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和六盘山分处在西域板块和中朝板块结合部,在两大板块碰撞挤压摩擦下迅速隆起,成为了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的分界岭。在两大山脉隆起的两大板块的接缝处,其接缝并不严密,形成了某种断裂,这就是宁夏平原的雏形。所以,大约在2000万年前,银川盆地受南北向山脉、高原、台地的强烈挤压,在西部与贺兰山的交界处和东部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交界处,分别形成了两条巨大的南北走向的正断层,在东西向相对拉伸的作用下,中间地块逐步下陷,形成了如沟谷一般的地堑构造,造就了宁夏平原。宁夏平原其实不是一个整体,它似一个平面看起来的连环锁链,分割连接两个上小下大的扁形椭圆,锁链连环的上端,是卫宁平原;锁链连环的下端,是银川平原。宁夏平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卫宁平原1720平方千米,银川平原7 790平方千米。<br><br><b>一 万种风情的宁夏平原</b> 宁夏川,两头尖,东有黄河水,西有贺兰山。”正是这一山一水的造化,大自然的恩赐,才使位于大西北东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了“塞上江南”;贺兰山挡住了自北而来的寒风霜剑,九曲黄河带来了西北广袤的田野最渴盼的“琼浆”。是他们庇护、滋润了这块黄土地,使它们成为了塞北的天府之土。<br>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黄河从中卫进入宁夏。然后由南而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势经石嘴山出境,给宁夏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自流灌溉。自秦汉以来,劳动人民就在这里修渠灌田,发展了灌溉农业。两千多年来经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使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塞上江南”,成为现今国家的商品粮农业基地。 西夏古国的山河正在发生着沧海桑田的变化。逆黄河溯流而上,北岸从沙坡头,南岸从香山,进入卫宁平原;再越过分守岭、青铜峡,进入银川平原。在水网密布、湖泊潋滟、道路畅通的原野上,你会看到条条林带、一畦畦整齐的机耕条田,沟渠路配套,横亘在流水环绕的村庄,白墙、蓝瓦或红瓦顶的优雅农舍旁。旖旎的田园风光,使盛唐诗人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动描绘,与之相比要相应逊色。塞上江南今非昔比,其生机勃发的春夏秋,就是一幅风情无限的青绿画卷。大西北有了这么一个处在大漠金沙、高山峻岭拱卫中的绿洲,那也是母亲河的恩赐。水乡绿稻、林翠花红,这些截然不同于北国的景色和相得益彰的土地,完全得益于母亲河的自流灌溉。水利使宁夏平原河渠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甘甜的乳汁、山脉的避风招雨,使这里土地肥沃,瓜果甜硕,鱼米飘香,农业优势明显,也就能够养育这里在历史风云中土生、移民、融合、繁衍的人民;也同时造就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和传承。 银川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为断陷盆地经黄河及平原湖沼长期沉积而成。它南起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北止石嘴山,西靠贺兰山,东接鄂尔多斯台地,南北长165km,东西宽10-50km,地理位置105‘51,—106‘54'E,37‘41,—39‘23,N,总面积为7790km’。<br> 作为宁夏川的主体部分,银川平原长165公里,宽lO一50公里。狭长的卫宁河谷平原,长105公里,宽仅5一15公里。按照平原的成因,应做黄河冲积平原和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两大地貌单元。黄河冲积平原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顺着黄河流向,自南而北微有倾斜。越向下游,沉积的物质越细,地面越低平。平原上渠沟纵横,湖沼棋布。特别是银川向北至平罗县西大滩一带,是银川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最为低洼,湖泊也特别多,为宁夏重要的水产基地。另外,在平罗县黄渠桥至永宁以东一线,永宁到青铜峡市小坝镇一线,还有呈念珠状的一长串湖群,人称72连湖。它们是黄河古河道的遗迹。前人所说的“浩荡烟波玉一湾,孤村相映绿杨间”,就指的这一带。这里坡度较小,引水虽便,排水欠佳,过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统,积水汇集于洼地,人为地增加了许多湖泊。由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盐渍化现象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排水措施,盐碱滩被改造成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垦为农田。