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75, 35, 32);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22, 179);"><i>2020年12月6日,一天走遍澳门所有世界文化遗产</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澳门历史城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以澳门旧城为中心,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该城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澳门历史城区位于澳门半岛中部至西南部一段狭长的地形内,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把澳门历史建筑连为一体,同时也包括半岛东部的东望洋山上的东望洋炮台。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澳门历史城区主要景点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大三巴牌坊等20多处历史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遗大会。澳门历史城区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是: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澳门半岛世界文化遗产点分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妈阁庙前地(1)</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妈阁庙前地是澳门半岛南部妈阁庙门前的广场。因位置于妈阁庙前而得名,是各等地游客访澳门必到的旅游景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妈阁庙(2)</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澳门妈阁庙为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始建于明弘治元年 (1488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主要建筑有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殿堂。妈阁庙内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妈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港务局大楼(3)</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港务局大楼(旧称嚤啰兵营或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位于澳门妈阁山边,现为政府部门之办公大楼。该建筑物长67.5米、宽37米,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筑特色影响的砖石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亚婆井前地(4)</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亚婆井前地,是位于澳门西望洋山北面的广场。由于亚婆井前地及周围古旧建筑,故被列为澳门建筑、历史和文化文物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郑家大屋(5)</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父亲郑文瑞1869年修建,占地4000平方米,有60多间房,是澳门现存最古老的大型中式民居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圣老楞佐教堂(6)</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圣老楞佐教堂创建於16世纪中叶,是中国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後来几经重建,目前的规模形成於1846年。华人称之为“风信堂”,又以粤语谐音称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圣若瑟修院(7)</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澳门圣若瑟修院座落于澳门东南部一座以前称为莫菲诺的小山上,位置即现在的三巴仔横街,侧门位于岗顶前地。圣若瑟修院是于1727年(清雍正五年)是由耶稣会士创建,1728 年2 月22 日修院主要部分建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圣若瑟修院及圣堂-三贤圣堂(8)</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贤圣堂,是奉献给“三位智者”即朝拜耶稣的三王(美志爱,巴大撒和贾斯巴)。由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奠基, 1758年落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岗顶前地(世遗9)</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该地段虽然不大,但自然环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前地的路面就是用葡国彩色石材铺设而成的,那是葡萄牙人不远万里从葡国通过海路运到澳门的,主调为黄、灰、青等,石材被镶拼成精美的波浪形、太阳花图案,是观赏性与装饰性极强的特色组合,令人赏心悦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岗顶剧院(10)</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伯多禄五世剧院(通称为岗顶剧院,另称马蛟戏院,岗顶波楼),是位于澳门岗顶前地的古老剧院,被认定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1860年由澳门的葡萄牙人集资兴建,以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建成初期只建成主体部份,其后1873年再于入口正面加建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义的三角楣。昔日为澳门葡萄牙人的大会堂和土生葡人聚会之地。除剧场外,建筑内还设有舞厅、阅书楼和台球室等,所以出现有岗顶波楼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圣奥斯定教堂(11)</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圣奥斯定教堂,又称龙须庙、龙嵩庙,坐落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岗顶前地,是澳门历史上第一座用英语布道的教堂。圣奥斯定教堂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创建。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后又以粤音转称“龙嵩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何东图书馆(12)</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何东图书馆,是位于澳门岗顶前地,集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园林式图书馆。何东图书馆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以前,原为官也夫人所拥有。其后被香港富绅何东爵士于1918年购入用作别墅。何东爵士病逝后,其后人遵照遗嘱把位于岗顶前三号的故居赠与澳门政府,并捐赠25,000港元购置中文图书,建立一所收藏中文书籍的公共图书馆。1958年,何东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议事亭前地(13)</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议事亭前地因地处议事亭(澳门市政厅前身,即今民政总署大楼)前,故而得名。上世纪70 年代,广场中央新建一座喷水池,本地居民又俗称此地为“喷水池”。开埠至今,议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许多节日庆祝活动都在此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民政总署大楼(14)</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政总署大楼的位置在历史上原为一座中式亭楼建筑的议事亭,为明朝政府宣读政府命令和作为中葡官员会面的场所。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葡萄牙人购买了该地皮,并兴建具葡萄牙风格的议事公局大楼,成为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地方政治心脏,一切市政事宜,以至葡萄牙的集会和庆典,都会在此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仁慈堂大楼(世遗15)</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仁慈堂位于议事亭前地,是澳门第一所慈善组织,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1569年修建的仁慈堂大楼,于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仁慈堂大楼的地下是澳门政府部门公证署的办公室,二楼则为仁慈堂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三街会馆-关帝庙(16)</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街会馆(又名关帝庙),是位于澳门议事亭前地旁边的庙宇,为早期澳门华人商家的议事场所。 “三街”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会馆”则由三条街道的商行组成。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机关。三街会馆的建筑巳无从考证,经数次大修而成为现今的面貌。会馆开设之初,即设关帝像供奉。