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凤翔——两岸纺织业之一脉相传

石栾路38号工作站

<h5><b style="font-size: 20px;">项兆嘉</b></h5><h5>(<b>作者简介</b>:项兆嘉,男,出生于美丽的宝岛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国际贸易专业。2014年至大陆工作,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长沙从事金融行业,2019年出任棉七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投资处处长)</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1987年底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破冰,逐渐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随着两岸经贸交往、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虽然在社会制度及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血缘及文化的一脉相传。身为石家庄纺织业的一份子,我想试着从纺织行业的角度来观察两岸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台湾纺织业于日据的时期并不是主要的发展重点,日本的殖民统治方向是《工业日本,农业台湾》,进行的基本建设是围绕着农产品米与糖展开,以供应日本国内市场为主要任务,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经济政策。在日据初期,因为日本纺织业刚在起步,台湾被定位成日本纺织品的出口消费市场,1912年,日本进口已占台湾纺织品供应的2/3。到1942年时,更到了82%以上。当时台湾工业化的步调几乎是由日本主导,工业化主要都在被指定的产业中进行,例如制糖业,同时必须以日资为主体。原先日本人并无意愿在台湾推动纺织业,而是由日本国内的纺织品来供应,明显的不鼓励当地的现代化企业发展。在日据后期,为了配合日军的南进政策,日本才在台湾设立了现代化的棉纺厂,依旧只能是日资企业,纺织机械都是由日本拆卸至台组装。1941年后,台湾共有3家日资棉纺厂-台湾纺绩,台湾纤维,新竹纺绩。不过当时纺织业整体产值只占台湾工业总值的1.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战后光复初期几年,主要是进行接收与恢复生产的工作。国民政府接收了日资的3家棉纺厂和台湾织布株式会社新丰厂。在1949年国民政府成立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政策上虽然鼓励棉纺织业的发展,但是当时物资缺乏且供应混乱,纺纱价格飙涨市场乱象频生。这段期间日本技术与管理人员撤离,自日本进口棉纺也大幅减少,所以民营的纺织业开始逐步兴起。1948年之后,从大陆纺织厂拆迁来台快速提升,台湾棉纺锭的数目,也从1946年接收的9548锭,到1966年增加到74万锭。再配合着化工产业中人造纤维业的发展,使得纺织业一步一步的成为台湾的重要产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串起两岸纺织情的一位重要人物,是石凤翔,1893年出生,名志学,字凤翔,湖北孝感孝昌县人。一生致力于发展振兴民族纺织工业。年仅15岁随兄长留学日本,在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学习纺织专业。1917年回国后,先后任保定甲种工业学校教务长、湖北楚兴公司楚兴纺织学校校长、楚兴公司裕华纱厂总技、在石家庄建大兴纱厂。解放前夕去台湾,开创台湾纺织纤维业之先河。1967年病逝于香港。代表作品有棉纺学、中国经济建设刍言、中国纺织工业十年计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楚兴公司是国内早期民间资本集团之一,这家纱厂的前身便是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期间兴办洋务。石凤翔进入楚兴纱厂后,在日本所学专业知识和在纺织厂的实践经验得到充分发挥,1922年楚兴公司改为大兴公司,在石家庄建大兴纱厂,石任该厂厂长达十年。1934年9月,大兴公司决定在西安创办大兴纺织二厂,石凤翔被聘任为经理兼厂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期间,为了抵制日本龙头细布,石凤翔创立了“雁塔牌”细布,用自己全部精力,确保雁塔细布无论在外观、色泽、手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深受用户好评,畅销西北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解放前夕,石凤翔从上海前往台湾,定居在台北市,担任迁台的大秦纺织公司董事,还先后创办了正义印染厂、中国人造纤维公司、联合耐隆公司、华隆公司等,是台湾省纺织学会第一届的理事长。在1950年代,台湾积极推动工业发展,也包括化学工业的人造纤维业,但是第一个人造纤维厂计划就因为资金及各种技术困难而未能实现。一直到1954年,才引进美国公司洽谈技术移转及合作。但是大多数人依然认为整个投资案风险太高,最后由大秦纺织的石凤翔接手推动,成立了台湾第一家的人造纤维公司。1960年代之后,美国开始对台湾的棉纺织品进行销售配额限制,国际上人造纤维已逐渐有取代天然纤维的趋势,这在在显示了发展人造纤维的重要性以及石凤翔先生的远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一段迷人的传说则是石家与蒋介石的联姻,蒋介石次子蒋纬国与石凤翔小女儿石静宜的恋情充满了浪漫的情调。在灯火迷离的古城西安时,于胡宗南部任少校联络参谋的蒋纬国与石的次女石静宜邂逅相遇,两人时相往来,日久生情,于1944年12月结为连理,石凤翔与蒋介石成了亲家。1949年,石静宜跟随蒋纬国一起去了台湾。1950年,蒋纬国在部队建起了装甲兵子弟中学,请夫人石静宜出任校长。1952年9月,石静宜突然死在台北家中(有人说是难产,也有人说是被害)。蒋纬国为了纪念这位原配夫人,在台北原“装甲兵之家”旧址,办起了“静心小学”,把装甲兵子弟中学改为“宜宁中学”,“宜”取自石静宜,“宁”是南京的简称,还在台中办起一所“静宜女子英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岸除了纺织业,其它还有各式各样的行业传承,包含学校,餐厅,路名..等,如果有机会到台湾,当您在台北街头看到太原街,昆明路,吃到川菜,江浙菜时,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