现在平原上还有不少湖泊。故银川有的“塞上湖城”之称。经过千百年地理环境的变迁,沧海桑田,如今不少湖泊已经面目全非,所谓“流水长年起粳稻”,已被人们改造成为稻花飘香的水田了。 贺兰山脚下的洪积扇平原,随着山洪漫淤物的堆积力度减弱,而厚度不一,而呈西高东低走向。是辽阔的荒山草场,二十世纪经过农垦的开发,大多成为旱田和牧场、奶牛场,二十一世纪前后有开发出百万亩葡萄养殖基地。因纬度、地形、日照、土质,与法国大西洋海滨波尔多相近,生产类似波尔多的葡萄美酒<div><br> 宁夏平原既具有干旱地区特有的某些优点,又具山水之利,从而使它成为半荒漠地带中生命活动最活跃的繁华之区。这里地势高而不寒。平原海拔1100米至1200多米,比东部的华北大平原要高得多,但在宁夏却属地势最低之处,恰如一个盆地,能够聚合阳光,致生长季热量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非常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宁夏平原上稻麦高产,瓜果甜蜜,得益于这种优越的气候条件。水量充沛过境的黄河滋补着她。与黄河中下游相比,这里洪涝灾害较少;与西北其他绿洲相比,又无水源匮乏之虞。加以黄河黑山峡、青铜峡河段落差大,水能丰富,便于修建水利枢纽,发展自流与扬水灌溉。这就使水土资源潜力极致,风情万种的宁夏平原富甲天下。</div> (贺兰山下的酒庄) <b>二、 “塞上江南”美誉的由来</b> “塞上江南”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同“塞北江南”。现今“塞上江南”已经渐渐成为泛指宁夏中北部引黄灌区,即宁夏平原区域的共同称谓,甚至成了宁夏的代名词。“塞上江南”在史书上的原文是“塞北江南”,以后引用的人多了,并从书本走向民间。中国人习惯以“北为上”,才被人们口语化而改变为“塞上江南”。宋代著名地理学家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记载:“灵州(指令宁夏北部地区)本杂羌戎之俗,北周大成一年(公元579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比,因渭之塞北江南。”《太平寰宇记》用简略的文字交待了灵州地区之所以形成“塞北江南”环境风情的历史背景。即在南北朝末期的北周初年,周武帝宇文邕取代北齐政权、控制北方以后,又向南朝的陈国进军,大将王轨率军攻进击陈国都城建康(今南京),大败陈将吴明彻所率领的三万多军队。吴明彻带领败军投降北周,其部众连同家属子女被迫集体迁徒到灵州(今吴忠市利通区)屯垦。这数万南人来到宁夏,也必然会把南国的风俗习惯和水乡文化带到塞北地区。同时也会将南方的优良高产籽种、精耕农业和小巧适用的生产工具以及先进的生产经验一起传播到自己新的家园——塞北。也许水稻就是这个时候在宁夏试种,农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具有黄河灌溉之利的宁夏平原。所谓“周环数十里,不生葭而水深多鱼,澄泓一碧,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舟出没烟波中,过者淼然动江乡之思”。就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曼妙图画。” (丽子园·典农城遗址) 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中所收录的北宋大臣曾公亮奉旨主修的军事地理《武经总要》中,前集卷十八下之《灵州•怀远镇》中记载:“怀远镇,本河外,县城西至贺兰山六十里,有水田、果园。本赫连勃勃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曾公亮与乐史,在对“塞北江南”的诠释,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乐史对“塞北江南”的诠释只限于“风俗”和“尚礼好学”的文化范围。曾公亮则把对“塞北江南”的诠释外延扩大到“水田、果园”和引黄灌溉地区的自然景观及经济层面;第二,乐史所指“塞北江南”的地望,只是局限于灵州即黄河东岸地方,而曾公亮则把“塞北江南”的地理范围扩大到怀远县(今银川市)黄河西岸更广泛的地方。但在《太平寰宇记》中所记载,由于南人迁居于灵州,给灵州的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并不能理解为仅仅发生在灵州的州府所在地——灵州城一带。当时灵州是地方的第一级政权,还管理着许多郡、县、镇和军城。灵州所管辖的范围,既包括黄河东岸的郡县,也包括黄河西岸的郡县,如河西的怀远郡、怀远县、宏静镇和汉城、胡城、吕城等灵州的辖地。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太平寰宇记》中所记的灵州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和“因谓之塞北江南”,当然也适用于灵州全州境域范围之内。这样看来,南北朝间,人们用“塞北江南”来形容和夸赞宁夏,应该既包含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包含着自然风光、地理和经济方面的内涵。既包括河东灌区,也包括河西灌区,即泛指整个银川平原。后来因为使用更加广泛,渐渐又在约定俗成的影响下,“塞北江南”最终竟然成为全宁夏的代称。<br><br><br> (兴庆府) <div><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