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每当看到父母亲给我们留下的老物件,我都会泪湿衣襟。一晃父亲已经离开我们40年,母亲也已经离开我们17年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通过这些老物件,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到了父母亲为祖国、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跟随毛主席,跟随共产党奋斗的一生。 这些老物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们的革命生涯之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汪正初1915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裕安区韩摆渡镇赵嘴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三人,一个弟弟和妹妹,据父亲讲,由于家庭贫困,养活不了更多的孩子,爷爷、奶奶只好忍痛将我唯一的姑姑早早的送给富人家当了童养媳,至今下落不明,不知生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小小年纪上不起私塾学堂,只能给地主牛喜旺家放牛、干杂活,吃不饱饭,稍不注意就遭来地主的羞辱打骂。1932年4月的一天,父亲跟往常一样饿着肚子,早早地出去给地主家放牛,父亲和弟弟(汪正开)坐在山坡上遥望远方,突然发现远远的有一支整齐的队伍走过来,领头的一名军人高高的举着一杆红旗,迎风飘扬,他们都身穿灰色粗布军装,脚穿草鞋,头戴八角红星帽,背着长枪,有的人后背还插着大刀片,有的扛着红缨枪,他们一边走一边微笑着,不停的向老乡们摆手示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以前就听说这是一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军队,心里非常激动,父亲受够了地主的打骂和欺凌,让身边的弟弟告知父母,自己毅然跑去参加了这支队伍。这是一支1931年刚刚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部队,父亲被编入步兵连 ,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父亲1933年1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内战时期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参加了山西乡塘堡战斗、百团大战、神头岭伏击战、太谷县范村“麻雀”战、长生口伏击战、响堂铺战斗、黄崖底战斗、山西广源战斗,东北剿匪保卫红色政权等,从此跟随这支队伍转战南北、戎马一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1929年4月26日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现公主岭市),原名张明清后改名为张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5月在家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吉二分区文工团,1947年8月在卫生部医训队学习3个月医疗卫生救护理论知识,1947年10月在吉林怀德支队东北独立三团任卫生员,这期间,认识了时任吉林怀德支队长的父亲,并于1948年5月与父亲结婚,随后跟随父亲调辽西军区警卫团卫生所任调剂员,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2月在辽西军区卫校药剂班学习,结业后,1951年6月分配到辽西军区门诊部任司药,1954年调东北第十六陆军四分院任司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在全军大裁员下转业,随同父亲调沈阳市标准件厂卫生所任药剂士,1960年又随同父亲调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任药剂士及药房负责人,1965年调本溪市卫生局人事科、组织科,1979年调本溪市妇幼保健所任副所长,1981年调辽宁省健康教育所工作,1984年离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父母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父亲留下的子弹袋,见证了父亲光辉战斗的一生。1932年4月的一天,正在给地主放牛的父亲,在六安老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被编入步兵连,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两次反“围剿”和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跟随毛主席领导的这只部队转战南北,戎马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曾经用过的军用水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一张“剿匪命令”。那是1946年父亲任吉林省公主岭怀德支队长时,负责范家屯至公主岭之间的剿匪任务。9月28日,奉吉林省农安县辽北二地委书记杨易辰和军事部长陈松岳命令,在吉林大赉指挥剿匪任务,这反映了父亲在东北剿匪时的一个侧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1950年东北行政委员会、荣军管理委员会给父亲下发的“荣誉军人证书”。父亲在吉林大贲剿匪时,右腿负伤,评定为3等乙级伤残。父亲受伤后仍一瘸一拐的指挥剿匪战斗,战后被战友们戏称“汪瘸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一张父母亲留给我们的一张“结婚申请书”,留作永久纪念。时任辽北军区独立三团参谋长的父亲和时任怀安部队卫生所工作的母亲,于1948年5月16日向组织申请结婚,经过组织审核准予结婚,申请书上有时任辽北军区政委杨易辰的批复。申请书再现了那个年代对部队干部结婚审核的严格程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一张“轮训队第六周课程表”,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永久纪念物。1948年父亲在吉林剿匪结束,解放东北全境后,时任辽北军区独立三团参谋长时,部队开展练兵活动,父亲主讲靶场勤务、射击实施、报靶法和政治课。这张课程表是提高官兵政治素质和整体战斗力,开展大练兵活动的一个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图:《整党学习文件的摘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个学习文件是人工手写、钢板刻字油印,下发到基层党小组。父亲参加了此次解放初期全军开展的整党活动,根据军直整党重点,以检查支部领导作用,检查党员作用及对党的工作态度为主。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关于支部领导作用问题;一切党员都要服从党的纪律和决议;为群众服务,做群众模范。再现了这次整党的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一张1971年拍摄的照片,刊登在本溪市文化宣传版画上。照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父亲,毕生一直致力于宣传长征精神。经常应邀为少先队员们讲述红军将士爬雪山、过草地,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故事。鼓励学生们不忘历史,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1951年5月25日,母亲在辽西军区医药调剂培训班毕业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1953年7月30日,辽西军区委任令,任命母亲为军区门诊所司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的受衔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的三级独立勋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的三级八一勋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的三级解放勋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的离休干部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1978年父亲向组织申请返乡探亲请假报告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当选本溪市五届二次委员会常务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随同政协委员去本钢南芬铁矿厂视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母亲被东北军区政治部下发的立功证明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辽宁军区下发的“随队生活之军官直系家属医疗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辽宁军区下发的“家属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63年母亲在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被溪湖区授予“荣誉军人社会主义建设光荣分子”称号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本溪市平山区人民委员会下发的军人家属证,在那个年代购物优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是母亲留给我永远的纪念品。母亲于1947年在吉林怀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2月在东北第十六陆军医院时,部队大裁员转业到沈阳螺钉厂卫生院工作,以后又随父亲调到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母亲转业到地方,退伍不褪色,年年被评为优秀退伍军人,军魂永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母亲的老干部离休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