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大峡谷 热血铁道兵

金 平

<p class="ql-block">  除了岷江、沱江,离我居住地最近的大江就是大渡河了。这条雄奇大河的上游在巴颜喀拉山,涓流汇聚、奔腾直下,携千山融雪、挟万顷波涛,在横断山脉左冲右突,勾勒出一道道横空出世、磅礴险峻的大峡谷……。直到乌斯河~金口河段,崩石裂岸的大河激流才完成了冲出群山的最后一跨。</p> <p class="ql-block">  从大渡河的起点丹巴,到它汇入岷江的终点乐山,全长约900公里。一路上除了仅有的几处宽谷盆地、浅丘平原之外,大约80%的河段均为雄奇险峻的深沟峡谷。 亿万年冰川孕育、无数次地壳冲撞,在此留下了众多的地质化石,也形成庞大的动植物基因库。专家慨叹“地质天书,旷世幽谷”。</p> <p class="ql-block">  春节假期,单车独驾。走成乐高速再走国道经罗目、龙池、大为、峨边直奔金口河区。途中偶见大渡河对岸绝壁上一溜铁道护棚,还隐约可闻列车汽笛声,——当年我曾在这条线路来来往往,一看就知道那是成昆铁路。</p> <p class="ql-block">  金口镇与成昆铁路金口河车站不在一地。车站靠近铁道、紧临大渡河,高山耸峙、地势狭窄。而区镇则选择和平彝族乡的宽阔河谷,多年建设已繁华时尚、面貌一新:跨河大桥、电梯公寓、酒店宾馆、街心花坛、绿化步道,把小城打扮得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市民广场彩灯高悬、水景生动,洋溢着辛丑牛年的喜庆气氛。夜色阑珊时,音乐喷泉喷出花样多变的水花,老幼围观、欢呼声连连;从各地进山旅游的观光者把宾馆酒店住得满满当当。</p> <p class="ql-block">  大渡河对岸残存着好大一片厂房,那是1970年代金口河地区作为“战备大三线”的遗迹,依稀可见当年“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紧迫与匆忙……。</p> <p class="ql-block">  彩虹桥头高悬的旅游路牌,把进山的道路指示得一清二楚,“铁道兵博物馆”是人们必去之地。接下来,街头两幅彩色大照片深深打动人心:一幅是杜鹃花簇拥的大瓦山,一幅是大峡谷中的“水上公路”。</p> <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早早驱车进山。路平车辆少,河面有薄雾,20分钟抵达枕头坝水电站。在大渡河流出峡谷的谷口筑坝蓄水,让河水倒灌注满峡谷中曲折的河道。再次看见“大渡河风景道”路牌时,心头激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著名书法大师沈鹏亲笔题写的“国家地质公园标志碑”巍然屹立,就地选取的石材仿佛微缩景观。人在峡谷出口能清晰看见:沿石崖绝壁修筑的公路,几乎与水面齐平,S形路面恰似游龙戏水、蜿蜒前行;加之冬季泥沙沉淀,河水碧绿,波澜不惊,真是世间绝妙好景。</p> <p class="ql-block">  地质公园没有围墙、也不收门票,游客中心、餐饮民宿、公共卫生间一应俱全,沿这条245国道可到达汉源县城。或许是因为春节大假吧,偌大的停车场无人值守,只要你把车辆停好,尽管放心游览。保洁女工已早早工作、四处打扫,她们会热情向游客介绍峡谷里的各处景点。</p> <p class="ql-block">  这条以G245命名的“峡谷公路”前身,是修建成昆铁路开辟的运输便道。在峡谷中行走难见天日,也几乎看不见铁路;只有经过一条条与大峡谷相交的支沟沟口,那赫然出现的列车,带着雷霆轰鸣从隧道高桥上驶过,才会让你感到山腹中深藏有一条日夜运行的钢铁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  金口大峡谷是四川境内最长、最险、最深、最奇、最幽的河流侵蚀型峡谷,东西长约26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谷宽70~150米,最大谷深2600米,堪与长江三峡、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峡谷呈带状景观,两岸山峻、峰奇、石怪、涧深,从东向西依次有丁木沟、白熊沟、毛不耳沟、老昌沟、云端遗民村、洞中火车站、一线天桥、古路悬崖村,以及全国仅有的一座铁道兵博物馆。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又荣列“中国最美十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  白熊沟是大渡河北岸的一条支沟,发源于大瓦山南坡,因为是大熊猫栖息地而得名。谷中两山间仅隔20余米,抬头望天~仅可见窄窄的细缝。赵朴初老先生曾在此停留,并吟诗一首:“抬头一线天,俯首江水飞,峭壁高千仞,日吻群峰巅。”</p> <p class="ql-block">  这片人烟稀少的莽莽大山里,有一条二战时开辟的“乐西抗战公路”。公路从乐山经峨眉、金口河、皇木、汉源、洗马姑(今石棉)、拖乌、冕宁到达凉山重镇西昌,全长525公里。 再由此南下,一路过益门、会理、永仁、大姚而至滇西门户祥云,全长548公里。1939~1940年开工,1941年8月全程1073公里通车运行,史称“川滇西路”,由此构成连通“史迪威公路”的国际交通大动脉,大批战略物资从印缅入境,不必绕道贵州、重庆就能直接入川。</p> <p class="ql-block">  停车路边,俯身探望——公路悬空架设在一长列桥墩上,冬季悠绿的大渡河水几乎与路面齐平;而陡峭的崖壁直插水中,没有人知道这水下是裂隙,是断岩,还是水帘洞……。