,父亲有些遗憾。不过,他说家里离不开,能守在老人孩子身边,也是一种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出生于民国29年春天,即1940年农历4月12日,属大龙。老家是华北平原的一个普通农村。爷爷弟兄5个,家庭比较殷实,几个兄弟都上过学。爷爷不但会算账,还写着一手好毛笔字,一到春节半道街的邻居都让爷爷写春联。父亲出生于日本侵华时期,家庭虽然有所中落,但还应算比较好的。据老人讲,我奶奶家比较富裕,她又姊妹一个,出嫁时带了很多嫁妆,后来也没少接济我家。父亲弟兄一个,上有两姐下有一个妹,在农村讲是家里的“独苗”,肯定会全家让着他。父亲的童年,应该是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较遗憾的是,父亲小时候没怎么上过学,这是他那个年代的不幸和悲哀。日本1937年侵华,父亲1940年出生,邯郸1945年解放,新中国1949年成立。如果不是出生在战火纷飞、朝代更迭的年代,往前或往后,父亲都应该会上私塾或上学。解放后,政府组织了“识字班”“扫盲班”,也跟着学了不少字。有次父亲讲,那时候政府鼓励学习,只要参加学习班,经常发像“毛巾”一类的奖品,不参加学习的就挨批评。虽然学的不多,但意义很大,按农村话讲不是“睁眼瞎”啦。现在老父亲八十啦,还能看懂电视上的字幕 ,也算不简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8年冬,父母结婚。中原地区的农村都时兴春节前成亲。母亲比父亲大两岁,属虎。按属相算命,父母应是“龙虎斗”,会争吵一辈子。但我印象中,父母两人很少生气。年轻时少有的几次打架,都因母亲和奶奶生气。母亲曾跟我说,生气的主要原因是奶奶经常背着母亲偷偷给出嫁的大姑姑送东西,甚至爷爷弟兄分家时分的一车灰瓦和木料,也不说一声就让姑姑拉走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9年腊月,我大哥出生。1963年,母亲还生过一个男孩,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再后来又有了我和妹妹弟弟。更让人心痛的是,爷爷在1960年因为饥饿得浮肿病而去逝,享年仅53岁。当时,我三姑还没出嫁,是农村典型的人多劳少户,一家子的重担都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肩上。这应是我奶奶不让父亲去外地参加工作的直接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这一辈子,吃了不少苦,出了不少力,农村的苦活累活脏活,他都干过。在生产队时,他是农家活的一把好手,早早就当上了俺村第三生产队队长。那个年代,生产队的一切生产生活、吃喝拉撒,都靠生产队长来安排。一年忙死忙活,一个工分一毛多钱,到年底也分不了几个钱。到了冬季,政府都会组织民工到外地“挖海河”,多是父亲带队,一干就是一个冬天。到了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还几次跑到外地买红薯片,有一次去河南还被没收,气的回到家呜呜大哭。我曾写过《三个红薯片的故事》,想想都让人心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到农村最累的活,我觉得应该是割麦子和脱土坯。俗话讲“女怕坐月子、男怕割麦子”。到了夏季,小麦都得抢收,一割就是几天,劳动强度极大,一般男人都顶不住。“脱土坯”就更要劲啦,几十斤的土坯需要一块块“和泥、装填、抹平、搬运、脱模”,一干就是多少天。记忆中我们家两座房子的土坯都是父亲在南渠上一块一块自己干自己脱的。盖北院的房子时,父亲还带领全家自己脱自己烧了一窑的砖。家里冬季烧煤,也要自己拉着排子车,跑到西部山区峰峰一带去拉。来回二三百里的路,全靠脚板一步一步走回来。有一次天上下起了大雨,路上泥泞不堪,走又走不动,躲又无处躲,幸好母亲借了头牲口来接,才回了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还说过一件事,就是哥哥当兵时,从部队寄回一张铁制的床。从邯郸北仓库到汽车站好几里路,为了省几块钱,父亲硬是用肩膀扛了过去。现在父亲虽然老了,但仍能看到手臂和腿上有不少的“疙瘩肉”,都是年轻时出大力留下来的,看着都让人心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个年代,家里孩子比较多,谁家都过的不容易。特别是农村,要把孩子培养成人并成家立业谈何容易。父母养育我们四孩子,三男一女,负担就更重。后来大哥参军当了兵,我上了大学,妹妹当了代课老师,弟弟早早就打工做生意。父母在老家休盖三副宅基,一子一副,还帮我们都成了家。按老话讲,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50多岁的时候,我表哥在邯郸搞建筑,就让父亲过来看工地。母亲也跟着过来做做饭洗洗衣服,互相有个照应,倒是过了几年比较舒心轻闲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0年春天,父亲刚刚60岁,有一天突发脑血栓,住进市中医院。过了两天,病情突然加重,瞳孔放大,医院随下病危通知书,家人哭成一片。好在主治医师是我一个朋友,他采取果断措施,给父亲用了“麝香”,结果还真出现奇迹,晚上不但苏醒,而且从床上起来,像发疯一样,谁也控制不住。最后我们弟兄好几个,硬把他摁倒床上,医生帮着打了一针强镇静剂,才安静下来。主治医生说,放心吧救过来啦,慢慢调治吧。出院后,父亲虽然留下了后遗症,但总体恢复的不错。快20年啦,现在身体各项指标比较正常,每天能骑着三轮车转好几圈,这在我们村堪称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心地善良、忠厚老实。不管是对亲人还是邻居,都很友善,从来没听说他跟谁闹过矛盾吵过架。特别是父亲跟三个姑姑感情很深,那种亲情是天生的,自然的,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这可能跟我父亲弟兄一个有关系,但我更觉得是父亲的质朴。他平常没有多少话,对谁都那么真诚,对谁都那么友善。他对老人好、对妻子好、对姐妹好、对子女好、对孙辈好,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俗话说:老人是家里的宝。有老人才有真正的家,有老人才有真正的亲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9年5月1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岳城水库夕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岳城水库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岳城水库建设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奖励水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奖励水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奖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