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清清汭河水.王华

<div>2010年秋天,母亲(前排中)和我们八兄弟姐妹在一起。</div><div><br><br>铜城三月。</div><div><br></div><div>铅灰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湛蓝明丽,湖边的柳枝已吐出鹅黄色的嫩芽,城市里的楼房顶上,又传来了斑鸠“咕咕—咕”的喧闹声。春天,又一次来到了黄土高原。<br><br>往年,每到这个季节,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陪着母亲,由四弟开车,在春日温暖的阳光里,到郊区去踏青春游。<br><br>今年,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兄妹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慈祥的母亲,已经在2021年1月31日这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br><br>那天早上,母亲是在兄妹们悲痛的呼唤声中,与世长辞的,享年九十六岁。<br><br>母亲走了,留给我们兄弟姐妹的,是无尽的哀痛和思念……<br><br>我的母亲是伟大的,为了儿女,为了家庭,她可以舍弃一切。<br><br>1958年,父亲带领我们全家七口刚到白银那阵儿,白银公司各厂矿单位还在紧张的基建中,工作的机会很多。看到同来的许多职工家属都参加了工作,母亲也动心了,想去电话室上班。<br><br>那时父亲在公司生产技术处上班,工作十分繁忙,整天不是在单位开会,就是跑矿山检查落实工作,还经常去外地出差开会,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父亲对母亲说,你如果去上班了,这么一大家子人,吃喝拉撒谁来照料呢?母亲一听也是,只好放弃了工作机会,全心全意地待在家里操持八口之家的家务。<br><br>那时的白银,绿色很少,风沙很多,刚才还晴朗的天空,漂过一片乌云,地面上就起了遮天蔽日的旋风。黄风卷起的沙尘无孔不入,大风过后,人们满头满脸满嘴都是沙子。<br><br>因此,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出门去大菜市买菜的时候,总要随身带上一块大床单。一看到起风了,母亲就像老母鸡护鸡雏一样,让孩子们蹲到墙角,然后用床单苫住我们,而母亲却站在风沙中拉紧床单保护着孩子。</div><div><br></div><div>小时候,母亲常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懂礼貌,要敬老爱幼,这样的孩子大家都喜欢;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说谎的孩子讨人嫌;要多做好事,不能干坏事,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r><br>母亲说,做人心地要善良,遇到乞丐乞讨,有吃的就给他一口,千万不要训斥他们,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div><div><br></div><div>母亲还说,咱们家孩子多,你们兄弟姐妹要搞好团结,大家遇事多商量,不要闹纠纷,那样会让人看笑话------</div><div><br></div><div>母亲的一言一行,都被我们兄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br><br>到了1970年,我们家已经变成了10口人的大家庭。<br><br>劈柴、打煤砖、买菜、背粮、做饭、缝衣服、纳鞋底、缝洗被褥……大家庭的家务活是难以想象的繁重。为了维持这个大家庭,母亲常常以羸弱的身体,在辛劳一个白天之后,晚上还要彻夜不眠地为我们缝补衣服……<br><br></div><div>长期的过度劳累,让母亲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风湿病和气管炎。尽管疾病缠身,母亲却不管不顾自己的身体,依旧为这个家不辞辛苦地忙碌着。<br></div><div><br>终于,母亲在七十年代初先后得了两次脑溢血,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母亲昏迷了整整三天三夜才苏醒过来。<br><br>医生嘱咐母亲,出院后不能干活,要好好卧床休息。但要强的母亲哪能闲得住?回到家里不久,她就强撑着病病歪歪的身子,继续操持十口之家的繁重家务。