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洋村隶属新罗区适中镇三坑村,距离319国道7公里,是张氏的聚居地,现有村民三百多人,都姓张,张氏第四、五、六、七世祖在此繁衍生息,后因人口多,田地少,不时地有先民从此地迁往别处。在此讲述母子(仕恒公与仕茂公)三人被迫迁往四川白露桥(或白菜桥)的传说,希望对寻根问祖有所帮助。</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张母年纪轻轻时,丈夫便撇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和她三个人,在族里母子三人不受待见,倍受欺负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一天,家里实在无米下锅,张母硬着头皮,向邻居借来米,借回来之后,又左思右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后拿什么东西还给人家。随即她横下心来,将借来的米原封不动地还回去。谁知邻居竟然说她还的米太碎了,此事给她带来了莫大的伤害,于是她决定携子外出乞讨。她便用箩筐挑着两个孩子离开大洋外出,出门时张母跪下来对天发誓:“系箩筐的绳子挑到哪里断了,哪里就是我立足的地方”。母子三人一路乞讨着往前走,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翻山越岭,忍饥挨饿,餐风露宿。直到有一天,系箩筐的绳子居然被装在箩筐里的孩子用牙齿给咬断了。母子三人于是就地寻找投宿的地方,他们找到一位老者,向他借宿。这位老人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老宅,说:“那是个凶宅,无论谁住进去,最后都死了,你如果不介意的话就去住吧!爱住多久就住多久。”母子三人别无选择,只要有得住的就行了。当晚这位母亲在迷迷糊糊之中,看见一位须发斑白,拄着拐杖的老人对她说:“我为你们守了很多年了,现在我将钥匙交还给你们。”母亲一骨碌翻起身来,四下里寻找,什么人也没有找到,但是这一幕却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她便在房前屋后仔仔细细地寻找,可是并没有找到所谓的“钥匙”,正当她心灰意冷,准备放弃寻找时,猛一抬头,看见一把锈迹斑斑的小锄头挂在横梁上,她就寻思着“钥匙”应该是这把锄头了。于是,她当机立断取下锄头,到房前屋后开垦种地,因为古人云“一勤天下无难事”。没想到她每挖一处,都发现地里埋着瓶瓶罐罐,有的里面装着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有的里面装着金灿灿的黄金。她心里又惊又喜,这真是上天保佑我,要让我在这里开基。她一时又不敢声张,就赶紧将挖过的地方填回去。此后她依然默不作声,白天带着孩子外出到周边乞讨,晚上就回来住。日子平平淡淡地,一天天过去了,看着两个儿子日渐长大,张母便萌生了将该处老宅买下来的念头。于是,她不动声色地找到老宅的主人商量此事。当她找到房主时,房子的主人反而感到很纳闷,她一家子在此处住了这么多年怎么没有死,难道这老宅合该是她们的了,二话没说,便满口答应了,出于同情心,价钱也很低,只是收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一家子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而且此处还埋着许多的金银供他们使用,张母还是谨小慎微,守口如瓶,不敢将此事泄漏出去,更不敢一下子大张旗鼓地翻盖楼宇,而是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盖起来,慢慢扩大房子的规模。后来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操劳一生的张母也渐渐衰老,但是她放不下的是葬在老家大洋的丈夫。有一天,她对两个儿子说:“我不远千里万里将你们带到这里来,可是你们的根还在大洋,那里还有你们父亲的尸骨,现在你们当务之急是建一个祠堂来祭奠他,在没有能力将你们父亲的尸骨迎来之前,只能从祠堂的后门进出,只有等到迎来你们父亲的尸骨之后,才可以开前门。”两个与母亲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儿子非常孝顺,听从母亲的话,很快将祠堂建好了。不久,张母就去世了,两个儿子遵从母亲的遗愿,不论做什么事,都只从祠堂的后门进出,从来不开前门。</p><p class="ql-block">(注:这个传说叙述的应该是第十世祖“仕”字辈的迁往四川的经过,时至今日,迁往四川的宗亲已多次到龙岩寻根,当时除了大洋迁四川,还有林田埧“志”字辈也有迁去四川的,希望各位见到此文多多转发,但愿能遂了张氏先人的寻根梦。独特之处是“从祠堂的后门进出”,如果有宗亲进出祠堂依然保留这个习惯的,估计是从大洋迁出去的了。)</p> <p class="ql-block">不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鲜亮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杂草丛生坟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