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下扬州”,早就成为阳春三月出游的代名词了。其实,江南的三月,可谓处处有景。皖南,以徽州为代表,因其好山好水,也是三月去旅行的好地方。明代汤显祖的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更是引来无数游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歙县自由行的第四天,决定去看看比较出名的棠樾牌坊群。</p> 在歙县市区下榻处,附近有公交车可达景区。下车后,就见整整齐齐的一长排两层楼店铺。 右边的商业街口,竖立着巨石刻有“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等字,这里已是5A级景区。 牌坊,原本是矗立在田野之间的,现在成为景区,自然有出入口、售票检票处,等等。 70岁以上老人免费,进了。倒也像个公园。 三月下旬了,有些树还未长出新叶。 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口井,有牌子介绍称为“女祠圆井”。 <div>此井位于棠樾村女祠后面,是一口古井,井深数米,水质清冽。井圈呈圆形,用二层红砂岩整石凿成。井台有6米见方,为花岗岩条石铺就,外设三面排水沟。</div> 前面小路左侧是高高的山墙,这里面就是一个女祠。 右面开阔的绿地,一座座石牌坊依次排列延伸到远处田野里。 这里就是女祠的进口,没有在正面开大门。 这样的侧门可能就存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概念。拱券形门洞上方,有砖雕门匾“清懿堂”。 清懿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祠。五开间,三进,马头墙。整个祠堂结构紧凑,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建筑雕刻典雅瑰丽。尤以门厅之八字墙上的满饰砖雕,玲珑剔透、华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徽州砖雕之最。 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妇女的颂歌。 走进门洞,一个狭长的院子,左侧就是女祠的门厅,其两头即为八字墙砖雕。 这里就是八字墙,其实是一处呈90°折角的墙体,自上到下布满了不同纹饰及图案的砖雕。 上部的砖雕十分精致。一幅幅浮雕透雕的画面,其中有房屋庭院、花卉动物、琴棋书画,以及吉祥图案。 门厅有三道门,中间的门关闭,却是高高的门槛。<div>清懿堂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占地面积818平米。是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的,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div> 走过门厅,前面就是清懿堂,女祠的主厅即享堂,是祠堂的主体部分,为祭祀祖先和处理族间大事的场所。享堂建筑构架宏大,宽敞明亮。 一般的祠堂都是坐北朝南的,惟独这女祠却是坐南朝北。这种大相径庭的构思来自《易经》上"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的哲理,既为女祠,当然得与男祠相反。 堂内正中的上方,挂着匾“清懿堂”,是清代书法家鲍鉁所书。 堂前檐下的匾“贞孝两全”,则是清代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所书。匾额采用行书写法,其中这个“两”字的中间部分还暗含了一个“求”字,意指贞孝两求全。 正堂前柱子上的一副楹联:“念前人似续妣祖,百堵肇兴发祥,溯南渡而遙思齐推本瓜绵清庙册;合族众妥修女宗,一龛永固断志,统西寿之后美仑美奂松桷閟宫诗。”字体为篆体,不好认。 享堂,前排是方形石柱,后排是圆柱。 堂上木结构的节点部位有装饰的木雕。 院子四周的庑廊及前后厅内,放置着一些玻璃柜,都是一些皖南著名牌坊的模型。 第三进,是寝堂。 这里也是前排方形石柱,后排圆形木柱。看到堂内后面赫然耸立在女祠享堂龛座上具有代表性的七位女子的牌位。 据《民国歙志》载:棠樾鲍氏贞节烈女明清两代达59人之多。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让人唏嘘的故事:有的独自守寡,拉扯大年幼的孩子;有的恪守妇道,孝敬着夫家父辈;有的任劳任怨,支持着徽商的发展,但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牺牲自己的情感、生活为代价。她们的付出,换来了身后的荣耀,虽然她们并没有自己的姓名,牌位上只记录着汪氏、胡氏等夫家的姓氏。 寝堂内高挂的匾“福我雲礽”。雲礽,比喻后继者。其中的“我”字的那一横是断开的,这表示当时女子的忘我牺牲精神,能够牺牲小我成全家族的“大我”。 据史料载,徽州女祠有歙县潭渡黄氏宗族“黄氏享妣专祠”、棠樾鲍氏宗族“清懿堂”、休宁县黄村黄氏宗族“女祠”、祁门县渚口倪氏宗族“庶母祠”等。只可惜这些女祠历经数百年岁月风霜后,遗迹已慢慢消失了。只剩下在这里的清懿堂。 离开清懿堂,没有马上去牌坊群。看到堂前有一条小巷,就走进去,一边是一道拱券门,有牌子圆门洞,里面的建筑比较新。 仔细看圆门洞牌,上面写着“古民居由此前进”,还有一个“鲍氏五世同堂”。看来这里还是有些看点。 指示前进方向的就是这样的古巷。 看到一座老屋,就跨进门去,迎面就是一个不大的厅堂,四周是木板隔断,一个中堂布置。 右侧木板壁上挂着“鲍氏老屋”的木牌,还有英文。 进去走到另一间屋子,只见满满的放着各式新旧真假(?)古董。 有楼梯通向二楼,但是无法上去。 