疁城轶事(六)

思晓雲

<p class="ql-block">嘉定城内的桥梁,除了两条主流:横沥河和练祁河上的桥梁多数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重建外,城内其他支流上的桥梁,因城市建设而基本消失殆尽。跨横沥河上的桥梁,南端从南水关到州桥的南下塘街依次为:回春桥、佑文桥、青云桥、沈家桥和德富桥。回春桥:在城南李家弄,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清嘉庆九年(1804年)改为石条砌,1970年改建成水泥平桥(尚存于韩天衡馆内侧)。佑文桥: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石条桥,此桥尚存于汇龙潭公园南侧。宾兴桥:又名青云桥、俗称龙门桥,位于汇龙潭公园门口,建于宋淳祐九年(1249年)明天顺年改用石砌,民国22年改铺桥面,1976年重修。聚星桥:俗名沈家桥,位于張马路对面的沈巷,解放后一直是水泥桥,现已重建成拱型桥,匾上书“沈家弄桥”。聚星桥:此桥是21世纪新建的三孔拱型桥,在沈家桥北竹刻博物管。德富桥:俗名石灰桥又称日暉桥,位于法华塔下,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造,解放后重修,目前保存完好。横沥河北端的北下塘街以次为:宝庆桥、澄清桥、永宁桥、衍庆桥、时家桥、陆家桥。宝庆桥:俗称东浦桥,位于州桥东街,建于元代,解放后曾是木桥,1966年建成水泥桥,今又改建成石拱桥。澄清桥:俗称混堂桥,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解放后改为水泥平桥,现又建成拱型石桥。永宁桥:俗称园通寺桥,建于元至正二年,1990年修,现存于秋霞楼东侧。衍庆桥:俗名徐家桥,位于现中医医院西端,解放后改建成水泥桥。时家桥:建于万历三十八年,1998年整修平架桥面,现尚存。陆家桥:又名永安桥,位于陆家弄东,崇祯七年建造,二十一世纪十年废弃。横沥河和练祁河最窄的水面在州桥这一带,因为这两侧的房屋密度最大,河道也相应变窄了。</p> <p class="ql-block">跨练祁河的桥梁,从东向西依次为:永昌桥、须家桥、登瀛桥、普济桥、济川桥,登龙桥、太平永安桥、广平桥、孩儿桥、宫保桥、政先桥、庙泾桥。练祁河东段的东下塘街(自东向西),永昌桥:俗名仓桥,万历三十二年建造,现建成嘉定6.5公里环城步道上一座高桥“清园桥”。须家桥:清道光中期已废弃。登瀛桥:旧名熙春桥,俗称小学桥,位于东大街秋霞圃东侧,建于宋嘉定年间,1999年重修桥面。普济桥:旧名东市桥,俗称管家桥,拱形青石桥,建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今位于欧尚超市北侧 1999重修。济川桥:明嘉靖年间建造,解放前为石桥铁栏杆,解放后改建成水泥桥,1999年重造为拱形石桥。练祁河中下塘街西段,登龙桥:俗称州桥,建于宋淳祐五年(1245年),明成化四年重建,1998年重建。太平永安桥:俗称察院桥,建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为单拱石级桥面,1949年改为缓拱桥,尚存。广平桥:又名永平桥,俗称矮凳桥,宋咸淳四年建造,清乾隆元年重修,现已拆除。孩儿桥:建于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三架石桥,两侧石栏雕凿婴戏图故名,1958年修建城中路时改建为水泥桥,1964年、1984年、1998年又三次改建。宫保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天主堂东20米,现已拆除。政先桥:又名三皇桥,因三皇庙名,位置在原武装部前,现在政先桥是梅园路上的水泥桥。庙泾桥:俗称内水关桥,建于宋嘉定十五年,清乾隆元年重建,位于八大王庙北侧,今尚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嘉定的道路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年石台阶的石桥,已经不适合车辆运输的需要,所以有很多桥把原来的台阶桥面改为平缓桥面其中有:州桥、青云桥、小学桥、普济桥、察院桥等。当时二吨的上海牌汽车到米厂或者穿过小学桥到塔城路(防疫站门口的小桥刚好能通过),嘉定四条大街都能通过,其中最窄的路段是:北大街的北府弄到黄家桥这一段,宽度仅有3米余,因为路旁还有电杆轿车很难通过,还有西大街武装部到顾典弄这一段也很窄,宽度也约有4米余。