由于起初时议事场与庙宇合一,而后来三街会馆功能消失,庙宇成为了会馆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为“关帝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板樟堂前地(17)</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板樟堂前地,位于澳门半岛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位置在玫瑰圣母堂(又称板樟堂)前面。其周围的拱廊式建筑使这处公共空间具有典型的南欧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玫瑰堂(18)</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587年,由西班牙圣多明我会所建,奉祀玫瑰圣母 ,次年由该会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于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华人称为“板樟堂”,直至17世纪方改为砖石的结构。1874年曾因火灾而焚毁,当年重建后则成新规模。1990年代及在2006年进行大规模的重修。圣堂旁的钟楼改建为圣物宝库,展出澳门教区的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大堂前地(19)</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堂前地是圣母圣诞堂(俗称大堂)前的广场,位于澳门南湾一小山岗上。可由大堂街通新马路并与龙嵩街相连,大堂斜巷通南湾大马路,主敎巷和大堂巷通板樟堂街,板樟堂巷通议事亭前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大堂-主教座堂(20)</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堂又称主教座堂或大庙,始建于1576年,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残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规模,乃奠于此。1850年2月14日,由澳主教马达主持初祀典礼。1937年,大堂再次改建为三合土建筑,耗资十万零九千元,成为今日壮丽堂皇的外观。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圣彼得。建筑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庄严纯洁,内部精丽巧饰,存有不少天主教遗物及古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卢家大屋(21)</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卢家大屋位于大堂巷,是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家族的旧居,该大屋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是典型的中式大宅,具晚清时期温婉纤细的建筑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耶稣会纪念广场(22)</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耶稣会纪念广场 ,位于澳门大三巴牌坊前之广场,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连接大三巴街、大三巴巷、大三巴右巷。正如其名,此广场为纪念到澳门建立了圣保禄学院的耶稣会会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大三巴牌坊(23)</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一般称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于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遗址。大三巴牌坊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由三至五层构成三角金字塔形,无论是牌坊顶端高耸的十字架,还是铜鸽下面的圣婴雕像和被天使、鲜花环绕的圣母塑像,都充满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堪称“立体的圣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旧城墙遗址(24)</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旧城墙遗址(简称旧城墙),是指大三巴和哪吒庙后的一道黄土墙,是澳门旧城城墙幸存的一部份。昔日旧城墙,为澳门军事防卫的重要部分。旧城墙乃澳门被葡萄牙占据时期兴建,最早可追溯至1569年(即明朝隆庆三年)。现存的旧城墙遗址部分,是1632年所复建之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哪吒庙(25)</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哪吒庙创建于1888年,改建于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位于大三巴牌坊后右侧,哪吒庙与周围建筑相比,像一个建筑小品,它不和旧城墙及大三巴牌坊竞争墩厚和雄伟,而是通过简单装饰材料以不同的虚实对比手法,体现其轻巧别致的形象。哪吒庙常被视为澳门中西文化和恰相处之象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大炮台(26)</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炮台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大炮台坐落在大三巴牌坊侧,是澳门主要名胜古迹之一。大炮台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禄教堂内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范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参天古树,生长茂盛;巨型钢炮,雄踞于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白鸽巢前地(27)</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白鸽巢前地,是澳门圣安多尼堂区的广场,位于澳门半岛西北面,旧城区的北端。其名字源自十八世纪曾在此居住的葡萄牙富商马葵士有关,因马葵士所养白鸽栖于檐宇,远观像白鸽巢一样,故而得名。白鸽巢前地周边为葡萄牙人在澳门最早的居住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东方基金会会址(28)</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建于1770年代,是澳门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别墅。后来租给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该公司驻华商务监督、大班及英国驻中国高级官员的住所。1885年该房屋成为澳葡政府的财产。二十世纪60年代后曾改作贾梅士博物院。现为东方基金会会址。原有两层,顶层为台风所毁。由于最早的屋主好养鸽子,故周围称“白鸽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基督教坟场(29)</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基督教坟场辟于1821年,原称东印度公司坟场,是中国澳门第一座基督新教坟场。坟场内的马礼逊小教堂,是澳门第一座基督教传道所。造型仿罗马建筑风格,为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在澳门早期的典型实例。基督教坟场位于澳门白鸽巢前地白鸽巢公园侧。原称东印度公司坟场,早已停止入葬,成为澳门古迹,环境清幽吸引不少外国游客慕名前往瞻仰凭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圣安多尼教堂(30)</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圣安多尼教堂,位于澳门白鸽巢公园对面,始建于1558年,由耶稣会所兴建,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因圣安多尼圣人是天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以往葡人婚礼多在圣安多尼教堂举行,华人因此将之称为“花王堂”。该堂在1930年重建后成为今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东望洋炮台及灯塔-炮台(31)</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622年始建东望洋炮台,1638年始筑成,因位於澳门半岛最高的东望洋山而得名,又名基亚炮台,华人称松山炮台,有哨房、火药库、楼塔等。炮台的主要用作防御外敌和观测站。在过去,东望洋炮台与大炮台和妈阁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此处长期列为军事禁区,1976年葡军撤出澳门,炮台始开放成为旅游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东望洋炮台及灯塔-灯塔(32)</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东望洋灯塔为白色,带著黄色的线条点缀。灯塔建筑为一圆柱形结构,底部直径为7米往上收分为5米,内部共分三层,有一回旋梯连接垂直空间。灯塔总高15 米,塔顶设置了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浬之远。灯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坐标值,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东望洋炮台及灯塔-圣母雪地殿圣堂(33)</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圣母雪地殿教堂主色为白色,带着黄色的线条点缀,具17世纪葡萄牙修院的建筑风格。圣母雪地殿教堂供有雪地圣母( Nossa Senhorada Guia)和护卫航海的圣人若翰洗者的圣像与画像。1622年建圣母雪地殿教堂。当年正值荷兰人入侵澳门,据说圣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张开自己的斗篷来抵挡敌军的枪炮攻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