想象夏季雨猛风狂、洪水暴涨、泥石俱下,该是何等惊心动魄!</p> <p class="ql-block">  驱车驶近铁道兵博物馆(当地人不论老幼,一律亲切地称呼“铁博”),只见一处低矮的山洞标明是铁博的“入口”,同时提醒“注意落石”“限高3米”。十余米长的一块赭红色铁质标牌上镌刻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1953.9~1982.12.”的醒目年号,还镌刻了 “丰碑无言” 四个字,这是铁道兵——世界军队中独一无二兵种的青春纪年。</p> <p class="ql-block">  洞内是一条单行车道,从大渡河谷的最低处进入,先是在山中向上穿过成昆铁路路轨,又与关村坝车站的隧道站区擦肩而过,此后坡道渐陡、顽强向上——长长的洞内有意不设照明,漆黑一团中仅靠车灯映亮几条反光带,将参观者带入长长的“时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  驶出山洞已到半山,蜿蜒的山路依然逼仄,直到“铁博”大门前才有一块小小的停车场。 </p><p class="ql-block"> 迎面一幅巨大的铜雕画展示着当年部队指战员的昂扬风姿,毛泽东手书的“铁道兵”三字飘逸潇洒、遒劲有力,宛若一面猎猎飞卷的战旗。</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一个消失了的兵种、一群脱下军装的士兵、一抹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铁道兵的丰功伟绩,为了传承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更为了留住难以割舍的热血情怀,金口河区2008年开始筹备,历时四年,于2012年6月建成这座全国唯一的铁道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时年百岁的开国上将,曾担任铁道兵政委的吕正操将军亲笔题写了馆名。</p> <p class="ql-block">  “铁博”建在关村坝火车站上方的崖壁山洞里,洞窟幽深、上下几层,实境再现了当年成昆铁路的施工场面。一个缚以绳索从崖顶悬空而下,手执钢钎铁锤、奋力钻凿炮眼的战士背影,一下子就打动了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  ……钢钎铁锤、炸药雷管和翻斗车、小推车,就是当年铁道兵劈山开路,穿隧架桥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这尊名为“生死关头”的雕塑,就在我跟前,说明牌详细介绍了一位23岁年轻战士,在隧道施工塌方时用自己的身体抵挡泥石,为战友获救赢得宝贵的时间……。修建全长1096公里的成昆铁路期间,先后有2100多名铁道兵、数百名筑路工人为此献出了生命。相当于每一公里就有两三位烈士成为路碑。</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部队最初组建于1948年的辽沈战役,承担东北战场铁路网的修复、延展,兵力最多时有41万人。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和新中国铁路建设中,这支英雄的部队都立下过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一幅全国铁路建设图中,凡粗黑实线标注的铁路干线,以及享誉中外的武汉长江大桥都是铁道兵部队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1960~1970年代,铁道兵换装奔赴抗美援越战场,在被美军飞机炸毁的铁路线上,战士们一边筑路,一边用高射机枪防范敌机空袭。</p> <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铁道兵随前线部队快速推进,抢修被炸毁的红河铁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朱总司令多次为铁道兵题词,并接见优秀指战员代表。叶剑英元帅还以诗句表达对这支英雄部队的热情赞许:</p><p class="ql-block"> “逢山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p> <p class="ql-block">  滕代远、陈正湘、王震、吕正操、李寿轩、崔田民、陈再道、张翼翔、吴克华、宋维栻等一大批开国将军,都曾先后担任铁道兵主官。</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陈列着当年铁道兵的装备,无论是冬装夏服,还是劳保用品都相当简陋,然而,这支朱老总赞誉的“人民铁军”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铁肩担重任,双手筑新路。</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人群中有两位鬓发斑白的老汉,他们在一幅幅图片下、一件件展品前,仔细看慢慢瞧,引导他们的解说员很少说话,反而倾听他俩讲述:“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7月,可是到1964年才建好成都~青龙场60多公里的平原线路,照这个速度啊20年也修不到昆明。