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顶山,又叫蒙山,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和名山县之间,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 说到蒙顶山,我们都知道一副对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副对联说得就是位于四川的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建有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一个指挥部,1934年底,我的父亲也是从这里参加了红军…2015年春,作为寻根之旅,我是第一次来到了父亲的老家,位于蒙顶山脚下的雅安市雨城区北郊镇,开启了在蒙顶山周边的红色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古人说这里“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据史料记载:“禹治水功成,旅祭于此”。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顶,亦称五峰,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现存建筑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此时此刻的我缓行于碧峰峡的青山秀水之中,呼吸着蒙顶山千年茶园的灵秀之气,感受千年茶马古道之于<b>上里古镇</b>的点滴历史印迹,慨叹人生几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原中顾委常委 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所题字书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蒙顶山是集中国的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祭祀文化、再加上红军文化于一体的景区,并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又被称为蜀中三大历史文化名山。位于蒙顶山东北的百丈关(镇),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顾红军当年长征途中的经历,在1935年的9月下旬,张国焘不同意红军北上的方针,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向宝兴、天全、芦山等县地发起了攻击…南下红军的胜利给国民党极大震动,蒋介石为确保川西平原,命四川军阀刘湘阻止红军攻势。刘湘为保住自己的地盘,急调其主力部队集结于名山及太和场等周边地区,连同原来当地敌军共达80多个团,在名山重镇百丈关阻击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百丈关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仅次于长征途中湘江血战的那一场惨烈战役。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中纵队全部及右纵队第四军集中15个团的兵力,向敌发起攻击并占领了太和场等周边地区,16日攻占百丈镇,打退敌6个旅的反扑。然后沿百丈通邛崃大路攻击前进,至下午4时,相继占领黑竹、治安场、王店子,但攻势很快就在敌优势兵力的阻击下开始受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日拂晓,百丈关四周大地突然颤抖,敌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突出于百丈关地区10余里长的弧形阵地反扑,红四方军广大指战员忍着疲劳寒冷在山谷、烂田和松林中与优势之敌展开英勇的浴血苦战。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反复进行白刃搏斗。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齿咬着拉火索将手榴弹拉响,与冲到身边的敌人同归于尽。这是一场经典的恶战,攻守双方均不惜一切代价志在必得,各种兵器的轰鸣和数万血肉之躯的呼叫交织出的画面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知胜败在此一举的徐向前以及王树声、李先念、陈锡联等军师长亲临第一线指挥,但是成批敌机盘旋上空,疯狂施行轰炸。整营整团的敌军,轮番向我阵地猛攻,处处是战火硝烟、刀光血影,是爆炸声、枪炮声、喊杀声,是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虽然毙、伤敌15000余人,但红军伤亡也近万人,主力受挫,主阵地丢失,红军已经拼劲了全力,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关地区。这次战役历时18个昼夜,是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在名山县百丈关镇的南下以来最艰难最惨烈的一次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丈关战役后,红四方面军于当月撤至天全、芦山、宝兴三县休整,1936年2月,红军又被迫后撤,于4月转移至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战役后使南下红军由8万人减至4万余人,南下行动遭到失败。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继续北上,而后于同年10月和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宁,结束长征。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南下是绝路”的“正确论断”,所以说“百丈关"决战,是红四方面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转折点,实践也表明张国焘的南下方针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位于蒙顶山顶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正大门)</b></p> <p class="ql-block">现在修建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也称为“蒙山红军纪念馆”,是专门为纪念百丈关战役而修建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坐落于蒙顶山之巅蒙顶山的皇茶园之上。这里原来是蒙顶山天竺院旧址,是红军百丈关战役的指挥部。据史料记载,1935年11月中旬,徐向前元帅曾在蒙顶山天竺院旧址召集红军和群众集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521平方米,馆内陈列着红军1935年11月进入名山后特别是百丈关战役的活动史实。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馆名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题写的。纪念馆门前有几棵挺拔的大树,其中一棵还是徐向前元帅当时的拴马树。四周林木葱茏,茶园青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的四周围还有红四方面军217团所挖的战壕、交通壕、掩体工事等遗址。馆内的史料除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外,还有兵器、货币、分田证、公文包、石刻标语等实物,里面的电视在反复播放百丈关战役的情况。馆外除了有邓小平、徐向前、张爱萍、刘伯承、杨成武、肖华等题词的碑刻,在名山百丈镇上还建立了百丈关战役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蒙顶山上排列的邓小平、徐向前、张爱萍、刘伯承、杨得志、杨成武、肖华等前国家领导人和开国高级将领题词的碑刻,似乎述说着红色记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地苍茫,大山无声,安息吧,英勇的红军战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字书写的</span><b style="font-size: 18px;">“烈绩永存”</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传承接力,光照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在书写的“红军战壕”石碑旁留影纪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蒙顶山山脚下的上里镇“红军饭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瞻仰了蒙顶山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虽然昔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百丈关烽火战场已经沉淀成历史的尘埃,但是雄关依旧,苍山尚存,红军将士们当年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永远是深刻的记忆和深切的缅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