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昌在南岛一带打造一条适宜骑车游的观光小道,其中提到六桂第,我以为就是一处古民居的名字,在导航上搜寻了一下,却没有任何结果。我疑惑不解,就输入距此较近的村落“迈陈村”,导航有目的地。于是,午后没有其他安排,说走就走,我们随意驱车前往。沿疏港路向西两公里左拐,从文府路驶入一条不宽的乡间小道,路边就有路牌标明南海时光,大约六七公里长,沿途有多个古民居。我们想去的六桂第就在其中。这条乡道严严实实被椰树遮掩起来,平整的水泥路上也不见车来车往。路两边是多得奢侈的椰树,高高低低的没有人修理,肆意生长。因无人采收,长着绒绒草毯的地上落满了椰果。粗壮的树干有的被砍伐下来堆在路边,也已经腐朽,滋长出菌菇。看这情形,砍掉椰子树只是为了开辟道路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弯弯曲曲的小路不时穿过村庄,椰林中隐约可见聚集的几户人家,房屋都是一式格局,黑瓦白墙。不一会迈陈村到了,路边也看到两三座院落,门楣上都有“六桂第”,我们停在一家六桂第门前,门没有落锁,我轻手轻脚走进去,大声招呼,‘有人吗?没人应答,这是一座三进院落,右边一排偏房,每进院落正门门楣扁额都书有着“六桂堂”三个大字。二进院落厅堂放有八仙桌,上方横梁处有祖宗牌位,应该是祖屋。厅堂里摆着红木家具,看起来现在的主人很有钱。和之前看到的古居大同小异,共同点是站在一进门口可以看到第三进进厅堂,小异处六桂第的大门和房屋没在一条中轴线上,这和祖嘉故居、宋氏祖居、陈明星宅是不一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这个院子没多做停留,很快就出来了。想找老乡询问,可是能搭上话都一脸冷漠,摆手说不懂不知道。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刚才那座六桂第竟然出来一位中年男子,我急忙上前请教,问这是您家吗?他倒是很热情,点头称是,我说我能进去观赏一下吗?他婉言拒绝了,说自己马上要出去上班,家中没人。我问院子为什么叫六桂第呢?他说六桂第都是翁姓人,迈陈村有很多叫六桂第的院落,都是翁家人。我这时也才明白为什么导航六桂第没结果,原来这就是翁姓人家的宅院。我继续问村里还有更古老更完整的六进第吗?他说前行还有,迈陈有四个小队,这里是四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告别了这位翁姓后人,我们又前行了几百米,看到路边又有六桂第,而且更古老苍桑,猜不透是哪个年份的古宅院,破败不堪,低调的隐没在这片原始的树林中,瓦缝参差杂间生着嫩绿的蕨,斑驳的墙面镀上时光的灰黄,地基处密密堆积着茶褐色苔藓,庭前院后亦被各色植物填充着。路边一个棚下坐有两个老乡,我们过去搭讪,询问村里还有这样的院子吗?有。于是我们沿着窄窄的小巷向村里走去,三五成群的房屋错落有致,但大都是荒芜的残垣断壁,像椰林里冒出来的小蘑菇。静谧的村落像是没有被外面世界惊动过,任其自然地由风雨侵蚀,偶有年龄大的村民,清瘦黝黑,皱纹如壑,望见我们有一点好奇又很腼腆地笑。几乎没有见到青壮年,看来都出去务工了。这里近乎就是废墟,荒芜烟火,看到有野猫在残垣里穿梭。跨过门楼,触摸青苔的斑驳院墙,仰望房屋上方精美的雕刻和门楼上栩栩如生的灰塑,一股岁月流逝后洗尽铅华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知为什么,此时心情格外郁闷。觉得此行收获甚微,因为到此还没有看到一座完整的像模像样的六桂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没有想到,原路返程中却看到一座六进院的六桂第,刷新了我对文昌古民宅的认知。而且门口还竖有木牌简介。读完简介,才对六桂第有了完整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在宋朝时有一位姓翁的大商人,那时因战乱迁移到福建。为了保住性命与财产,便将他的六个孩子改了六个姓——洪、方、江、龚、汪、翁。在战乱平息之后,为了方便后代繁衍能认祖归宗,于是取了“六桂第”作为家族的字号。凡是其后世子孙,无论迁徙到何处,在家门口一定要挂一个“六桂第”的牌匾,最终形成了一个村落,从福建迁移到了海南文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南海时光,门楣挂着“六桂第”牌匾林林总总有四十多座,翁诗雄的“六桂第”就是其中一间。据悉,祖屋是在翁老祖母嫁到翁家第二年,曾祖父在越南赚了钱便回家盖了此宅。所用材料均从南洋运进,屈指算来,已近百年。翁老的六桂第,大屋有三进,右侧横房一排四间。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间大屋,前后均是四扇雕花大木门,屋顶是粗黑木桁条,屋内瓦面青苔斑斓,第一间横屋为餐厅,前门以南洋风格的木质雕花为主。翁宅隔扇门的格心部分为了采光需要,采用透空设计的平棂格心图案,空灵剔透,美不胜收,穿插组合,妙趣横生。图案的雕刻上,还使用寓意吉祥的图案装饰,既美观又富有美意,可谓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精彩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座六进院落的六桂第着实让我兴奋不已,端着相机走过门楼,右手边就是一望到底的六进院,一字排开。透过大门望进去,每进厅堂的大门都贴着春联,通透到底,十分整齐。从笫五进院落侧门走出,一排偏房多达一二十间,屋前是旗楼式的走廊,镜头里越来越小,一眼望不到底。前半部分似有老宅痕迹残留,一把老物件座椅放在一门前,颜色早已脱落,已无漆色的光泽,似乎在诉说着年华已逝,奈何不了岁月雕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座六桂第对门是一座新楼,里面传出欢声笑语。想再询问一下六桂文化,就走进去想打招呼,被三五个老者一脸懵懂的神情逼回。六桂第之行浅尝辄止,带着些许疑惑只好返回,更深一步的了解只能从网上再学习补遗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零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即时一品国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