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风吹开了迎春花的蓓蕾,细雨滋润了温馨的记忆。新学期开学伊始,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p><p class="ql-block"><br></p> 惊蛰主题队会 <p class="ql-block"> 3月1日下午,我们二年级开展了“二十四节气——惊蛰”的主题队会课。队会课上,各班的中队辅导员老师,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孩子们生动地介绍了惊蛰。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中,了解了惊蛰的习俗、意义以及相关的诗歌,体验了惊蛰文化带来的欢乐。</p> 惊蛰文化 <p class="ql-block"> 惊蛰,原叫“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名。但比起原名,“惊”字更带着万物生长的朝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认为,因冬眠而蛰伏于泥土之中的昆虫,在此时被雷声惊醒,纷纷爬出地面。</p> 气候特点 <p class="ql-block">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p><p class="ql-block">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p><p class="ql-block">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p> 古诗话惊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蛰》 ——左河水</p><p class="ql-block">一声霹雳醒蛇虫, 几阵潇潇染紫红。</p><p class="ql-block">九九江南风送暖, 融融翠野启农耕。</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了解“惊蛰”,我们二年级的孩子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创作了和“惊蛰”有关的诗画和手工。</p> 惊蛰诗配画 <p class="ql-block"> 惊蛰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小草和大树也都已经发芽了,将春姑娘到来的消息悄悄地告诉了大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惊蛰前后,气温回升,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不过冬春更替,冷暖空气交锋,气温波动甚大,还时常出现"倒春寒"现象。因此,我们应该随着温度的变化,适时的增减衣服。同时,也希望大家进行适度的锻炼身体,多到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