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古镇,上海浦东第一镇

澎澎

<p class="ql-block">牛年春节前的一天,恰逢是个冬日暖阳的好日子,不可辜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故立刻</span>决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p><p class="ql-block">目的地就是川沙古镇,又称川沙老城厢,曾经的川沙县城,现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浦东文化之根,一个还可以安静走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浦东文化看川沙”,意思就是当您来到川沙之后,就能感受到浦东这个现代化新区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历史积淀。川沙老城厢保留有上海地区鲜有的明代老城墙、建校历史170年的观澜书院、走出无数志士名人的内史第黄炎培故居,以及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川沙天主教堂等,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在这里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反映了浦东第一大镇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首先去的是川沙公园,原川沙县的地标公园。地铁二号线川沙站1号出口右转,沿川沙路走300米左右即到川沙公园西大门,很便捷。</p> <p class="ql-block">这座江南古典风格的园林占地面积3.4公顷,小巧精致。</p> <p class="ql-block">公园以人工营造的清波湖为中心,远处的鹤鸣楼为地标建筑,园内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仰望到鹤鸣楼。</p> <p class="ql-block">园内曲径通幽、松林密布;</p> <p class="ql-block">亭厅桥榭,一样不少;</p> <p class="ql-block">白漾亭上,尽显风情;</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鱼翔浅底;</p> <p class="ql-block">漫步竹林、幽静清雅,确实是浦东居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到川沙公园,主要是奔着“鹤鸣楼”来的。</p><p class="ql-block">鹤鸣楼是川沙公园的地标建筑,是一幢仿武汉黄鹤楼的知名建筑。楼高54米,7层,总面积4200平方米。塔身金黄琉璃,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垂挂金钟;整栋建筑气势磅礴,宏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楼厅内竖80根红漆木柱(寓意川沙建县80周年)。遗憾的是,鹤鸣楼自2017年修缮施工后,已不再开放,原因不明,故我们只能一睹其外貌而无缘拾级登临。</p> <p class="ql-block">鹤鸣楼上下四周分挂五匾,均由著名书法家题字。正匾“鹤鸣楼”由赵朴初书写;下方正门“声闻于天”,乃著名画家朱屺瞻所题。</p> <p class="ql-block">绕着鹤鸣楼转了一圈,从不同角度欣赏它的勃勃英姿。</p> <p class="ql-block">我很好奇,川沙为什么要仿造黄鹤楼呢?鹤鸣楼大厅内的《鹤鸣楼记》给出了答案。</p><p class="ql-block">原来鹤鸣楼是反映川沙在浦东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川沙要腾飞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取楼名为“鹤鸣”,蕴意有三:一是楼仿于武汉黄鹤楼,也想成为川沙乃至浦东的一个象征性文化地标;二是浦东川沙,鹤之故乡也;三是《诗经》有“鹤鸣于九臬,声闻与天”句。故鹤呜楼之建,象征浦东开放,名闻天下。</p> <p class="ql-block">离开鹤鸣楼,前往公园北门,沿途红梅盛开,美艳动人。</p> <p class="ql-block">出公园北门,在城南路上才能仰望鹤鸣楼的北侧。</p> <p class="ql-block">沿护城河长廊一路前行,河港纵横,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出了月亮门便是新川路,手机导航就是方便。</p> <p class="ql-block">川沙老城厢新川路(原名王前街)上,座落着一处历史名苑——内史第。它最早的名字叫沈家大院,是清朝咸丰年间,川沙人沈树镛的祖宅。因沈树镛官居内阁中书,故将其祖宅改名为“内史第”。内史第,内史官员的府第也。</p> <p class="ql-block">内史第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官宦宅第,具有明清时代江南民居之特色,它的木雕装饰尤为精美,整幢宅院彰显出书香门第的儒雅气质。</p> <p class="ql-block">小小内史第,却是无数名人成长的摇篮。但凡进入内史第,而后又走出去的人,就像镀了金似的,绝大多数都成了上层名流、社会精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政务院(国务院)副总理黄炎培、原北大校长胡适、中国音乐教育的奠基人黄自、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以及数十位博士、教授等,皆出自内史第。</p> <p class="ql-block">“内史第”是沈家祖宅,怎么又成了黄炎培故居了呢?原来黄炎培的祖母是沈树镛的亲姐姐,沈树镛赴朝廷就职后,内史第门庭冷落,为保持祖宅人气,故黄炎培的祖母举家迁入,并且在此繁衍后代,延续香火。据记载,黄家共有四代人在“内史第”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炎培出生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上海川沙人,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川沙镇内史第东厢房。黄炎培的一生都在办教育,搞实业,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鞠躬尽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早年失去双亲,“内史第”的生活对他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汉石经室”的大量碑帖、典籍,为他青少年读书求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汉石经室,即沈树镛的书斋,收藏有珍贵的碑帖、汉石经残片等,使得内史第享有“文物古迹,富甲东南”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的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开群女学。由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于1903年开办,以黄炎培堂嫂陆开群的名字命名,这是浦东大地上第一所女校。</p> <p class="ql-block">1905年7月,蔡元培问黄炎培,愿不愿意加入同盟会。黄炎培干脆利落地回答:“刀下余生,只求与国有益,一切惟师命。”