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古村先贤小传(九)

诚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培根职业学校”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先驱刘化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建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宜丰县天宝乡刘氏家族以“墨庄”为郡头堂号,然而“墨庄”二字却不是他们的原创。追根溯源,它是宋光宗绍熙元年(190年)到此定居的始祖刘椿从故乡清江具临江镇(今属江西樟树市)刘氏家族带来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古代临江属于新喻县辖地,所以临江刘氏通称“新喻刘氏”。“新喻刘氏”可不是一个普通家族,他们原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后裔。其五世孙,便是刘氏家族史上大名鼎鼎的“磨勘公”刘式,刘式和他的妻子陈氏夫人才是“墨庄”二字的原创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据《宋史》记载,南唐末年,刘式参加科举考式,以第一名成绩高中进士。进入宋朝,他受到重用,历任大理寺丞、赞善大夫、监通州丰利监、判三司都磨勘司、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等职务。刘式对宋朝财政、税收、审计各方面都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创立“三年磨勘之法”为中国最早的财经制度,深得宋太宗赏识。但是刘式个性刚正不阿,疾恶如仇。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新皇宋真宗赵恒继位,刘式的政敌——盐铁使李维清乘机调唆刘式下属,诬告刘式对朝廷无礼。新皇赵恒不明是非,听信谗言,草率免除刘式的一切职务。刘式遭此莫逆,郁恨而死,终年只有四十九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式死后,遗产仅有几千册藏书,家中生活顿时陷入贫困。好心人劝说陈夫人变卖藏书,购置田庄产业,以贻子孙。陈氏夫人却婉拒说:“吾夫生平廉介,念念藏书为‘墨庄’,以昭示子孙,何以田为也?”及至庆历年间,朝廷给刘式平反昭雪,加封户部尚书;陈氏夫人也因教五子成名而被晋封为“墨庄”夫人。从此,后人改堂号为“墨庄”,世代躬耕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祖先指引的“文墨田庄”,七代之内,十八人高中进士,培育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政治家、考古学家和史学家,如宋代著名政治家刘敞和协同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大学者刘攽兄弟,便是新喻“墨庄刘氏”的杰出代表。宋乾道四年(1168年),理学大儒朱熹曾作《墨庄记》赞颂这个赫赫有名的文化巨族:“非祖考之贤,孰能以诗书礼乐之积,厚于子孙?非子孙之贤,孰能以仁义道德之实,光其祖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天宝刘氏始祖刘椿系“新喻刘氏”后裔,除“墨庄”堂号,他还把“新喻刘氏”血脉之中的“诗书礼乐之积”带到天宝。世代天宝刘氏族人遵循祖训,在农耕社会之中,十分重视子弟教育,一直坚守耕读家风。明清两朝,家族土纸产业崛起,产销两旺,货畅大江南北,积累巨大财富,又大举筹款设立书院。据同治县志记载,天宝刘家私设的正式书院,竟达26所之多。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天宝纸商刘应葆、刘份兄弟乐善好施,分别捐资设立“墨庄书院”“琢玉书院”“尚友山房(书院)”,受到道光皇帝旌表为“义士”。随着家族子弟走向科场,不断登料发甲,高中举人、进士,“江西乡试无刘不发榜”的佳话也广为流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这一脉书香却面临戛然而止的命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颁发懿旨,取消各省岁科考试,在中国历史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寿终正寝。一时间,四海震惊,举国哗然。消息传到宜丰,这个文风昌盛的古老县域也受到冲击,各地书院、讲堂渐次关,甚至蒙馆童生也纷纷流失。举国迷茫之际,以“墨庄”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灵魂的刘氏族人却没有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这个家族的政商文化精英毅然选择了一条走出去睁眼看世界的道路,先后派出刘天衢、刘廉衢、刘望滨、刘师舜、刘乾才五位子弟东渡日本、西赴欧美,分别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辛臣大学、日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渡大学,探求新型教育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清末明初,五位学子相继学成回国,其中刘乾才取得普渡大学硕士学位,刘师舜取得哈佛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成为江西第一位西洋博士。这一批留洋学子带回东洋、。西洋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并提出在家乡兴办新型职业学校的建议和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想法无异于异想天开,家族中保守派咄咄诘问:兴办这种亘古未有,不考科举的学校,把学生都培养成三教九流,岂不是斯文扫地,贻笑天下吗?