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之五,佛国圣花忍冬纹

Helen~高秋月

<h3>收藏是一种责任,收藏是一种情怀。</h3> <h3>忍冬纹,是一种古代寓意纹样,在东汉末,六朝时期开始盛行。早期的艺术纹饰多出现于寺庙建筑装饰之中,后来在瓷器、青铜器中也有呈现。其实,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称“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由于耐寒性极强,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被艺术化的纹饰称作忍冬纹,又称卷草纹。</h3> <h3>忍冬花通常三月开花,微香,蒂带红色,一蒂二花。</h3> <h3>由于忍冬经过漫长的冬天依然生命顽强地存活着,所以又被大量地运用在佛教当中,用来比作人类的灵魂不灭及轮回永生,所以忍冬纹是一种祥纹,它被广泛地运用在了雕刻和绘画的艺术装饰上。<br></h3> <h3>唐 代,莲瓣钮座 ↓,高浮雕忍冬花纹镜,直径12.5cm,厚0.8cm。呈单体回旋连缀式,外圈有铭文,铭文为: “光流素月,质秉玄精;澄空鉴水,照迴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它表达的是佛教对生死轮回,生命永存的最高理念。<br><br></h3> <h3>忍冬纹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入中国的纹饰。据考证,忍冬纹样起源于古埃及、两河流域早期植物纹样,传入中国后纹式有了新的创新发展,有波状连缀式,单体回旋连缀式。然而被铸成铜镜的忍冬花却少而又少,远不及宝相花。它的存在说明佛教符号已经在铜镜中广泛应用;同时反映了盛唐时期佛教的兴盛。</h3> <h3>辽代,忍冬纹铜镜↓,直径15.4厘米,厚4毫米。波浪卷草,呈波状连缀式。其线条流畅,图案精美,镜面泛白光,随着西域文化的传播,北方少数民族逐渐信奉佛教,他们把这些美丽的纹饰铸造成熠熠闪光的铜镜,祈求佛祖护佑,生命永恒,家国永固。</h3> <h3>北京植物园卧佛寺,山门上饰有忍冬纹,寓意性月恒明。</h3> <h3>在著名的云冈石窟里,石刻的忍冬纹饰随处可见。</h3> <h3>南山寺的忍冬纹饰</h3> <h3>山西省大同博物馆馆藏珍品——北魏司马金龙石雕棺床。</h3> <h3><br><br><br>写于2021年3月22号清水湾山海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