<br><br>就这样,在母亲的苦心呵护和谆谆教导下,我们八兄妹一个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br><br>我们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她耳朵开始背了,眼睛有些看不清了,走路也需要搀扶了。<br><br>父亲因职业病,未能一直陪伴母亲,还在1994年就早早去世了。而晚年的母亲,多病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于是从母亲八十七岁那年开始,兄弟姐妹们都排了班,大家轮流在母亲身边全天候照顾她。<br><br>平时母亲身体一有个风吹草动不舒服的迹象,兄弟姐妹们就把不愿住院的母亲,强行送到医院住院治疗。<br><br>这两年母亲心衰严重,不能随意活动了,兄弟姐妹们就给母亲买了轮椅,买了制氧机、买了活动坐便器,买了血压计和气垫床,还在母亲床边安装了电镀栏杆和扶手防摔。为了给母亲增加营养,三个妹妹变着花样做母亲爱吃的饭菜。<br></div><div><br></div><div>不幸的是,2020年10月下旬,母亲坐在床上就腰椎骨折了。自那时起,母亲的病情就每况愈下,很快就大小便已不能自理。兄妹们请来了专家朋友到家里给母亲看病,请来了护士给母亲输液,买各种药物给母亲治疗------</div><div><br></div><div>各种方法用尽,但终无回天之力,母亲还是在今年走了。</div><div><br></div><div>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母亲给了我们家庭,母亲给了我们能给的一切,但令人无比痛心和无限遗憾的是,我们却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了。</div><div><br></div><div>我们兄妹只能在母亲生前的照片里寻找、回味那些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日子,并在回忆中寄托我们深深的哀思和祝愿,愿母亲和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div> 六十年代中期,母亲中年时的照片。 母亲(中)1958年临来白银前,在东北与三姨二姨的合影。 1958年7月,母亲(前排左一)要带着我们随父亲支援大西北,行前与亲朋好友合影。 24年后的1982年4月,母亲(中)在东北与二姨三姨的合影。 我们的家庭。1956年在辽宁省桓仁铅矿,我们家的孩子有大哥、我、三弟。 1960年在白银,我家有大哥、我、三弟、四弟、大妹、二妹六个孩子了。 1970年,我家已变成了十口之家。图为父亲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八人。 父亲和母亲在八十年代。 1987年,父亲和母亲回东北老家探亲。 父亲、母亲和小妹、五弟在东北探亲时游览千山景区。 1987年,父亲和母亲在白银四龙口黄河岸边。 父亲和母亲在四龙口黄河边的白银公司疗养院里。 父亲和母亲与儿孙们在四龙口。 父亲和母亲与小妹(左一)、孙子(左二)、五弟(左五)、四弟(左六)、孙女(左七)在四龙口吊桥前留影。 八十年代末,父亲和母亲在家里。 1991年,母亲去深圳二姨家做客,图为母亲(右一)和二姨在海边。 1991年,母亲和父亲在深圳“锦绣中华”景区。 母亲和四弟在深圳留影。 母亲和父亲最后的合影,父亲因病于1994年逝世。 2001年6月,母亲(左一)去东北探亲,与三姨在鸭绿江边留影。 母亲(左一)和三姨、四弟在鸭绿江边。 母亲(左一)和三姨在丹东市。 三姨、二姨和母亲(右一)在老家大甸子村,这是个位于林区的小村庄。 母亲、大舅、二姨、三姨、二舅、小舅,在二舅家的商店前留影。 在桓仁县浑江边上,四弟背着母亲趟过水洼。 1997年,母亲、四弟、我、儿子带着母亲开车逛完靖远县城后,四弟在回白银的路上为我们祖孙三人拍照留影。 1998年夏天在金鱼公园,我和大哥还有三弟用折叠椅抬着母亲上山,让母亲体验一把坐“滑竿”的感觉。 母亲和我们兄妹在金鱼公园。 兄弟姐妹们簇拥着母亲,在公园甬道上漫步。 母亲在金鱼公园山顶上。 2000年,大舅(左二)、舅母(左一)和二姨(左四)到白银探望母亲(左三),在四龙口疗养院留影。 二姨和母亲(右)在白银金鱼公园。 二姨和母亲(右)。 2002年秋天,曾在白银长通电缆厂工作过的三姨(右),第一次回白银探望母亲,图为在四龙口的留影。 母亲(左)和三姨在白银家中。 2010年,母亲在四龙口生态园留影。 同上。 母亲晚年很喜欢到处转转,兄弟姐妹们就开车陪着她到处跑。这是在白银的一处花圃,母亲身后是盛开的菊花。 母亲在四龙口一处名叫“苹果人家”的农家小院,院子里铺了一地金黄的苞米棒子。 “苹果人家”不但有香甜的红苹果,还有个大汁多黄澄澄的冬果梨。 