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思考建议

不差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消除贫困,促进乡村振兴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实施减贫与促进乡村发展政策,缩小城乡差距,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政府适时实施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近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意味着我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然而,征途漫漫,面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我们仍然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目的。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p><p class="ql-block">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从贫困的发生发展规律、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全球减贫实践经验来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我国脱贫人口返贫的风险依然很大,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基础尚不牢固。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工作还亟待完善: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亟待完善;二是乡村振兴的农民增收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三是乡村振兴的产业科学谋划亟待完善;四是乡村振兴的人才规划工作亟待完善。</p><p class="ql-block">为此,建议:</p><p class="ql-block">1、加强规划引领,规范市场要素。一是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编制完善我国“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谋划未来五年“三农”发展;进一步构建起系统全面、科学适用、上下衔接、彰显特色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不断健全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有益的政策体系和指挥统一、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合力共推的工作体系。二是完善乡村振兴工作制度建设。夯实扶贫工作的法律基础,总结过去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取得的经验,完善扶贫主体责任、推进机制、资金管理、监督考核,强化和规范扶贫开发工作责任,通过国家立法,将扶贫工作上升到法律层面;针对扶贫开发过程中利用各类扶贫资金投入扶贫领域形成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收益等扶贫资产,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促进扶贫资产的保值增值,巩固脱贫成果。三是建立乡村与城镇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四是均衡布局城镇小城市。在各类乡镇驻地发展小型城市,实现大中小城市均衡布局;依托小城市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小型专业农户居民点的农户在附近大型居民点获得公共服务。</p><p class="ql-block">2、整合资源要素,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有效保障农民增收。依托农业农村产业链,让农民就近在各类大型居民点兼业;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产权制度,将有期限的土地承包权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承包权,将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产权份额可交易的真正的市场主体;以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三变”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招商引资工作,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引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三是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p><p class="ql-block">3、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内涵发展。一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二是重点加强科技扶贫。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的帮扶与合作机制,提升扶贫产业创新能力;对于在起步阶段、政策依赖性强、发展前景好的扶贫企业,稳定或加强扶贫产业支持政策;支持扶贫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四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p><p class="ql-block">4、夯实人才根基,凝聚发展动能。一是集聚培养三农人才。积极培育乡村三农带头人,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三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获得及利用能力;大力培养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引进机制,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新创业,回引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发展,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二是打造坚强基层组织。稳定现有的帮扶人才队伍,将愿意在农村地区干事创业的帮扶人才留在农村,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健全长期帮扶激励机制;健全驻村第一书记的选人机制和驻村制度,建立选派干部的长效激励奖惩制度;夯实基层组织的责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三是实施干部提升工程。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四是着力发挥乡贤作用。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对接产业项目,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 朱洪萍 )</p>

乡村

振兴

扶贫

农村

发展

脱贫

农业

农民

产业

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