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范谈(五十二)关于摄影的曲线

John Fan 范朝亮

<p>曲线,连初中学生都懂的常识,对摄影师有这么重要吗?毕竟现在初中没毕业就来学摄影的人好像没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哪些曲线对摄影师比较重要吧。<br></p> <p class="ql-block">关于成像最有名的曲线是胶片时代的曝光特性曲线,叫Hurter–Driffield曲线,是S-曲线,就因为它是S型的。它表达曝光后胶片的明暗度和曝光量的关系。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暗区和亮区比较平,说明胶片的暗部和亮部对光线强度的变化不太敏感;中间区域又比较陡,很敏感,造成比较大的反差。所以胶片影像的优越性是中灰区的高反差,而又不容易产生死黑和死白的区域。数码后期拉亮度线条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些我在《摄影范谈》中都讲解过,这里就不重复了。</p> <p class="ql-block">构图中的曲线也很常用。最有名的也是S-曲线。当你发现面前有一个S-形的线条,那你就撞大运了,抓住它去寻找构图。S-曲线不仅仅是条一般的引导线,它更加有趣,更加引人入胜。不过我今天要着重讨论的并不是有型的线条,而是影响摄影创作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b>1. 画质的曲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质与作品质量的关系也是个S-曲线。什么是画质的指标?有清晰度、噪点、色彩还原、动态范围等等。当画质差到惨不忍睹,读者的注意力便被一下子吸引到了低劣的画质上。一张自我感觉再好的作品在读者眼里都只会是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去提高画质呢?一靠器材二靠技术。器材对摄影当然重要,每个摄影师多多少少都是个器材党。而画质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变更的:过分老旧的器材往往在画质上跟不上新时代的标准。比如低分辨率高噪点的数码影像十年前读者也许还能接受,到今天接受能力便小了很多,设备恐怕需要更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技术手段也可以大大提高画质:提高曝光量(加大光圈,减慢快门速度)、缩短拍摄距离、增加相机稳定度(三脚架)、用包围曝光增加动态范围、景深合成增加画面整体锐度等等。还有后期的降噪、锐化等等最新的AI技术,我在《摄影范谈》中多有讨论,大家自己去读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作品的质量与画质是怎样的关系呢?所有的厂家都会告诉你它和器材价格是线性的关系 - 越新款越昂贵的器材越出好作品;所有的摄影教程也会告诉你绝活学得越多便越能出作品。其实不尽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常说一张作品如果用画质来衡量的话,它已经失败了。画质对作品的影响是一个辩证的关系,等到画质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读者已经不能轻易分辨出画质的缺陷了,画质本身对作品质量的影响便已经减弱。读者所关注的只是作者的创意以及视觉和情绪的震撼。这时的画质对巨大尺寸的印刷品质量还会有一定影响,但是放在屏幕上放大了仔细推敲已经毫无意义,更不用说在微信群里对着压缩过度的小图去大加评论了。还是把精力花在创作上收获更大。</p> <p class="ql-block"><b>2. 知识的曲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对摄影非常重要,牛头不如相机后面的头重要 – 这句话已经成了显示摄影文化底蕴的口头禅。一个知识贫乏的摄影师一定不是好摄影师,所以我一贯地鼓励初学者花时间去学习。学习,不是在微信群里捕捉只言片语,而是去系统地学习:上一门完整的课,读一本完整的书。微信群里有句口头禅:我在群里学到很多。其实并非如此。别人要完整地讲清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文字篇幅不下于我这里的一篇文章。试想哪位网友有这样的耐心?连竖个大拇指往往都觉得费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也不是饭来张口。我们总是教育孩子学业上要独立思考,遇到自己的“学业”却在反其道而行之:想出大片找摄影团带,遇到问题上微信群求。如果我们的孩子如此我们会整天担心他的将来,凭什么我们自己这样做就能够登峰造极呢?在微信里遇到别人的问题我常常反问:我在《摄影范谈》里刚写过呀?最普遍的答案是:哦,存了,还没有读。自己连读一篇文章的耐心都没有,怎么能期望别人事事为你专门写一篇文章呢?即使再写一遍又会不会去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创作质量是不是与摄影师的知识量永远成正比呢?也不尽然。这和画质的道理一样,也是个辩证的关系。当知识丰富到一定的程度,不再成为摄影创作的障碍。知识量的重要性便会减弱,如何去驾驭现有的知识反而更为重要。这时往往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了个学究,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你告诉他要花时间去大量创作,他马上说某某人穷毕生之力只有一件传世佳作呀。难怪假药总有人买,因为喝白开水的确有绝症痊愈的先例。知道得太多就成了数据库,却不知道如何利用数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知识,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别人的发现,二是别人以前的发现。知识让我们建立创作的基础,而不能代替创作。