这里有一块木牌,写着“棠樾古民居,社屋坦明宅(毕德修宅)——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不简单啊! 网络上的介绍——毕德修宅(含何振宝宅),为明代建筑,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平面田字形,俗称"官升格",开间6米,入深8.6米,坐南朝北,东北间为门厅,西北间为住房,东南间兼厨下,有楼梯通楼上。底层较矮,额枋月梁形,两端有丁头栱,上架密搁栅,承楼板。楼上隔断有芦苇墙、一板一栨等做法,梁架俱为穿斗式,瓜柱有明代特有的鹰嘴榫做法。前檐下有三跳插栱挑檐,可证现存面墙为后期改建所加。该宅为当时平民住宅,对研究徽州明代建筑具有特殊价值。 这条小巷里,不少是棠樾古民居,目前保留的都是明、清时期建筑。2004年, 被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村位于歙县城西南7.5公里处,北靠灵山支脉——龙山,前临徽州盆地,南以富亭山为屏,源自黄山的丰乐河自西向东从山前流过,是风水学说中所谓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环境。<div>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原居住于徽城西门的棠樾鲍氏始祖——鲍荣到这里建有别墅。此后800多年里,棠樾村发展成为鲍氏族聚地。</div> 棠樾古民居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看到了石碑,这里是一处“鲍氏始祖墓园”。 墓园不小。 左侧,有一座“慈孝墙”。 慈孝墙后面的一个平台上,是鲍氏始祖的墓地。 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原居住于徽城西门的棠樾鲍氏始祖-——鲍荣到这里建有居屋。此后800多年里,棠樾村发展成为鲍氏族聚地。 再后面有一个寻根园。 园内有几块石碑。 接着看到一座“五世同堂”的宅院,大门的门楼上挂着木匾“五世同堂”。 这块“五世同堂”的木匾上写着“赠 鲍集成妻 黄氏,論音 五世同堂,大清嘉庆十年 立”。 这座建筑称为“存爱堂”。 存爱堂(五世同堂):始建于明成化前,为孝子鲍灿之父古屋,现宅为清初重建,清嘉庆年间,鲍集成妻节孝持家,获赐嘉庆帝"五世同堂"匾额。<div>宅南向,三开间四进,宅后原附有家庙,厅堂原用楠木建造,用材硕大,现前三进保存完好。</div><div><br></div><div>民居用到了楠木,绝对稀罕了!</div> 二进门楼。 二进堂内,摆放了一些杂件,也像是做做生意的。 三进是正厅“存爱堂”。 堂内也是放了挂了一些似乎文物古董的物件。 侧厅及楼屋,门窗是花格子的。 这个宅院里的很多古董玩物不去看了,这幅画的棠樾古民居示意图,倒也描绘出棠樾村的一些风貌。 前面又见一座宅院的高墙大门。有牌子指示,这个巷子名为五世同堂巷。 大宅院是“前街明宅”。大门紧闭。 接着是一座砖面装饰的门楼,大门敞开着。 在大门口看到二道木门上,钉着标牌“鲍逢昌故居”、“棠樾鲍氏文史陈列馆”。看来可以参观了。 走进院内,迎面是一个厅堂布置,挂着匾“诚孝堂”。 据记载,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1646年,才14岁的鲍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br>一进家门,鲍逢昌又见母亲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鲍逢昌又不远千里前去寻药,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div><br></div><div>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后来,人们在他去世后,为他请旌。乾隆三十九年为旌表其孝子孝行,下喻可建碑坊。其牌坊为牌坊群之一。 </div> 故居有左右厢房。 还有楼屋三层。 屋前有一座水泥基座,上面置放一个古碑的碑额,上有“圣旨”二字,左右浮雕龙形图案。这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旨后刻碑的,只剩下了碑额,不见碑身。 继续在巷子里走。这时看到右边一条很窄的小巷,名为“天灯巷”,十分幽深,就没进去。 路边一座亭子,名为“复古廊”,镶嵌了几块石碑。 不再走小巷子,回到巷口。在女祠清懿堂对面右侧,有一座世孝祠,只见高大围墙及三道重檐的砖雕门楼,十分气派。 世孝祠,是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建于清嘉庆七年的古建筑。原有三进,现存门楼及后进寝堂。牌楼式门罩,水磨砖砌成,四柱三楼。门楼上“世孝祠”隶书门额,为清朝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书,为他处少见。 一进的院子。 后进的院子,与前面木板隔断。这里原来有享堂,已不存在了。 后进的寝堂。 寝堂内已只是挂了一些历代鲍氏名人的画像。看来这里也是修复后的状态。 开始进入牌坊群。第一座牌坊,是“鲍灿孝子坊”。 棠樾牌坊群,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div>棠樾的七座接连座落于田野间的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div><div>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div> 这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始建的,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鲍灿为母口吮脓疽,为时文人竞相歌颂,奏请于朝,立坊旌表。