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甲亭粟平章的新三子塘 作者:粟孟德

粟孟德原创

<p class="ql-block">如果不加说明,谁也想不起来,这位儒雅之人姓甚名谁。他姓粟,名济世,字平章。湖南邵阳诸甲亭人。出生于1887年8月,卒于1951年8月,去世时64岁。葬于长沙市某公墓。共娶妻4房,育有子女13人,6儿7女,新中国成立前分别有一儿一女去世。其余11名子女均成家立业,分布在全国5省,现存世5人。子女均逐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事职业基本为两种,男工程师,女教师。</p><p class="ql-block">粟平章少年时期就读于九子庙私塾、图南书院高小毕业,考入长沙一师,和青年毛泽东同学。国内革命战争爆发,粟平章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三年,转为校团官长。曾<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任知事营长戒严司令,后任湖南陆军第三师司令部副官长。谨职于辰洲司部東隅军事办公室。</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粟济世字平章在世时以同学身份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摘录的文段,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并回复。</p> <p class="ql-block">其中毛主席提到的粟济世先生,指的就是粟平章。粟平章先生隶属唐生智部下。未及全国解放,即已解甲归田。长期隐居新三子塘家中,也往来于宝庆、长沙等住所。其后人与唐生智后人之间世交颇深,至今尚于往来。</p> <p class="ql-block">粟平章行武军装照。粟平章身居要职,家乡观念极重。据说,凡是家边人士他乡遇困,只要你的事情在他的管辖权限之内,他都会鼎力相助。</p><p class="ql-block">一本乡村民粟太高,来回旱路步行一百二十里,挑担棉花去宝庆府高家巷市场售卖,被当地黑把头抢夺,分文末得。太高到上桥粟平章住处找到了当时在家里的大七娘,平章排行老七。粟平章当时在外当差,回来后,听大七娘陈述,亲自找到了焦虑无奈的粟太高,要回了棉花售款。还招待了茶饭。</p><p class="ql-block">粟济世字平章先生与毛主席的信件,原本家里是存有原件的,应当时工作组的要求,已经全部上缴,现在没有留存了。粟平章与宝庆同乡蔡锷将军的交往事迹及佐证,知晓的长辈均已去世,暂时无法提供。但是,与唐生智先生的世交及后人们之间的往来,延续至今,从未间断。</p> <p class="ql-block">这是湖南省档案馆查到的有关粟济世的资料截图之一。记载了"粟氏三修族谱序"云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湖南省档案馆查到的有关粟济世的资料截图之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湖南省档案馆查到的有关粟济世的资料截图之三。其中记载了粟氏族"民国十四年孟夏月,谷旦,前任知事营长戒严司令,现任湖南陆军第三师令部副官长。粟氏家族三修族谱序言撰稿人"十九世嗣孙济世平章氏,谨职于辰洲司部東隅军事办公室。"落款及撰稿地点铅字印刷字样。旧时的辰洲,就是现在的湘西怀化。</span></p> <p class="ql-block">据说,粟平章在世时,果园里摘下桔子,漂亮的优质的,都拿到诸甲亭赶场卖,不漂亮的快要坏掉的,才让年幼的孩子们兄弟姐妹吃。其中粟景欧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部,还真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因为他一生淡泊于名利,一直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为国效劳。国家很多大型工程都是由他主持设计,最终还是成为自己所在省的专业技术主管。