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女史箴图》简要比较

Grace

<p class="ql-block">《女史箴图》两个版本之比较</p><p class="ql-block">本文现从时代风格角度比较大英博物馆及北京故宫藏两幅《女史箴图》,以下简称大英本和故宫本。</p><p class="ql-block">关于顾恺之</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与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并称为六朝四大家。“春蚕吐丝,流水行地,以形写神,皆出自然”,顾恺之在美术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为后世人物画奠定高古游丝描密体的线描格式,历代人物画家都依托于顾恺之的技法进一步发展,唐代吴道子创立了兰叶描,北宋李公麟则以白描著称,擅用铁线描。</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所藏《女史箴图》,是全世界存世最早的绘画,这样珍贵的文物曾经有机会回到中国,可惜蒋介石为打内战选择与英国换取了军舰,令人扼腕。作品根据晋代诗人张华(约公元232-300年)的《女史箴》一文所绘,传为东晋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所作,大英博物馆称公元5至7世纪的临摹作品,一般认为是唐代临摹。画卷为设色绢本,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原为12段,现存9段,每段书有“箴”文,卷首有乾隆皇帝所题“顾恺之画女史箴并书真迹”,卷末有“顾恺之画”落款,为后人所加。钤有历代收藏印信数十方,宋徽宗用瘦金体所书《女史箴》词十一行,“弘文之印”“宣和”“绍兴”“睿思东阁”“广仁殿”等,还有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清代收藏家梁清标、张孝思、笪重光、高士其等收藏印信。</p><p class="ql-block">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顾恺之“象人之美”,“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大英本有可能是对照顾恺之原作临得,因此在两大人物技法难点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一是人物的神情刻画,二是对手部的精细描绘。虽然为唐代摹本,人物服饰、发饰仍忠实遵循南北朝时代风格,高古游丝描使人物整体造型栩栩如生、飘飘欲仙。在令人印象深刻的梳妆打扮场景里,一位人物正对镜整理妆容,另外一位在给他人梳理长发。画面设色技巧十分精湛,漆黑发色、漆器及服饰的朱砂色,采用隋唐时期的平涂技法,经历千年依然鲜艳凝重,赋予画面高古与神秘的气息。男主角配宽衣大袖,戴小冠,抬轿的随从戴武冠,均符合北朝制式。书法则与隋唐五代时期写经作品的风格接近。</p><p class="ql-block">故宫本目前认为是南宋摹本,与大英本相比,并非一一对照临摹,人物,器物,鸟兽全部出现严重走样,说明很可能未对照高古版本进行临摹,而且不是院体高手,功力不够,临摹时还擅自加入个人演绎。比如,高古游丝描已变成两宋时期的铁线描,白描、粗细不一,衣带翻转处又类似吴道子的兰叶描,有提按变化和转折,但处理粗糙,线条变化不均匀。其次,人物的发饰,女性脸颊的丰腴感符合宋代特征,不但是绘画,在现存宋代雕塑中也能找到参考;发型向后方下方塌陷,以及梳妆所用半月形木梳符合宋代。服饰方面,女性着类似云肩的装饰,最早于隋唐出现,说明宋人可能按照一本唐摹本进行临仿。既然画匠的白描技法已捉襟见肘,就谈不上设色。书法为柳体,体现时代影响。然而,若真为南宋人临仿,只能说画匠水平相当低,两宋人物毛发本应达到丝丝入肉的程度,故宫本中所有男性胡须都是寥草数笔,最能展现毛发技法的鸟兽更加草率不忍直视,个人怀疑是否为元代按照宋摹本所仿?两宋书僮发型多见散发(披发),但是被画匠擅自修改的发饰部分,男性书僮发型变成类似双丫髻,是否是元以后才出现?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p><p class="ql-block">故宫本在内容方面优于大英本之处在于,12处场景齐全,补足了大英本缺失的前3个场景。对高古作品进行严丝合缝的临摹是一项神圣工作,唐宋时期必然选用顶尖高手进行,目的是为了将文化财富历代传承。至于走样严重的临摹,只能称为习作。</p><p class="ql-block">Grace</p><p class="ql-block">2021.3.1于京西</p> <p class="ql-block">对镜贴花黄</p> <p class="ql-block">当窗理云鬓</p> <p class="ql-block">高古游丝描</p> <p class="ql-block">鸟兽为败笔</p> <p class="ql-block">双丫髻疑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