嘉靖间鲍灿又为孙鲍象贤官禄庇荫,封赠兵部右侍郎。 牌坊中间上部,有“圣旨”字样,下方大字板上有“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燦”。兵部右侍郎在明代为正三品,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牌坊前的广场。 走过第一座牌坊,左侧是一座比较大的建筑,称为“敦本堂”。<div><br></div><div>沉稳凝重的敦本堂,俗称“男祠”,自然是对应前面的女祠了。三进五开间,五凤楼门厅,整个祠堂的结构简洁明了。银杏为柱,樟木作梁,砖、木、石雕洗炼不凡,处处透露出儒家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示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祠内现保存有家族管理制度碑刻,立有《嘉庆上谕三道碑》等。</div> 祠堂最前面是这样栅栏状的门。 走过栅栏门,里面是一个庑廊。 大门上挂着“鲍氏支祠”的门匾。 匾的落款有“明嘉靖”字样,说明是这个时期(嘉靖四十年)始建。后面有“清嘉庆六年志道公重建”,说了重建的年代。最后的“辛巳秋月鲍贤伦敬书”,是写匾的时间及书写者,从匾的情况看,应该是2001年。 走进祠堂,开阔的院子,两边走廊,正面是仪门。 仪门。檐下还有匾“乐善好施”,是嘉庆辛酉年(1801),曹文植书。 仪门内,挂着“敦本堂”匾,一副楹联“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衮绣,意即锦绣。 仪门的上部结构、十字相交处的梁柱结构。 仪门的厅两侧墙上,有巨大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所书。 看了仪门,回头再看门厅的背面,屋面的五凤楼的造型如有动感。 仪门后面的享堂。 享堂上,正中是鲍氏祖先画像。上方挂着一块匾“慎终追远”。慎终追远,旧时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堂内有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手书的、标榜历代鲍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范例的《鲍氏五伦述》匾额,是乾隆三十三年鲍逢仁的文章。 第二座牌坊,称为慈孝里坊。 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此坊为表彰宋末元初鲍宗岩、鲍寿孙父子遭盗缚争死一事而建,事载《宋史 · 孝义传》。明成祖立诗碑,追表所居里——棠樾为“慈孝里”。 慈孝里牌坊上石刻碑名。 第三座,鲍文龄妻节孝坊。<div><br></div> 鲍文龄妻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鲍文龄妻汪氏,年廿五守节,抚孤子成立,四十五岁殁。 鲍文龄妻节孝坊东面。这里还是有一些年轻人来游览,接受一些历史上的那些故事。 牌坊群中间位置,有一座四方亭——骢步亭。<div><br><div>明龙庆年间(1567-1572),棠樾人都匀知府鲍献书与侄元臣同建。取《汉书 · 列异志》中骢马御史之典。亭屡圮屡修,现亭为乾隆年间重建。单檐四角攒尖,屋角采用嫩戗做法。宝顶形似官帽,为他处少见。亭原跨骑沟上,现沟填为石板路。</div></div> 额文“骢步亭”三字,为清书法家邓石如手笔。 在亭内望东西方向的牌坊。 过了骢步亭,前面是鲍漱芳父子行坊。<div><br>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鲍漱芳、鲍均父子为乾隆年间盐业巨商,在盐税、军需、赈济淮黄河工、灾民等方面为清廷出巨额金银,并出资修复建造邑城、乡甲之书院、祠堂、牌坊、桥梁、道路、水利设施以及举办义田、义学等。歙人感其功德义行,嘉庆十九年(1814)奉旨旌表。</div> 牌坊朝东一面。 大字板上有“乐善好施”四个大字,下面石板上还有两行小字“旌表诰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漱芳同子即用员外郎鲍均”。文字中说明了鲍漱芳的官职。 鲍文渊妻节孝坊。<div>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鲍文渊继妻吴氏,廿五岁适棠樾氏。廿九岁夫故,吴氏抚前室子成立,修九世以下祖墓,葬夫及祖族未葬者,守节逾六旬卒。乾隆三十六年奉旨旌表。</div> 鲍逢昌孝子坊。<div>清嘉庆二年(1797)件。明末世乱,鲍逢昌父处出久无音讯。十四岁的鲍逢昌外出乞食寻父,终相见于甘肃雁门古寺中,奉父以归。旋又削股为母治病,孝行闻名遐迩。乾隆三十九年(1774)奉旨旌表。</div> 鲍象贤尚书坊。<div>明天启二年(1622)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鲍象贤(1506-1578),嘉靖八年进士,历任户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誉为嘉靖朝“中兴辅佐”,明史有传,卒封赠工部尚书,享葬祭。</div> 棠樾牌坊群走到了头,这里有一座小土丘,立牌称为“龙山”。 回头眺望牌坊群那一座座排列着的古牌坊,在金黄色的油菜花衬托下,更显得凝重古朴,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些有关人物的故事。“百善孝为先”、“乐善好施”等,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并将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