</p> <p class="ql-block">嘉定刚解放,政府就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县里组织了土改工作队,下乡宣传土改法令,查田产、划分阶级成份。农村里召开大会,斗地主、斗恶霸,依法征收、没收他们的土地和房产,分粮食、分农具和家具,农民称作分胜利果实。城镇的居民若是划分为贫下中农或工人、小商贩也能分到相应的土地、家具或粮食。我们周边有蛮多人家分到了土地和家具,记得当年拿到的”土地证”上边还盖着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大印,每户家庭分到的土地从七、八分到一亩三、四分不等(越贫困、分得越多),分到的家具也从三~四件或五~六件不同。当时,还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户人家分到了地主家的红木大橱和红木大床,放在门口不搬进去,户主说:这些东西太笨重,放在家里也没啥用,有人要的话可以拿米来换,结果,这些东西被没有分到家具的人家用米价给换走了。现在想起来可能会觉得很可笑,但在当年,人若饿着肚子没饭吃,命都会没有,那顾得上这些身外之物?我们那时候住的都是租赁私人的老房屋,那时还没有公租房,一个家庭一般有两间或三间屋子,做饭、吃饭在一间,房间里头最起码要放二张床,兄弟间挤在一起,姐妹间挤在一起,兄弟姐妹多的就和爷爷奶奶挤在一起。那时候兄弟姐妹间的感情相当融合,大的带着小的,老的领着幼的,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一大家子平平安安聚在一起,还是感觉蛮幸福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帮着大人做家务,我是家里的男生,家里的两个水缸的水都是由我负责的,以前横沥河的水和长江水相通(也经过浏河水闸),有涨潮、落潮的时候,落潮时河里的水清就到河里去拎水,涨潮时就到隔壁人家井里去吊井水。李家弄里用上公用自来水龙头,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事,两个水龙头几十户人家共用,从早到晚,水龙头旁边几乎不断人,在公用龙头拎水要比到河里还要远很多,两只提桶起码跑六、七次才能倒满两缸水,但水质到是比河水要清爽。另外家里买米、买煤球等活也都是在星期天去完成的,我们平时家里烧饭、烧菜多数用的是灶头,煤球炉也就是烧烧水,因为家里人多,备有四、五个热水瓶,晚上揩面、洗脚都需要。田里的豆箕、花箕、芝麻箕拔下来背回家,那个时候,横沥河上有船把稻柴、花箕装出来卖,所以柴火倒是不成问题的。平时路上看见有枯树枝等柴火也会拾回家当柴烧,过去的孩子知道大人养家很艰辛,所以从小就懂得勤俭节约,参加工作后,也会把钱交给父母共同抚养姐妹兄弟。我们买煤球要到南门邮电局旁边,走过去要有两三里路,我和姐姐两个人扛50斤煤球,路上要休息七、八次才行。到了五十年代末,土地都归于合作社、人民公社,没有了土地,烧柴便相对困难,灶头就用得比较少了,后来多亏煤球炉改革成了煤饼炉,不仅火力增大了,燃烧的时间也长,同时换煤饼也比煤球方便很多。解放初期,我们买米要到孔庙里头,在乌龟驼碑的东边厢房,那时候,孔庙里头空空荡荡,场地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大殿案台上灰尘遍布、神龛上幔帐凌乱,可见平时很少有人进去,以前买米是放在磅称上用斗升舀的。一九五三年,国家粮油统购统销,每个居民的定量都有标准,我们每次去就买15~20斤籼米1角3分8厘一斤,回家倒在一个坛子里,买多了家里的钱不够开销,所以一个月要去买好几次,以前很少买大米是因为大米不胀,而籼米胀性好烧的饭数量多,那个时候的人肚子里没有油水,饭量当然就大,先顾着能吃饱;这和现在讲究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孔庙里的粮站,过了一段时间就搬到了青云桥北边的积谷厂旁边去了。</p> <p class="ql-block">嘉定米厂,老人们管叫它“积谷仓”,二扇黑漆厚重的大门上各自绘有一尊双目园睁、不怒自威的门神,门神内衬战袍、外罩铠甲,手持兵器,衣带飘扬、神采威武,幼年经过此地时总归心存畏惧,也不敢多看一眼就匆匆走过,也不知道究竟是秦琼、尉迟恭抑或神荼、郁垒?