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熙老师解读《道德经》34

涂涂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三十四章</p><p class="ql-block">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p><p class="ql-block">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p><p class="ql-block">功成而不名有,</p><p class="ql-block">爱养万物而不为主。</p><p class="ql-block">常无欲,可名于小。</p><p class="ql-block">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p><p class="ql-block">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蒋宝熙:“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这个“氾”大家就理解成通假字“泛”就好了,是说“道”这个东西就像在平原上面泛滥的洪水一样,洪水滔天,瞬间淹没所有,也就是说用这种比喻来宣说“道”这个东西法力无边。“其可左右”是指的它可以左也可以右叫依“道”而行,那他很难有东西阻碍阻挡他,他也不受任何东西的阻碍阻挡。为什么它不受阻挡?“道”是底层的逻辑,底层的密码。群里我们多次讨论过“无极”,这个就是无极,无招胜有招,独孤求败的独孤九剑之所以无人能胜,是因为他无招就没有破绽,而《道德经》里面提“道”的无极,因为它没有,所以他也是这个最底层的东西。举个例子,比如说关于天性能不能被压制这个事儿。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道”,比如说我们现在喝茶有茶“道”,喝酒有酒“道”养花的有花“道”对吧,好像是所有的东西呢,都合“道”有关系,“道”就是这个运作的规律,那人的天性,人的“道”能不能被压制呢?之前在网上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挑战,比如说有一些女孩儿对自己的男朋友不放心,于是找自己的闺蜜去测试自己的男朋友对自己是否忠诚。大家可以猜一下这种测试失败率是多少?这个其实就是挑战天性挑战人底层的这个东西的,所以这种挑战是注定是行不通的,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它是不受阻挡的,它并不会因为人的伦理道德等表面的东西而受到阻碍。网上有一个街头的挑战,是说拿钱去测试女性:假设今天有个人说来给你1万块钱,你陪我一天怎么样?这时候肯定大多数女人会直接给他一巴掌说“滚”对吧,但是如果给你的是10万,你可能会说,你在胡说八道,我报警!那假设今天给你的是100万呢?100万不行,如果是1000万一个亿呢?为什么总有这条破的线呢?因为对于我们来说,人性这个东西它是有底层的一个逻辑的,底层的逻辑就是“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这个“道”,它是不受其他的东西,不受周围这些所有外在条件的限制去影响和控制的,所以说叫大道泛兮。这条线就是我们所说的欲求的边界。</p><p class="ql-block">“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我们前面讲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里所说的“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就是我们所前面所讲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p><p class="ql-block">“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恃”就是依靠依仗的意思,比如说父母是孩子的依靠,以此类推“道”就是万物的依靠,孔子在他的思想里面也提到他所理想的那种大同社会是什么社会呢,叫“孤寡鳏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功成而不名有”,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茶有茶“道”,烟有烟“道”,酒有酒“道”花有花“道”,所有的东西都是依“道”而行,都有它的规则规律,都有“道”在后面支撑,但没人认为品茶品酒是“道”的功劳,从来没人这样想过,这叫“功成而不名有”,如果我们今天不是在这里提的话,基本上也不会有人意识到是“道”的功劳,所以说“道”也不居功。</p><p class="ql-block">“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不为主,显然是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为人主”是做对比的,“道”是不喜欢为主的,人是喜欢为主的人,喜欢做为人上人,喜欢控制,喜欢成为老大,而“爱养万物而不为主”暗含的是什么呢?叫人人平等本性平等。马斯克比尔盖茨马云,这些首富们假设失去了这些种粮的人,请问他们还能不能生存?假设这个世界上没了医生没有了警察,他们还能不能安居乐业?所以说并不是看起来他们的贡献更大,他们就应该为主,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人少了谁都不行,就像这男女一样,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男人了,你觉得这些男人还能存在多久啊?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女人了,女人还能够存在多久?