</p> <p class="ql-block">谁会想到,做过区政府、乡政府,又做过杉木桥、郦家坪、诸甲亭三乡合一大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一个占地十数亩,如同北京胡同四合院而又优于北京四合院外部景致的粟平章大院,曾经门对九龙的新三子塘,如今仅仅残留这样一条偏门,它欲哭无泪……因为它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在邵阳县义胜乡盖世豪华气派的巨资建筑,左、中、右三条大门,内有里弄六巷,巷巷各有天井,合计房屋双层百几十间,通院迴廊,晴不晒头,雨不湿脚,雕梁画栋,简直是通体精美绝伦。却要将其在遗弃之后拆除损毁。独独留下这洞石框木门,在近四十年寒来酷暑中饱经沧桑。</p> <p class="ql-block">没有考究这洞偏门的门板用的是什么材质,只知道它虽历尽风雨,一半门扇依旧牢牢关紧,定格在最后一个人从门洞出来时的模样。而另一扇门板,却因为最后从门洞出来的这个人,顾头不顾尾没有后手将门扇关上,岁月便趁人之危地无情!将它从门枢上剥落下来,它躺在门里泥地的杂草丛中,不知道呻吟了已经多少年………</p> <p class="ql-block">掉在地头的门扇散落开来,木头仍然完好结实,一没有起白蟻,也没有被风化腐杇。</p> <p class="ql-block">站在远处,背朝南往北拍摄左大门,它本在院子的左手边。这里,原本有一条宽畅的石板路,延伸到左下方梯田边,岔分二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坦平洋的缓坡约1.5米宽,100来米长,又延伸</span>那里的田垅一角,有一口终年清澈的方形水井,名叫石山一井,是粟平章新三子塘专属的饮用水井之一。石山一井,因地处田垅一景石山而得名。那石山突兀于田垅当中,其状,一如雄狮、大象、天狗、犀牛等等,怪石嶙峋,姿态万千。这便是新三子塘左侧石山一井。与之对称的院子右侧,真有一座石山,那石山脚下的田头,也开有椭圆形水井,便是石山二井。当年挑水的长工们,成年累月从这两口挑不干的水井里取水,供应新三子塘家人、家丁、工友饮用。九子庙和九子学堂以及附近的村民,愿意就近的,都是可以在两口石山井里任由取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个陡坡,<span style="font-size: 18px;">需下将近二十级两市尺宽、有棱有角整齐而结实的石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台阶,连接着一条穿过田垅的石板大路,这大路经过九子庙学堂,再通住朱家院子门前的青石板驿道。这驿道是古代连接京城的交通要道,路经半边亭子、左挨堆塘圹边可望堆塘粟姓、张姓合居曾经气派典雅的堆塘大院子、塔岭垴亭子、龙井湾、李家冲大院子、西岭铺亭子、中坝谢家、中庙院子、岳家弄子等等驿站,直达宝庆府。再由宝庆府直达全国通达世界各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九子庙学堂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地方。也许,这又是粟平章先生当年修房选址看重的最有利条件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九子庙历经多少岁月,无从考究。但是它历来就是当地私塾所在地。九子庙是这个建筑的一小部分。先有九子庙,再才有私塾校舍教学楼。</span></p><p class="ql-block">九子庙的的庙堂,在整个九子庙学堂的左边。它与新三子塘横向成六十度远程交角方位,其左为东北,右为西南。而新三子塘左为西北,右为东南。</p><p class="ql-block">庙堂本身横屋三间。左边的一间,曾经是尼姑僧人们的厨房;右边两间则是他们各自的宿舍。正中间,当然是大雄宝殿。解放初期,没有开展菩萨消灭运动时,殿堂里还挺立着手持大刀的关夫子。他高大雄壮,威风凛凛。头顶上方张罗着装饰用的旗罗凉伞,神龛正面的彩绘,虽说泛旧,但仍然熠熠生辉。烧香拜佛的设施,虽己日久年深,却是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那时,已经没有了住庙的尼姑、和尚或者僧人,他们都被赶走,去向不明、生死难断。取而代之的是当时当地最最贫穷的爷孙俩。其中爷爷绰号凯瞎子,是个双目失明的人,孙子因为穷、因为没读过书,是村里的革命先锋。这样一对祖孙住庙,庙里的一切设施,命运当然只能是相继毁之极尽。</p><p class="ql-block">而九子庙学堂呢?解放初期仍然开办着初级小学。这栋校舍小楼二层,背靠吴家岭,座于山谷之间,避风遮阳,冬暖夏凉。是个读书研学的尚佳场地。楼前有操坪,校园有围墙。放学了,校园可以锁门。实际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学堂和庙堂是完全分开的两个整体。