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古镇航拍 寻找带有小天井的绞圈房

徐大纬

<h3>享有“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的新场古镇,因盐而繁荣,也因盐而建镇。新场古镇地处古海塘线上,1700年前的上海先民为了抵御海侵,筑塘围圩,用海水晒盐,海滩慢慢长出去后,盐场变成盐民居住和交换商品的地方。作为千年古镇,新场积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黛瓦,典型的江南古镇。</h3>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有市、区级文化保护单位37处,至今保存大小不一的100多户明清古宅,有的是一埭的明代老宅,有的是明清两代的绞圈房,更有一些清末民初建造的江南民居,那么,其中到底哪一些才是年代更早一点的合院民居呢?</p> <p class="ql-block">上海老城厢乔家路143号最乐堂(乔氏故居)</p> <p class="ql-block">上海老城厢乔家路77号宜稼堂</p> <p class="ql-block">上海老城厢天灯路77号书隐楼</p> <p class="ql-block">根据在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的排摸,我们发现一种带有“小天井”的合院民居,都是建造年代在晚清之前的民居老宅,例如明代的最乐堂、艾可久故居,清代的书隐楼、宜稼堂等。</p><p class="ql-block">上海老城厢原住民称呼厢房里的一个部位为“小天井”。明清时期,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一些民居老宅不敢在外墙开设窗户,仅仅依赖内部中央的大天井来采光和通风,客堂间两侧的暗间,则依赖半个厢房的宽度所开设的“小天井”来采光和通风。</p> <p class="ql-block">小天井俯视照片(周飞华 拍摄)</p> <p class="ql-block">小天井仰视照片(王安宇 拍摄)</p> <p class="ql-block">  “小天井”这个秘密并不在一般上海市民的认知范围之内,只有在中低空航拍镜头下,它才原形毕露,在厢房屋顶上一个一个“缺角”显而易见,小天井的俯视和仰视照片清晰地表达了它的存在和作用,它是那个时代留下的一个烙印,是这个年代建造民居的规矩,标志着这些老宅的建造年代更为久远,这一案例的发现,对上海民居史的研究是一个推进,尤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小天井平面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  常年遭受倭寇侵犯的新场古镇里的大量古民居,是否也有“小天井”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细看了著名建筑摄影家寿幼森先生提供的航拍资料,发现那里不约而同的存在着许多厢房屋顶“缺角”的现象,从古镇西面的洪西街到洪东街,从北面的信隆典当行到南山古寺,“小天井”都普遍存在着,以下的照片就是对这一历史遗存的最好写照,值得重视。</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景点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包桥街86弄小天井</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崇修堂附近小天井</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洪东街小天井</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叶氏花行附近小天井</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庆祉堂北面小天井</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庆祉堂南面小天井</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新奉公路对面90号小天井</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张厅(张信昌宅)小天井</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以后,随着倭寇侵犯隐患的消除,“小天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后建的绞圈房和江南民居不再需要小天井,于是,它成为过路客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