要想创作就必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作那些别人的知识里没有的东西。往往我们张口亚当斯,闭口布里松,他们的成就当然是前无古人 – 但是那个时代的前无古人,而不是这个时代的前无古人。不知道驾驭历史知识,就沦为饭后指点江山的谈资了。</p> <b>3. 计划的曲线</b><br><br><div>S-曲线有个特征:一件事情做到过度,尽管对最终成果的影响不太显著,倒也没有太多坏处。无非是多花点时间,多烧点钱而已。还有另外一种曲线叫钟形曲线,结果就不同了,过度反而有损害,也叫物极必反。</div><div><br>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外拍。没有任何计划就像个没头苍蝇,纯粹靠撞大运出作品的几率是很小的,除非你家后院就是景。比如夏天去南方拍雪雁,再去冰岛拍极光,恐怕会毫无收获。旅行前做好规划,研究别人的作品,对景点有一定了解会大大增加成功率。我的谷歌地图上存满了标志,有出发前想去的地点,有在目的地看中的景点。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我会随时决定去哪个景点。</div><div><br>然而拍摄的过程不仅仅是计划,更多的是经历和发现的过程。计划精确到准确的机位,准确的时间,准确的构图,甚至准确的拍摄参数,驱车千里,插下三脚架就按快门,这样过分细致的拍摄计划变成让目的主导创作,只会使你失去惊喜,失去感动,失去创意,使得作品程式化、同质化。</div><div><br>一定有人说,我从来不做计划,参加摄影团就行。对不起,那是别人已经为你计划得细致入微了,比自己过度计划更糟糕。一个好的摄影老师一定会给团员留下不确定的创作空间,而不是告诉你会得到某一张大片。<br></div> <p class="ql-block"><b>4. 人气的曲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诚然,摄影史上有很多终身默默无闻的人文摄影家,他们的作品在晚年甚至身后才为世人发觉。但是绝大多数摄影师的成长过程都是在摄影世界的人海中发展的。我们将作品在群体中发布,收到好的和不好的反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摄影创作,逐渐地好评越来越多;我们将作品送去发表,在碰得焦头烂额之后不断吸取教训,终于发表了一张,从此以后越来越多;我们去参加沙龙比赛,开始大多得五分,回去面壁,后来逐渐有了七分八分片,再后来获奖也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的成长过程,我们的人气也随着我们的作品质量而同步增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水平的成长需要现实世界的反馈,而初期的反馈总是负面居多。对负面反馈的一种极端反应是自我封闭,让自己处于越来越小的团体之中,直剩下孤芳自赏的赞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我封闭的另一个极端是对人气的无休无止地追求。然而要快速积攒超级的人气仅仅靠自己的作品是做不到的,它需要巨大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每天去发无数的帖,点无数的赞,以求网友在人气上的汇报。最廉价的积攒人气的手段是无休止地转贴,自己实在没有太多原创,就用别人的帖子来刷别人的屏,粗暴地占据别人的视觉空间;最昂贵的方法是雇人去打人气,雇一大堆人整天为你服务,人气不旺才怪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说大师不泡网,泡网非大师。为什么?每个人的精力都不是无穷无尽的,把有限的精力都泡在网上,永远成不了大师,尽管超级的人气往往会让人产生大师般的幻觉。超级的人气对摄影师自己的创作质量有百害而无一益,它用牺牲摄影创作的精力或者用商业化的手段来达到,然而这样做的目的往往也会是商业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疫情期间,为了举办大型公益性的微信讲座而成立了《摄影范谈》微信群,仅仅两三天内就爆满。但是一年来发现它对摄影初学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如果不以流量与盈利为目的便迅速地沦为同质化的泡网平台,所以最近义无反顾地将它关闭了。希望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通过自己的作品与文字去打动更多的读者。</p>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完</b></div><br>《摄影范谈》目录:<br><a href="https://www.meipian.cn/dacxj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摄影范谈》专栏目录</a><br> <p>范朝亮,英文名John Fan,旅美自然风光摄影师。作品在国际摄影界屡获殊荣, 频繁发表在国内外出版物,在多个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被多家图片社收藏。他同时又是国际顶级在线摄影艺术画廊1x.com的策展人及中国大使,美国摄影学会(PSA) PID 副主席,以及世界顶尖摄影创作团队 - 四光圈创始人之一。他的全部摄影作品收集在其个人网站:</p><p><a href="https://johnfanphotography.co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 John Fan Photography</a></p> <p>范朝亮著作:</p><p>《摄影范谈集 - 三周改变你的摄影观》于2019年出版。</p><p>《理性的灵动 - 大自然的摄影语言》于2017年元旦出版,入选2017年1月百道好书榜。第二版于2019年出版。<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