因为学堂里的先生们也都是当地村民,没人住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楼做为校舍,上下一共八间,一律正房,每间教室可横摆三排纵摆五排二人双座桌椅,满位三十人一班。一二三年级一般开在楼下,四五六年级在楼上。也不一定,解放初期最后一次招生,小学一年级就设在靠西南当头的楼上。而且已经不开高小班了。高小班全部集中在图南书院。图南书院在新三子塘右后方三百米外。那时的国语书本第一课印的就是国民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上下楼梯便利,这样一栋教学楼,竟然设置了左右两头都有宽阔的板式楼梯,再多同学上课下课,或者紧急情况,绝对不会出现拥挤踩踏,不忧人满为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学堂门对新三子塘,左前方过了拱桥江,又是粟松村的老三子塘,他们这些硕士博儒,都曾经是九子庙学堂的莘莘学子。新老三子塘东南三百米外,又有闻名遐迩的图南书院,也是这些有志之士的母校。他们出息了,兴业建房怎么不考虑围绕着母校而定位乾坤呢?新老三子塘,那可真是算得上当年当地顶级一流的学区房啊!</span></p><p class="ql-block">正因为九子庙学堂是一所优雅之处,庙堂毁了,房间仍在。粟平章新三子塘成了区政府,粟松村老三子塘成了乡政府,医院最佳选址便盯上了九子庙学堂。九子庙原学堂师生,于一九五二年秋季搬迁到图南书院,合并为诸甲亭完全小学。此前,图南书院是只有寄宿生的高级小学。</p><p class="ql-block">当时设在诸甲亭粟协、粟坤兄弟分到的铺子里,靠近诸甲亭亭子西头,在坡道右上。有个从东北南下的黄医生,据说是解放前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医术很是了得的!修长个子,一表人才,操北方口音,在院里当公差行医。搬到九子庙改成的卫生院,多了好几个医生,男的增加了家住五锋铺的彭医生,托家带口,彭医生娘子为人极其和善。又增加了两个女医生,一个姓藤,家是邵阳市的,名叫藤大满,邵阳市卫校专科生,另一个姓易,叫做易芝玲,湖南易阳人。藤大满医生胖胖的,浓眉大眼,嗓子堪比一流女高音歌唱家。《在那遥远的地方》,那时的乡政府区政府干部和附近妇儒老幼都是耳熟能详的,就是因为天天早晚听了藤医生的歌。九子庙卫生院这个时期的医生,态度好,为人都是相当和气。服务于乡公所、区公所,也顺便服务于周边村民。当然医术上也有失误的。那时打青霉素不兴做P试,有人因为青霉素直接注射当场死亡的。凉树院子粟成甫头胎女儿两岁半的粟润喜,就是其中遇难者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诸甲亭似乎有一条规律,凡是做过公所的,无论是祠堂还是庙宇,无论是豪华民宅还是优雅乡村,用过之后就会遭遇嫌弃,就会被毫不留情、毫不动摇地坚决捣毁、拆除!</p><p class="ql-block">1958年,诸甲亭、郦家坪、下花桥合并为一个大统公社,名曰东风人民公社。九子庙做卫生院太小了,又相中了村前有一棵大古树的凉树院子。九子庙里一切设施,能搬的搬走,不需要,捣毁了。剩下一个空屋架,连板楼梯都拆走了。九子庙庙堂成为生产队会议室、渐渐变仓库,又渐渐地、渐渐地,九子庙全部消失…………</p><p class="ql-block">诸甲亭其它历史建筑,都逃不了这个厄运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从门里对着大门拍摄,发现墙面有火烧过的痕迹。这是当年大院厨房所在地。后来的区政府乡政府,将这里的厨房改成烧水房,连接着一片房屋,改的改成男女澡堂,改的改成厕所。因为被没收,随便用。</p><p class="ql-block">谁还会去想它一想,虽然它是没收地主家的房产,无论用了什么手段敛财,屹立眼前的,那可也是工匠、也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结晶?</span>是加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岁月的积累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此精美的建筑,</span>也可是文物、是可以成为贵过黄金白银的旅游观光资源呢?更是乡土积淀中构建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呢?