……后来中央派彭老总指挥大三线,1965年邓小平又亲临工地视察——喏,就在这儿、就在关村坝车站嘛,这才加快了建设进度!” “嚯,那些年18万铁道兵,再加铁路职工、当地民工一共40万筑路大军,摆开长蛇阵,威风得很喔!”</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两位老人是当年的铁道兵,古稀之年重返大峡谷,寻访故地、祭奠战友。“铁博”特意安排年轻讲解员随行学习。参观时大家都戴着口罩,我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但老兵的两双眼睛依然透着熠熠神彩。</p> <p class="ql-block">  老兵俩在这个展柜前停住脚步,自言自语说:“烈士安葬、老兵退伍时,部队会给每个人发套新军装……。唉,舍不得穿哟!你想想,俺当兵四五年,就在山沟沟里打隧道——十多里长的沙木拉达,硬是靠我们一锤一锤打通!天天在洞子里推车刨土、放炮清碴,穿的都是旧工装、短腰裤,泥猴子一样。……那套新军装压箱底几十年了,过建军节、开战友会才穿一回。”</p> <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而真正客车运行是在1971年。那年从3月到7月,每10来天就会开行一趟“支边知青专列”(共计发车17趟)。加长编组的绿皮车从成都始发,穿越大小凉山,跨越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把16625名成都支边青年分批送到云南楚雄的广通车站。他们从那里转乘大卡车,再接着艰难行程五六天,才能到达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在临沧、德宏、保山三地,以及大理宾川等处的几十个边疆农场。</p><p class="ql-block"> 那年,十七岁的我也在其中。列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深沟、峡谷、车站和一座座烈士陵园,令人目瞪心惊:没想到我们人生的第一步——从学校走向远方的路,穿山越堑,踏波踩浪,竟然是由几乎同龄的铁道兵战士以血汗和性命一米一米筑成的!” ——如今50年岁月流逝,这记忆却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位于老昌沟口的成昆铁路“一线天桥”,是空腹无铰石拱桥,高26米,主孔跨度54米,全长63.2米,于1966年8月建成,成为世界铁路大跨空腹石拱桥之最。施工时材料运输十分困难,加之工期紧迫,部队就地取材,用坚硬的石料建成了大桥。由于地质灾害频发,2004年又在桥上加盖了防治崩塌和落石的钢筋混凝土护棚,以确保行车安全。</p><p class="ql-block"> 这座仅用99天建成的铁路石拱桥,气势雄伟、结实耐用。半个多世纪了,经历了风吹雨打、落石地震,依旧岿然不动。每当看见列车轰鸣从山腹中钻出来,白驹过隙般驶过“一线天”,人们都对当年的建设者满怀敬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七八岁的知青们从这条桥梁隧道占比60%的铁路线上经过时,没人知道成昆铁路与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已经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赢得殊荣。</p><p class="ql-block"> 一尊由我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心创作的大型牙雕《成昆铁路》,送到美国纽约,陈列在联合国总部。</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铁道兵部队还参与修建了鹰厦铁路、嫩林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贵昆铁路……,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处处都有他们顽强奋斗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铁博”展厅里一直播放着《铁道兵之歌》:“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但见那东海万顷浪,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那个江南稻花香…… 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 抒情豪迈的歌声让人无限感慨:在那个红旗红星红宝书的年代,不光是铁道兵,听听航空兵、测绘兵、工程兵,海军舰队、石油工人、兵团战士、公社社员……,整整一代人啊,——哪一次出征不是口号阵阵,哪一支队伍不是壮歌声声!</p> <p class="ql-block">  展厅之外布置了模仿深山小车站的休息区——绿皮车厢、木头座椅、铁路站牌,重现了当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一座全国铁道兵联谊会捐资修建的纪念碑,耸立在千米山体的最高处,碑高8.4米,镌刻着铁道兵兵徽,叶帅和其他将军题写了碑文,与巍巍群山、蜿蜒长河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铁路升级改造换下来的旧枕木和碎道碴,铺成一条山间小路延伸到镇子后面的丛丛山林。