</p> <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作为当时中国第三方的代表,应毛泽东的邀请访问延安,在延安窑洞中两人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交谈,由此产生了著名的“窑洞对”。</p> <p class="ql-block">黄家可谓是人才辈出。黄方刚,黄炎培长子,毕业于清华,后留学美国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黄万里,黄炎培四子,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大能,黄炎培五子,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全国政协常委。</p> <p class="ql-block">黄自,黄炎培堂侄,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这架钢琴就是黄自生前用过的原物。其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交响乐曲《怀旧》,《九一八》、《热血》等一批抗日歌曲。</p> <p class="ql-block">沈家祖厅“立本堂”,取名用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匾额下为黄炎培的亲笔对联“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p> <p class="ql-block">内史第不仅是黄炎培故居,也是宋氏家族居住地。宋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力之深之大,鲜有望其项背者。</p> <p class="ql-block">宋氏家族与川沙有着难解之缘。1890年,宋嘉树携夫人倪桂珍来川沙传教,租住“内史第”西南角的三间街面厢房,其间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相继在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宋氏姐妹做祷告的福音堂北侧墙上挂满了宋氏家族的旧照。宋庆龄出生于1893年1月27日,她在内史第度过了十一年的孩童时代,内史第从此嵌印下宋庆龄及全家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也为“内史第”这一历史古宅增添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宋家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内史第还是胡适旧居,这是胡适在沪求学时居住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内史第不仅是川沙和浦东的一道人文景观,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浦东的文化。黄炎培曾盛赞: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p> <p class="ql-block">新川路上,距离内史第约200米远,便是川沙古城墙公园。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公园了,但内容却很丰富。</p> <p class="ql-block">进门就是一段有四百年历史的明代残存古城墙,凭借城墙,川沙人民成功地击退了倭寇的多次侵袭。</p> <p class="ql-block">岳碑亭,亭内拓刻有岳飞的七绝诗。</p> <p class="ql-block">魁星阁掩映在城墙南端的树丛之中,精致巧雅,乃文昌宫旧物,上海地区仅存两座,另一处在南市文庙。</p> <p class="ql-block">保留下来的古炮台。据说,当年的古城墙,设有四座城门,各有吊桥,城壕宽12丈,深1.5丈,城墙上有月城4座,炮台12座,颇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上的墙砖,由于年代久远已布满了青苔。这些砖大小不一,正是川沙古城墙最独特的地方。城墙完全由川沙百姓为抵御倭寇入侵而自发捐建,故墙砖没有统一的规格。</p> <p class="ql-block">从城墙上下来,还有一座建于1834年的旧学堂“敬业堂”,也是黄炎培所创。</p> <p class="ql-block">城墙右边就是观澜小学的校园,即原来的观澜书院。观澜书院建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厅同知何士祁捐一千两纹银,在文昌宫右侧建造了二进十五间学舍,选拔城内外聪敏生童在此攻读。</p> <p class="ql-block">“观澜小学”四个大字就是黄炎培手笔。</p> <p class="ql-block">川沙古镇的精华全在内史第附近,由南市街、中市街、北市街和西市街组成,四面围绕着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南市街全长约130米,清末民国初期老街的风貌,现在是特色书画、礼品、古玩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南市街上遗存的老字号稻香食品商店,始于公私合营时期的1956年。</p> <p class="ql-block">国营工农饭店,以前叫“万兴馆”,文革时改名,上面还保留着文革时期的口号“四个伟大”,弥漫着那个年代的历史气息。这是古镇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905年,是一家川沙地区最古老的专做本帮特色的饭馆。</p> <p class="ql-block">南市街与中市街交界处,竖立着一座雕花牌坊,上书“御倭功赐”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其背面则写着“彪炳千秋”,就是为了纪念川沙人民抗击倭寇的悲壮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36~38号是宋庆龄的外祖父倪蕴山的故居,也是宋庆龄幼年时期的读书处。</p> <p class="ql-block">川沙古镇里,最热闹的地方便是由中市街和南市街构成的十字形老街。我们漫步在老街的石板路上,细细品味这悠久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是美食一条街,各种餐饮铺面依次排开,老汤面馆、古董馄饨、老街菜饭等,经营的风生水起。</p> <p class="ql-block">中市街上还有一条名为“场署街”的小巷,沿小巷走几十米,您会发现这里还有个漂亮的川沙天主教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外形是哥特式的单钟塔,外墙为青红两色相间砌成的清水墙,整幢建筑简洁庄重。</p> <p class="ql-block">川沙曾有“一把泥刀走天下”的美誉,北市街上的川沙营造馆,便记录了川沙建筑业的辉煌与发展,它也是川沙镇上由民营企业打造的首个文化遗产纪念馆。营造馆所在地(原丁家花园)本身也是川沙一景,这幢中西合璧的新式石库门建筑,值得一观。</p> <p class="ql-block">紧邻川沙营造馆的就是宋庆龄纪念馆,很可惜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北市街上还有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主要介绍沪剧在川沙的起源、发展及传承。</p><p class="ql-block">一座低调而不张扬的小镇,却让我们流连了四、五个小时之久,也许就是我们对古镇、古建筑的一种特殊喜爱吧。再见,川沙古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