</p> <p class="ql-block">就算已经是残垣断壁,也看得出来当年修砌的结实程度。</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洞门内,可以见到当年果门园的一角。新三子塘屋后,是一个修有围墙的果园。橘子梨子果树居多,也有石榴杏子等等。据说,果子成熟了,大都摘了放在诸甲亭集市上售卖,不好卖的丑果烂果,才能让大人孩子们分吃。如今果树木林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杂乱无章的野生灌木,树下杂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远望中新三子塘宅基地上,东斜西歪的无序民宅,取代了当年新三子塘一色青砖乌瓦的巨型气派豪门。</p> <p class="ql-block">当年,新三子塘正门前一口大水塘,来自莲子塘清澈的山泉水常年不断出进交替,那是新三子塘全院子的洗衣机。</p> <p class="ql-block">新三子塘出门就下塘捶打漂洗衣服的宽大台阶,乡政府区政府的干部工友们,都曾经几十年里使用着它。老宅拆毁时,它无法面对,满塘是它日夜啼哭的混浊的涕泪,如今,泪水干了,只剩鼻涕结成的干痂,满目疮痍…………</p> <p class="ql-block">粟平章大院新三子塘,也不会亚于山西的乔家大院,如果不拆毁,加上诸甲亭、图南书院、朱家祠堂、杨家祠堂、镇风亭、塔岭垴亭、西岭垴亭、黄家亭子,百石庵、水府庙,桅子院子、栗山湾粟家大院子、下田冲段家大院子、粟家桅子大院子、朱家大屋院子,三捷湾大院子、蒲田冲艾家大院子、又有粟松村老三子塘以及贯穿其间古代车马驿道等等,我的家乡诸甲亭,那真是黄金宝地旅游之乡啊!从一九四九年至今,当地珍贵文化遗迹,渐行渐远,几乎接近荡然无存了,可它们在我的心灵深处,却是永不磨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甲亭曾经是个有文化底蕴、有长篇故事、有值得维护保存的精典建筑、有旅游资源的美丽乡村,诸甲亭,那是我可爱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 30, 170);">本文作者简介:粟孟德,湖南邵阳诸甲亭凉树院子人,女。退休语文和书法教师。湖南省诗词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邵阳市、县作家协会、诗词联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慕云庐杂谈》三十五万字,写有并在全国和本地少量发表过的古体及新诗二百多首,著有网络小说《心声》四十多万字,近年写有巜浙江诸暨打工手记》二十多万字,以及近年散文随笔,包括语文教学书法培训及自我保健简易养生的新指媒美篇,又有三十多万字;词《长相思·咏胡曾》获全球华人优秀奖,多首诗词入编《邵阳县诗词联200古今名家选集》《邵阳市古今女子诗词集》。自上世纪1986年至今,词和书法作品,多次获得湖南省、邵阳市、县、双清区大奖。书法多次获得邵阳市及双清区一二等奖,2015年全国教师三笔字毛笔书法一等奖,邵阳市九县三区女子书法一等奖。2020年,书法作品巜柳覆茅楹》,湖南省女子书法展入展,并入编《湖南省女子书法优秀作品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 30, 170);"> 新体自由诗《抗疫反思,一定一定》,获得湖南省文化界《艺抗疫情》优秀作品奖,入编湖南省《走向春暖花开.抗疫优秀文艺作品》《文学诗歌篇》首页首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 30, 170);"> 《七绝.望穿武汉不成诗》获得邵阳市《艺抗疫情》优秀作品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color:rgb(2, 30, 170);"> 书法作品自书《自作诗.醉太平.蒲田坝低》,入展入编《邵阳市及株洲市书法联展优秀作品》,书法作品《柳覆茅檐》入选《邵阳市第三届艺术节》名册,书法作品《自书自作诗.全民阻击新冠肺炎有感》获得《湖南省.艺抗疫情》优秀作品奖,入编《湖南省.走向春暖花开.抗击疫情》书法类作品选编,《扁鹊何曾料到今》获得《湖南省.艺抗疫情文艺作品.书法类》优秀作品奖。</b></p> <p class="ql-block">创作书法作品时的粟孟德。</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粟孟德,正在辅导班指导学生学好硬笔书法。