</p> <p class="ql-block">  沿着小道我去看“峡谷坐佛”。大峡谷神奇壮美,两岸的奇峰异石,千姿百态——佛像、人头、百兽——真是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 人说“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眼前山体如屏,鬼斧神工,实乃天然奇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走到小路岔口,无意间一块石碑提醒了我:去祭拜牺牲的烈士。</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一大片民间的坟头,早就侵占了陵园用地。~飞檐翘角的墓龛描龙画凤,墓前栽松植柏,有的墓道还有石兽把守。我寻来找去,石碑介绍的“八座烈士墓”,我只在荒草萋萋的角落看到一座。</p> <p class="ql-block">  烈士的坟茔局部塌陷,简陋的墓碑上只镌刻着牺牲者的姓名、籍贯等最简单的信息,寥寥数字,竟然连生卒年月也没有。随着时光流逝,难免会湮灭无迹……。唉~!</p> <p class="ql-block">  在海拔500米的谷底到1600米的山巅,曾经散落着一个个原始村落。仰望峰岩,云雾空悬;俯首山谷,深涧一线——这些云端之上的彝汉人家,祖祖辈辈过着封闭贫困的生活,被称为“最后的云端遗民”。</p><p class="ql-block"> 成昆铁路通车时,沿线十里八乡、峡谷上下都沸腾了!山民们祖祖辈辈没见过火车,他们举着火把、披着蓑衣爬山涉水几十里路,赶到车站、桥头、隧道口来看拉人载货的“钢铁巨龙”。</p> <p class="ql-block">  成昆铁路的开通运营,特别是小凉山扶贫新村的加快建设,让500多位村民集体下迁,在成昆铁路边新建了“峡谷第一村”,取名胜利村。村民们依托“铁博”,以旅游为主,产业为辅,家家忙接待,户户办民宿,还销售花椒、药材、老鹰茶、老腊肉——就连春节也不歇业。</p><p class="ql-block"> 抚今思昔,过上好日子的村民们总爱说一句话:都托铁道兵的福噢!</p> <p class="ql-block">  关村坝火车站在胜利村下方,是全国唯一桥隧相连的“洞中火车站”。由于此处地势狭窄,连三尺平地也难找,但设计图标明了要在这里建一座车站。</p><p class="ql-block"> 当年施工时,铁二局专业团队一次装药388吨、一次爆破39.5万立方米,炸山填壑——夷平了山头、填埋了两个深谷,构筑起关村坝站区。战士们笑称“一炮炸出来的火车站”。小平同志来此视察也热情赞誉说:“人民创造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居高临下俯视车站,多股路轨都在站区两头的隧道里,站台也短小。这座五等小站北距成都站263公里,南达昆明站837公里,是多趟快速列车的交汇站。虽说目前只有绿皮“惠农列车”在此停靠,上下旅客,但它踞守乐山、雅安、凉山三地州的大山深处,给彝汉人民的出行交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便利。</p> <p class="ql-block">  我在峡谷第一村里走街串巷,流连忘返,忽然见面崖临河的观景平台上有一顶橘红色帐篷,在一树繁花的映衬下,时尚美丽、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  原来是一对喜欢自驾游的中年夫妻,走南闯北,这次来到大峡谷,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们撑开帐篷、摆开桌椅,电炉做饭、泉水泡茶……,真是神仙过的日子!男主人随手拉开活动架子,让我看他准备的咖啡、茶叶和各种烹调佐料。“嘿嘿,在这里住几天,舒服得很噢!”</p> <p class="ql-block">  沿峡谷公路向西缓行,过飞水崖大桥、又过深溪沟大桥,走通了26公里长的金口大峡谷。 车外的高天流云、群山江河宛如铁道兵36年热血征程——1984年元旦,这支功勋卓著的部队集体转业,组建了“中国铁建总公司”。</p><p class="ql-block"> 从那年到今天,又是36年过去,传承着铁道兵红色基因的中国铁建已经参加了100多条铁路新线、复线施工;还参加了京津城际、京沪高铁、武广客专等57条高铁的建设。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入海部位的桥头堡,就是由他们担纲承建。</p> <p class="ql-block">  紧张施工的“峨汉高速”、成昆铁路复线建设“二马并驰”,大河上下山谷内外,工地连绵桥墩高耸,在劲旅云集的浩大施工队伍中,就有当年铁道兵第八师组建而成的中铁十八局(局工作基地驻扎在金口河镇)。 </p><p class="ql-block"> 山还是这片山,水还是这条水,人已是更年轻、更有能耐的一辈!他们开动的盾构机、TBM全断面掘进机、900吨预制梁架桥机……,正在崇山峻岭中挥汗苦干,修筑崭新的“天堑通途”!</p> <p class="ql-block">  置身大峡谷,倘佯大渡河,目睹大变迁,此时此刻你会想些啥?</p><p class="ql-block"> ——峡谷是大地的褶皱,/江河是地球的血脉;/风吹过,是山神在呼吸,/路伸展,人神已相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