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的绝唱--莫奈与他的画

潇仪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作为印象派的创始者与最高成就者,莫奈一生都在追逐自然界的光与影。</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莫奈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他在破晓的河口边架起画架,从黑夜的尽头开始等待黎明,等待水面上第一道日出之光,画下了《日出印象》。这幅当年饱受嘲讽的画作,后来不仅成为划时代的伟大巨作,他留下的光,更继续照亮这个世界。</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莫奈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颜色,他的颜色都是一种光。因为光,所有的色彩都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进入90年代,莫奈创作了若干组作品,即“组画”--面对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从1884年到1891年,长达七年,莫奈走在吉维尼的旷野中,持续只画一个主题“干草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莫奈在黎明等待干草堆上的第一道曙光,在夕阳里等待最后一线阳光消逝,看到月光照亮草堆的轮廓,看到大雪覆盖着的草堆。一个最卑微平凡的主题,不像风景的风景,莫奈看到了,没有讽刺,没有批判,甚至没有要“抓住”的欲望野心,他只是单纯的看,好像希望看到物质的本质。<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一定有一种眼睛可以看透物质的本质吧?那些在光里消逝的物质,那些如此具体的肉身,到哪里去了?可以看到吗?莫奈用世人不容易了解的眼睛看着时光里的物质,他在修行自己观看事物的另一种能力吧?此后莫奈的作品常常是在长时间对同一主题的重复观察。他最后持续最长时间的系列创作是“睡莲”。<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们感受到黎明破晓的晨雾浮游于水面,一朵莲花静静绽放,我们感受到雨后垂柳上的水滴,滴入水池,荡漾起一圈一圈涟漪,我们感受到夕阳的光的倒影,一片沉静的金黄,像是无限委屈,要诉说什么,却终究沉默逝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日本桥》。一座漆成绿色的日本式的拱形木桥跨越池塘;水菖蒲、百子莲、杜鹃花科的观赏植物和绣球花环绕并保护着池塘。 水面上漂浮着粉红色的睡莲。柳树和紫藤直泻水面,使水的色调变得更深、更蓝。</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43岁的莫奈在吉维尼定居后,在庭院里修了一个池塘,在池塘里繁殖了睡莲,成为他晚年描绘的主要对象。这幅《睡莲》是莫奈64岁时所作。</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莫奈的画作总予人一种宁谧惬意,他一生都在追求转瞬即逝的光彩——有光就有希望。虽然莫奈的晚年一直受白内障的疾病折磨,但境界却更上一层楼,在欣赏这时期的画作中,我们除了惊叹眼前迷离变幻、错综繁复的浮光外,我们同时会产生一个疑问:此时莫奈的心境是否也如一个佛门弟子般参悟到眼前种种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11年爱丽丝去世,紧接着3年后大儿子年纪轻轻不过37岁不幸去世,莫奈视力急剧下降。讽刺的是,莫内到此时才算是成功画家,作品开始受到国家收藏,并有钱建了大型画室。他开始画大型的睡莲壁画。莫奈这一画就是近30年,画到1926年12月5日去世为止,此时莫奈享年86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众所周知,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绘画,而且改变了雕塑、音乐、文学,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没有失去影响力,仍然改变着我们。</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绘于1877年的《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br></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绿衣女子》。莫奈这一生只画过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前妻卡米尔。那段艰难相守的日子,莫奈不厌其烦的画着卡米尔,后来卡米尔不幸盛年病逝,莫奈就此搁笔转而痴迷大自然。虽然莫奈画作也曾出现过后妻艾丽丝和女儿们的身影,但人物的脸部十分模糊,似乎给人感觉那仍然是卡米尔的身影。</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绿衣女子》的意外成功,使得年轻的莫奈雄心勃勃,决心绘制另外一幅大型油画《花园里的女子》(2.55×2.05米),在这幅画中,三位女子的形象都是以卡米尔为模特完成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875年《散步:撑阳伞的女子》<br>婚后的莫奈和卡米尔带着他们的儿子搬到了巴黎近郊一个叫阿尔让特伊(Argenteuil)的地方,彼时,莫奈的事业还是处于不被认可的状态,生活充满困顿,不过那些艰难的日子并不妨碍他们热爱生活,真爱、阳光、草地、花香,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都是免费的,不是吗?