</p> <p class="ql-block">1993年在东莞市厚街中学担任语文文和书法教学的中年粟孟德。</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的粟孟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粟孟德著《暮云庐杂谈》,三十五万字,炎黄出版社出版。生动记述解放前后至近六十来,社会底层世态炎凉,许多都是极具历史珍藏价值的史实。作者粟孟德,批阅五载,增删百遍。虽因印刷厂校验不慎仍有极个别错字,但是附有勘误表,丝毫不会影响阅读时忍俊不禁的快感。定价:每本人民币60元(不包邮费)。存量已经不多,欲藏务宁从速。购书电话号吗:18230696538。</span></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粟孟德,女,汉族,初始高中文凭,进修中文大专。邵阳县诸甲亭乡凉树村人。湖南省书法、诗词、楹联各家协会会员,邵阳市作家、诗词、楹联、及邵阳县以上各家协会会员。1965年招入邵阳县电影管理站,后调入邵阳市省第一纸板厂子弟学校,1982年,草书《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获得湖南省第一纸报厂书法比赛一等奖,此后毛笔、钢笔书法作品,多次入展邵阳市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因由焊工放映员调转子弟学校,执教中学语文和全校书法课程。1992年南下广州东莞麻涌中学应聘中学语文与书法专职教师工作,《动静分明》行书作品获得麻涌镇级书法大赛第一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调入东莞市厚街中学,执教中学语文并担任全校师生书法教学工作。语文教学成果东莞市同年级连年排名第一,教学论文《抓纲务本,优化教学》获得东莞市教学论文一等奖,经验在东莞全市语文教学推广。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如何授之以渔》获得北京师大顾明远教授亲笔信赞扬。班主任教学论文《德育要从小事抓起》被全国性杂志《德育》发表,稿费39元。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在《广东语文报》及全国性《中小学读写》发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 年粟孟德从东莞回到邵阳市,钻研语文教学、诗词散文创作、书法教学书法创作,做为退休生活的兴趣爱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诗词方面,书法重新学习二王、颜、柳、欧、赵等古帖,纠正过去书无师处随性习惯,创作了不少自书自作诗词楷、行、草书法作品。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毛笔书法、邵阳市双清区书法比赛、湖南省邵阳市女子书法优秀作品一等奖,入展入编湖南省女子书法家优秀作品展、湖南省邵阳市、株洲市书法联展、省市县各类书展大量获奖。2021年前后,古体诗词、楹联、现代新诗创作已达近400余首,《长相思、咏胡曾》获得优秀奖并并入编《全球华人咏胡曾》专辑。自书自作诗词联、现代新诗中,5个《扁鹊何曾料到今》《抗疫五绝二首》《抗疫反思一定一定》等获得湖南省文体旅游局优秀品奖状,其中两个作品有奖状丶又有奖金各计200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文学散文专著《暮云庐杂谈》、网络小说《心声》、美篇小说《平民义举》、日记体散文《浙江打工手记》等,共计300多万字,又有古体诗词、现代诗歌获得国际、省、市大奖及未获奖习作近400余首。孟德用其独到的眼光,传达社会底层百姓忧乐悲喜、酸甜苦辣、无奈滑稽及无助可叹的情节。表达作者急平民之急、悲平民之悲、苦民平之苦、乐平民之乐的善良与同情。为被愚昧摧毁、理当全国著名文物单位的诸甲亭图南书院,撰写《诸甲亭图南书院》《诸甲亭图南书院地下党小组》历史意义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粟孟德归纳设计总结的《中国语文教学改革方略》《中国语文学习速成方法》,从识字到测试方案,系统完备,具体可行,推向世界,奉献社会。想要快速学好中国语文的人们,可参可依,行之有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