所以说叫“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人性是平等的。“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常无欲”和“小”是什么关系呢?叫“欲”是什么?“欲”就是边界,你想要的东西就是欲望,就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想要的这个东西就是你的边界,因为你想要的东西就可以被人拿来激励你和控制你,所以说无欲是什么?无欲就是没有边界,老子在这里把我们理解《道德经》,或者理解“道”这个东西的目光引到哪里,引到“小”这个方向上面,那我们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所以说《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告诉大家叫“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徼”,那这个大小怎么定义呢?是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狭义的讲的大和小呢,不是地球有边界它就小,那要看和谁对比,因为它有边界,和太阳对比地球就小,因为地球是有边际的,那宇宙如果有边际宇宙就小,所以说形容大是形容叫无边无际大。比如说人的审美,哪些东西有边有际的?比如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满堂就是边际嘛,比如说还有哪些无边无际的?比如说博爱,所以在这里“常无欲”是什么,无欲就是没有自己叫不要有“小我”不要有“自我”,当你没有自我了,欲望就会变得很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常处于无欲当中,无欲就没有了,就小到已经快没有了,常无欲就不会经常的显摆自己,然后呢,这个当然就是小了。常有欲,当你有了欲望,比如说你希望证明你就会时常拿出来,这个显露一下自己,你希望争利就会拿出来争取一下,所以说他这里讲的“道”或者讲的圣人是显小的啊,但是这个小呢,并不是真正的小,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大,也并不是真正的大。仲老师说,如果没有这些名相,可能连宣讲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说我们刻意的讲一些有具象化的东西给大家打比方,比如说庄子说过一句话“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泰山为小”,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秋毫之末,这个针尖儿麦芒之间更大的东西哦,如果再这样来比较的话,泰山都比它小,所以说这就是大小的转化你要看和什么对比,如果你和原子核对比呢,秋毫之末大多了,如果你和宇宙做对比,泰山就可以微不足“道”,所以说这不是文字游戏,我开始的时候读庄子的《齐物论》《逍遥游》,我都是把里面的这种二元对比作为文字游戏,但其实这真的是妙理,理解了这个就理解了人类的大和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归”叫自发的,自愿的主动归零。在我们人类世界里面,大多数有力量的人都是强迫他人归顺自己,而圣人刚好相反,所以上一章才说“道”叫“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果能够强迫他人,一般人看来这个人很厉害啦,但是我们前面不是有一章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你如果能够做到让人畏之,让人侮之,也算是你有利,但是这种力是假的,是外力,他不能使人自动归流,所以那圣人是什么样子“万物归而不为主”就处于低位,让万物自动归流。老子这里再强调一次“不为主”的重要性,“道”使万物归流,但是又不愿成为万物的主宰,万物是“道”的主宰。比如说我们再提一遍刚才提茶“道”,酒“道”,这个烧香有香“道”,管理公司有管理之“道”对吧,所有的东西你看都是被“道”所约束,依“道”而行,但是没有人认为“道”是它们的主人,而是他们是“道”的主人,所以说叫万物归焉,但是呢,他并不为主,正是因为他不为主叫“可名为大”,正是因为它不为主,它才是真正的牛,真正的大,所以老子在这里呢,用了修辞把“道”这个东西拟人化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前面讲“自胜者强”战胜自己欲望的人是最强大的,“不自为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战胜自己为大为主的这个欲望就是较强,所以这个思想和这个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那个叫“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所表达的思想是同一种思想,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在这章里面老子主要就是阐述不为主,阐述大和小这两个概念,这个阐述已经非常非常精妙,就像井底之蛙的故事,有一只青蛙在井口下面,他觉得天只有这么大,所有人都笑他井底之蛙,有一天一个人把这个青蛙搞到井口,或者这个青蛙终于努力了一下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啊!这时候这只青蛙觉得自己终于看到无限的天地了,但其实他看到的并不是无限的,他只是从一个很小的井口跳到了一个更大的井口而已。所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井底之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