但是在巨大的阻力面前和一边倒的反对意见之中,却有一位目光如炬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坚定赞同并着手发起创办新式职业学校,他就是当年“义士”刘份的后裔刘化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刘化成其人,名不见经传。近年当地人士撰文,说他是一位接受了维新思想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举人,可是在刘家保存至今、内容十分翔实的历代举人、进士榜单上却找不见他的大名,甚至连历代诸贡、国子监生、国学生、文庠名录上也难觅他的芳踪(古人名字组成复杂,不单有名、有字、有号,还有谱名,不排除他以别的名号存在于举人榜)。但是,不管他是不是举人,祖上兴办的家族书院“尚友山房”却流传到他手上,由他接力主持。从他流传下来的西装革履、雄姿英发的遗照来看,他理当是一位接受了新思想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开明乡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刘化成的极力主张和倡导之下,刘家以族产红利和义学学租为办学经费,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建设,时至公元1919年下半年,一所专门培养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新式学校——“培根职业学校在村庄里应运而生。校址选定在古村后街“尚友山房”之内。这里依山近水,亭台楼阁,绿树掩映,风景幽美,正是办学育人的好地方。后因学生增多,尚友山房不够使用,又在旁边新建七栋两层楼房(现仅存一栋),采用西方教堂建筑式样,每栋面积达800平方米。学校以“培养自食关吾分,根荄由来自尔成”为办学宗旨。学校聘请教师十余名,首任校长为当地名宿、日本早稻大学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业生刘天衢(后任民国乐安、崇仁、南丰等县知县,并参加“二次革命,”响应李烈钓都督讨伐袁世凯),校务主任为江西政法学校毕业生刘己达(后任民国江西省社会局长、地政局长、赣州行署专员、简阳县长等职),二人为一对嫡亲叔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培根职业学校开设国语、算术、化学、园艺、土壤、自然、历史、地理、音乐、体育、手工操作、英语、农业研究等课程,完全摒弃了“四书五经”之类的陈旧教材。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操作实习。学校开辟实验园地,师生亲手栽培蔬菜、花卉、稻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除课堂学习和园地实践外,还能参加社会活动,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城市观光,到农村进行调查。为了使学生外出仪表整洁,还统一制作校服发给每个外出的学生穿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经过三年两载,学校声名远播,不仅本县及其相邻县份,甚至南昌、湖南学生也纷至沓来,可见其影响之大。每年开学之际,前来报名就读者多上千人,招录学生人数高峰时期达到数百人。学生毕业后分赶各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社会评价极高。现在刘家族谱里还能看某某族人“毕业于培根学校”的文字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它当作一种荣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自1919年创立以来,“培根职业学校”独立办学十余年,至1930年才与普通国民小学合办。随着时光流逝,这所设立于赣西北九岭大山腹地的新式学校逐渐不为外人所知,甚至连天宝刘氏族人也并不真正明白它的意义所在和价值几何。直至2008年,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梁鸿生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反复深入天宝古村考察,方知“培根职业学校”不仅是江西早期设立的技术学校,同时它还是全国第一所设立在乡村的现代职业技术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008年天宝古村正式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今“培根职业学校”遗址也正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一栋历经百年风雨的石库门西洋校舍,至今保存完好,屹立于古村北部的缓坡之上。尽管它大音稀声,却见证了中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并承载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教育理念转型的重大历史意义。如今这一类的古迹文物,在全国已极为罕见,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朝一日,它必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甚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而他的创始人刘化成和创校中坚骨干刘天衢、刘已达叔侄,也将以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先行者的身份流芳千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