积谷仓大门平时紧闭,只有在秋收后,装稻谷的大船停满码头时才会敞开。小时候去州桥总是喜欢走下塘街,一则是这条路好象比较近,二来是延途的人家少,就可能走得快一点,经过佑文桥北边几户人家后,一直要到沈家桥才有居民住宅。魁星阁旁边是南洋树浜桥(现存汇龙潭公园内)南洋树浜向东穿过葛成慧庄园东南的小桥,蜿蜒曲折流向东门的朱家宅一带,然后转折流向北边的文昌阁、关帝庙、盆山阁一带,与北杨树浜汇合后流向外城河,现在城内6.5公里步道上,在墅沟路北还有一个水闸。葛成慧医师是解放前普济医院的院长,即解放后的嘉定人民医院(另叙)。葛氏宅园面积很大,起码有数十亩土地,宅园外围用厚木栅栏加铁丝网围绕,里面还养了条狼狗。宅园的西边是一块很大的草坪,我们称之“马球场”,据说是日寇侵华时,日本人经常在这里打马球,草坪沿路边种着一排法国梧桐,草坪南侧是候黄先生纪念碑,我们以前经常到这里来玩。当年横沥河疏浚,草坪上堆满了挖出来的河泥,这个时候我们几乎天天要到这里挖东西。沿着龙门桥向东是当年积谷仓和葛宅间的一条小路,路尽头有一个十几米高的土墩,旁边散落着几块有“后土之神位”等的石碑,继续向东是一条通往东门熙春桥到城隍庙的小路,以前被称作”新街”,这条小路经过关帝庙东边的大通桥和小通桥,经过二黄祠和盆山阁(以前的肺结核防治所南)出熙春桥到东街。当年所谓”新街”的两旁都是农田和河塘,田野里到处可见散落的坟堆和小屋盖着的棺材,所以晚上一般是不敢走夜路的。现今的东光机所东南和菜场东南角就是以前的关帝庙和关刀河,我们小时候经常到关刀河去游泳,那时候,关帝庙里已经有人家居住,就是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神像?土墩向南是葛宅的大门和小桥,土墩向北沿着积谷仓的篱笆墙和政协的围墙走,就到北杨树浜(已废弃,局部填没),这里也有一个土墩:人称倭墩,据说这是埋着许多倭寇的坟墓,也不知是真是假。土墩的东南方向就是现在的东塔城路和东光机所。塔城路开始建造时,向西一带原本就都是城南大队的农田和村宅,所以很少有动迁。塔城路向东则要穿过南大街原联合诊所、孔庙尊经阁旁的学校操场、之后建桥过河,从南下塘街粮庫中间穿过,东塔城路就是沿着路南的东光机所和路北的盆山阁、二黄祠一带(现在的普通小学)向东,然后经过塔城东路桥(1962年建造)直至环城路。</p> <p class="ql-block">积谷仓向北是前政协的一排房子和三、四户人家,再过去就是北杨树浜上的小桥(桥尚存,河已局部填没),这里曾经是从南边拍法华塔的最佳位置,以前有很多人都在这里拍照留念。沿着北杨树溪向东,走一会就是倭墩,倭墩边的小路向南通向葛宅,向北可以转向猗文巷(乌盆巷)及东市桥巷(天尊堂巷)到东下塘街出来。向东的小路可以连通新街到盆山阁、关庙一带。1962年以后,永嘉纱厂在后门(博乐路上)沿关帝庙东侧到塔城东路桥修筑了一条煤屑路,这就是现在的金沙路的雏形。北杨树浜桥继续向北是沈家桥,沿着沈弄向西是大街,对面就是张马弄。沈家桥之后就是德富桥,在这中间,两旁住着十几户人家,还有一个解放前的起卸业工会,沈家桥北边的乌盆巷是个拐弯的弄堂(现在的博乐广场),里面也住着不少人家,出口在东下塘街。德富桥向右穿过济川桥就是东坡桥下,济川桥在解放时是钢筋混凝土铁栏杆桥,桥面很窄,后来重建的钢筋混凝土桥就加宽了。穿过东大街,进入北下塘街,此时的东浦桥堍横沥河东侧有一排房子,因此弄堂口显得很狭窄,而且还有些坡度,当年北下塘街走过去,就是一个很大的染坊,在澄清桥的斜对面,农村里织的土布(老布)都到这里来染色,因此走过这里就觉得药水味道很重。向北的十几户人家的宅基都很高,进屋有好几个台阶。接下来就是义巷和三巷,河对面是军人大礼堂,军人大礼堂旁边的弄堂,连通北大街与永宁桥(圆通寺桥),当年永宁桥向北的近百米住宅,都是成排的木门,但从不看见有人开门进出,大概是以前圆通寺的老房基(单位仓库)?北面的小河就是东清鏡塘,上面有跨河的钢筋水泥桥,侧面跨横沥河的则是徐家桥,正对着朱家花园(现中医医院)的后门。在永宁桥和徐家桥的中间(从不开门的这排房子对面),西清镜塘穿过二旁的民居,流过北大街的清河桥,向西而去。朱家花园以前是私人的宅园,里面亭台洋房,古树假山,现在是嘉定中医医院。北面跨横沥河的时家桥,是万历三十八十年时偕行建造的。陆家弄里的陆家桥现已被拆除,仅存北圣庙前的两棵银杏和一棵木棉树,现在仍小区里边。从朱家花园到北城墙这一段路本来就比较偏僻,中间仅有几家农户,陆家桥东的云翔小学当年在城内还是比较有名的,再向北就是嘉一中的操场,以前嘉定一中里面有个火神庙,已废。(另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