《打伞的女人》整幅画只用了简单的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捧紫罗兰的卡米尔》。1877年,莫奈迫于生计不得不辗转到巴黎工作,他曾在给作家左拉的信中说,家中无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钱。卡米尔本来身体就羸弱,加上长年的劳累,又没有钱得到良好的治疗,健康每况愈下,只能卧病在床。这幅画作是莫奈在阿尔让特伊为数不多的日子里为妻子卡米尔画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红围巾:莫奈夫人画像》 1868-1878年 99.00 x 79.80 厘米。据说这是一幅莫奈用十年时间完成的画。他十分珍爱这幅作品,一直收藏在身边。这幅画作最终完成于1978年,彼时卡米尔身患重病,生命岌岌可危。这雪景映衬下的那一抹红,这样的色彩基调大概是莫奈希望卡米尔的生命之火能持续燃烧下去吧!</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穿日本和服的卡米尔》--一幅和莫奈以往甚至以后的诸多作品相比较都是风格独特乃至迥异的作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临终的卡米尔》(Camille on her Deathbed)<br>上天并没有眷顾为爱而生因爱所累的卡米尔,生命之火日渐微弱了。1879年的9月5日,卡米尔终因盆腔癌不治身亡,时年仅32岁。莫奈最后为卡米尔做的一件事是为她画像,灰色的不同层次在画面里展现无遗,犹如一幅大地风景,体现出他内心的绝望。“你不知道我所经历的沉醉、欢欣和痛苦,我守在一位女士灵前,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我最亲密的爱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卡米尔死后,莫奈一度心灰意冷,他觉得此生不会再爱了。寒冷的大地,一切像都已经死灭,困顿僵硬的生命,彼此挤压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快乐堆挤在画面上。也许不是创作上的瓶颈,而是生命本质的瓶颈。如同死亡一样,这瓶颈,他必须努力通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象鼻山西边的象鼻子。这幅画又名《埃特尔塔的悬崖》,艾特塔特石灰断崖矗立在诺曼底海岸上,因为其形象的高大奇特而被十八世纪的许多画家表现于画布之。在众多关于此景的油画作品中,以莫奈的《埃特尔塔的悬崖》最为著名。</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海浪 》。表现法国海岸浪潮波涛的层叠翻滚和变换,色彩和动感强烈,同时和上空漂浮的云彩形成了“浓妆淡抹”和“动静结合”的对比。</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威尼斯大运河 》。这是莫奈发挥印象派技法表现水城威尼斯梦幻迷朦流光倒影的经典之作。</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莫奈的画,在光和影的变化中色彩斑斓,或热烈,或宁静,或春意盎然,或秋色辉煌,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专注,什么样的感悟,才能有如此敏锐的观察,才能得到大自然如此丰富的欣喜,才能有如此细腻的表现。每片叶子,每朵花都有生命。站在莫奈的画前,周围的喧嚣刹那无形,躁动的心即刻安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每一个研究莫奈创作活动发展的人都会发现,如果说最初的命运促成了莫奈的发展趋势,那么后来就是他自己创造了他的命运。之所以莫奈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认为“班首”,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除了那些流动的光、细腻的色彩,莫奈的画里,还有新鲜的城市阶级风味及其所在二维平面里流动不止的时间与空间。如今,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文字来解读和表达,都不仅仅是感受艺术作品的无穷魅力,而是期望能因此渐渐内化成一种素养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花园里的爱丽丝·奥修德》1881年。卡米尔病逝后,赞助商的妻子爱丽丝主动担起照顾莫奈和他两个孩子的责任,1883年,那年莫奈43岁,他们搬到塞纳河边一个叫做吉维尼的小镇上,从此莫奈的画作鲜有人物出现,虽然莫奈和艾丽丝生活的时间比卡米尔还长,不过莫奈并不爱画她,目前能找到的也只有这幅《花园里的爱丽丝》了,这样熟悉的身躯又让人忍不住想起卡米尔。</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喜欢莫奈,就好像喜欢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生活。恍惚中,仿佛他就坐在安静的周六公园里,画他所看到的快乐野餐的人们。莫奈的画写意但不抽象,给人想象的甜美空间,又规定好了思考方向。按照他所指引的方向,你看到的就是快乐的野餐、美丽的海岸、白云下悠游的帆船、安静美丽的植物和自然。</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莫奈的一生都在勤力创作当中,即便遇到瓶颈也不停画下去,于孤寂中体悟突破,不曾自暴自弃。因为挚爱,所以坚持!喜欢莫奈,是一种静静的把它藏在心底的喜欢。一直想:当有一天可以有安身立命的基础了,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按自己喜欢的样子去活余下的人生!</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