黄河边上,母亲的心情十分愉快。 母亲和四弟在黄河边。 2015年秋天,家住北京的堂哥王桂民和嫂子、还有东北的堂哥和堂姐们,专程赶到西北探望年事已高的母亲。 图为东北来的桂芳姐、大嫂、母亲、桂兰姐和二嫂在一起。 大嫂、桂民哥、母亲、桂全哥、嫂子。 2019年秋天,兄弟姐妹们带着母亲,到位于靖远县半路上的刘川新农村做客,这处小院是三弟女婿的父母家。 母亲对这里很感兴趣,三弟就搀扶着母亲在小院里到处参观。 观看猪圈里的肥猪。 在三弟亲家的新房子里。 在三弟亲家的小院里,瓜棚下的母亲很高兴。 母亲和长孙女、孙女婿。 母亲和孙女、孙子。 母亲和两个重孙女。 母亲和孙女、孙女婿。 母亲和儿媳、孙女、孙女婿及其父母合影 四弟和母亲。 2018年春节期间,95岁的老邻居史孝媛阿姨(右一)来探望94岁的母亲。母亲身后的墙上,贴着兄弟姐妹的值班表和配药表,还有值班注意事项。 史孝媛阿姨(左一)和母亲。 2018年秋天,三个妹妹与母亲在水川湿地公园。 小妹、母亲、二妹。 2018年冬天。兄弟姐妹们陪母亲到水川乡的黄河湿地游玩。 我、二妹、母亲、小妹在水川湿地黄河边。 母亲和小妹。 母亲和二妹。 母亲腿脚不灵便以后,大妹和二妹经常用轮椅推着母亲逛公园。 母亲晚年,三个妹妹为照顾母亲吃喝拉撒立下了汗马功劳,兄弟们都佩服她们。上图里,左上角为母亲,左下角为大妹,右上角为小妹,右下角为二妹。 母亲在卧床前的照片。 母亲住院时的情景。 腰椎没骨折前,母亲还能在床上坐一会,她头脑始终清醒,老是一页一页地数着日历。 还经常翻看相册里的老照片,然后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 我们兄妹很是惊讶,96岁的母亲竟然能把过去的事情甚至是细节,都能完整地讲出来。<div>兄妹们逗乐说,妈,你都95岁了,记性还这么好!母亲听了嘴一撇说,不对,我在娘肚子里那10个月你们没给我算,我今年96了!原来如此,照这么一算,母亲可不就是96岁嘛!</div> 母亲是坚强的,坐在床上也非常乐观,她常说,我不怕死。 妹妹们换着花样给母亲做饭增加营养。 母亲的最后时刻,已经离不开氧气了。 2020年10月下旬,母亲骨折后,我的战友们特意从兰州赶来探望母亲。 这是妹妹们为母亲做的美图。 <div>妹妹们为母亲做的美图挂盘。<br></div><div><br></div>82岁的堂哥王桂民,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在北京工作时曾身居要职。他曾编撰了《六河王氏家谱》。<div>母亲去世后,桂民哥在悼词中说:五婶(既我的母亲)是1926年农历12月11日出生,也是娘家望族闺秀,李家在牛毛大甸子村是望族,五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猎人,村里的打猎队队长,伯父是地下党员抗日英雄。<div>李家在村里是有影响的望族。五婶与五叔结婚可谓郎才女貌,五婶性格善良厚道,身材苗条、俊美。五叔身材高挑,又是王家乃至在村里少有的读大书的人,后来又是技术人员离休干部。他们的结合堪称完美。</div><div>五婶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在大家庭里上对公婆孝顺,在同辈里温良谦恭有礼,得到全家人的认可。婚后子女多,五婶把一切困难自己担着,让五叔工作上无后顾之忧。个个子女都成长成才,那个历经苦难的岁月,难能可贵。</div><div>五婶到了晚年,身体渐渐差了,多亏子女们个个都孝顺,才能有五婶的长寿。</div><div>人,生老病死是规律,五婶能有此长寿已属不易,祝五婶一路走好,五婶子女们顺变节哀!<br></div><div><div>2021.1.31王桂民。<br></div></div></div><div><br></div><div>衷心感谢桂民哥对母亲这一生的美评。</div><div><br></div><div>衷心感谢母亲生病期间和逝世后,表示慰问和吊唁的战友们、同事们和各位亲朋好友们。</div><div><br></div><div>我们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勤劳的母亲,慈祥的母亲,坚强的母亲。</div><div><br></div><div>母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慈祥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我最亲爱的母亲啊,你永远活在我们兄妹的心中。</div> <div><br></div>注:在李敏表妹的建议下,我们兄妹搜集了母亲生前和家人的留影,制作了这个美篇,以表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