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研究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几点启示

神舟一号

作者:程济威 创新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扬州来讲,尤显重要,特别是文化创新,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它是一条当务之急的生存之道。然而,到底什么是文化创新,创新又是一种什么行为、创新是一种什么标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行为,支撑什么样的标准,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扬州文化未来,对于当前处于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时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繁荣扬州文化的今天,扬州八怪的文化创新对于繁荣扬州文化的历史作用应当再度引起我们的研究探讨。 <b><font color="#167efb">扬州八怪的作品之所以不断为后世画家所推崇、所传承,关键是八怪的作品突破了前人的传统技法,大胆创新的表现。然而,创新需要包容,如果没有当时扬州对新潮文化的包容,八怪的创新是不可能完成的。</font></b>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这些盐商富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 由于中国绘画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这一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扬州一派”,稍后,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不同于一般画工,已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不落窠臼的技法   扬州八怪从康熙末年开始声名鹊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的作品流传之广泛、其影响之深远,至今无法估量。除流传民间无可计量的众多作品外,仅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作品就多达8000余幅。可见,“扬州八怪”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将手法发挥到顶峰。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特别是当时扬州对一切新潮文化的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今天,扬州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清初不可同日而语之时,而文化建设却始终躺在底蕴上徘徊,总是在吃着前人的老本。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扬州时所说,赞美扬州的诗篇都是前人写下的,什么时候扬州人自己也能写出影响后人的诗篇来呢。言简意骇,击中了扬州文化沉闷不前的要害。  扬州要想再度文化繁荣,一个很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环境就是包容的环境。在这方面,尚需做很大的努力。比如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创新的社会平台、机制。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往往一提到的文化发展听得较多的就是口号,老套的口号。对于如何建设一个大的创新的环境,包括平台建设,包括政策的建设,努力还是不够的。创新的文化氛围是第一重要的,它包括了整个社会对创新的鼓励、崇尚,容忍不同流派的文化出现,另外也包括对创新失败的宽容等等。 荀子曾经说:“群子贤而能容墨,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西谚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里讲的就宽容为怀的道理。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在处世中不搞惟我独尊,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咄咄逼人,得理不让,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强加给别人,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宽容别人,才会给自己带来广阔的天空。 <b><font color="#167efb">创新不仅仅是思考力而是行动力。我们不能过多地停留在创新思维的鼓励上,而忽视它应该转化为行为和改变社会效率的作用。既需要发挥挖掘、传承我市千百年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有突破前人的胆识、勇气以及创新的机制。</font></b> 创新是什么?它意味着矛盾之后新的平衡,它意味着冲突、挑战,然后迅速找到对策。创新不是一种表面的行为而是人思维决定,首先要明确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有什么样的思维才决定什么样的行为。 扬州的文化发展要靠创业创新,这是无容置疑的。要进一步激发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热情和愿望,让一切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需要不断改善创业创新环境,积极营造创业创新的氛围。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没有了根,那么在不远的将来,这个民族就慢慢衰落,直至消失。营造全民创业创新的文化环境,就需要树立一个‘文化需要发展,发展需要文化’的理念。”,文化因素是决定敢不敢于去创业创新的先导,如果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多些服务,少些门坎,强化反腐败力度,想信,创业创新文化一定会在扬州生根、开花、结果。 扬州坊间至今还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扬州八怪”其实是指扬州的“丑八怪”。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他们将自然、真实、现实、生活化、平民化的风格全都融入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揭露了社会的某些阴暗面。这种行为当然使得统治者恼羞成怒。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扬州八怪却因此而得名,成为扬州文化长河中的一座坐标。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 其实,“扬州八怪”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便使人耳目一新。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当然,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横加贬抑,说他们是偏师、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大师。 “八怪”的创新实践,对当今的文化创新会产生这样一种启发:创业创新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经济发展与壮大的精神支柱,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以提高全社会的创业创新能力。我们一方面要挖掘、继承“八怪”传统的优秀创业创新文化,让它发扬光大。同时要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创业创新的新特点、新要求,不断充实创业创新文化内容,形成创业创新的新思路,让它成为新时期创业创新的新动力。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要破除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要用新的视角、新的空间来审视创业创新工作。而求稳、求享受、贪图安逸,不敢冒险、不敢创新,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发展。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变化,思想观念必须要与时俱进,善于从“不能”中找“能”,破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思想,善于运用市场的、法律的、政策的手段化解创业创新难题,培育顽强的进取精神、成熟的市场意识、超前的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在这样的创业创新文化导引下,才能展现不拘一格的发展形式、激情四射的发展氛围、锲而不舍的发展韧劲。 同时,文化主管部门要努力打造新型的和谐政务文化,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服务创业创新、促进创业创新、帮助创业创新者成功当作一种事业追求、一种政治责任。和谐的政务文化建设是创业创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政府部门要树立起先进的行政理念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从而推动整个创业创新工作向前迈进。 <b><font color="#167efb">当务之急,要积极营造创业创新文化的氛围同,使良好的创业创新文化氛围,产生一种务实的精神力量。文化发展要来一次思想解放,要文以载道、切时如需。文艺家也好文艺作品也好要面向市场接受人民的检验、市场的检验。</font></b> 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老师一再告诫我们,“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这十六字“方针”是老师多年来大力倡导的书法学习与研究的心得所在。而这十六字中,“切时如需”恰恰是重中之重,尤为精当。”<br>欧阳中石认为,书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的需求,才能对今天的社会有所裨益。 而我们理解这十六字时,当然不能仅限于书法层面,切时如需正好又对应了当今的与时俱进思想。 为什么“八怪”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热度至今不衰,就是因为“八怪”的作品能切时如需、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自然会“以书涣彩”。 “八怪”对当时盛行于官场的卑污、奸恶、趋炎附势、奉承等作风深恶痛绝。八人中除郑板桥、李方膺做过小小的知县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鲁连”、“介之推”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做过小官的郑板桥入污泥而不染,他到山东上任时,首先在旧官衙墙壁上挖了百十个孔,这些孔直通街心, “出前官之恶俗气”,意为做官要清廉。 从“八怪”最喜欢画的梅、竹、石、兰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充分表达自己的志趣。其中罗聘还爱画鬼,他笔下的鬼形形色色:“凡有人处皆有鬼”。鬼的特点是“遇富贵者,则循墙蛇行,遇贫贱者,则拊膺蹑足,揶揄百端”。这哪是在画鬼,分明是通过鬼态撕下了披在那些趋炎附势、欺压贫民的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还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八怪”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风格赢得了市场,难怪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这也算是对八怪之“怪”的总结吧。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八怪”不是汇聚扬州而是被当时的士大夫所养起来,或无病呻吟、或孤芳自赏,或相互吹捧、或仿效做假,能有后来的影响吧,恐怕这段历史就得重写了。 由此,应当看到,我们的文艺作品是否有生命力,不能仅以官阶大小论成败、不能仅在圈内相互吹捧肉麻抬举,也不能仅凭几个所谓专家说了算,且不说这些所谓的专家,知识是否老化、文风是否老套。关键得看它是否顺应历史的潮流,与前进的历史车轮是否脱轨、是否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躲在体制内闭门造车、臆想天开,那会有文艺的精品出现。加之当下一些所谓的专家整日招摇过市、误人子弟。为谋蝇头小利,不惜自毁声誉。上午露面观摩会,下午跻身评估会,晚上参加交流会。风风光光出席各种酒会、舞会,吃多了、喝多了、拿多了,便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乱说几句,当然,不会忘了说好听的。结果,自有鲜花、掌声、红包相赠。 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说过,文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文艺的生命力在人民的生活之中,文艺精品的评委是人民大众,而不是专家学者。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不管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发展,对于艺术和文化的需求是不会终结的,创作者们如果只是固步自封,原地打转,其作品永远缺乏蓬勃的生命力。<br>说得何等好啊。 不能不看到,自打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工作路线方针的实施,我市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在各自的舞台上书写着一部部美妙的乐章,创作了很多的优秀的文艺作品,给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一股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有些文艺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和工作闲暇之余的精神食粮。 问题是,伴随着文艺作品市场的繁荣,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和负面的行为,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效益,不少文艺工作者走入了盲目制作和发行的歧途。我们可以留意观察一下身边的这些文艺作品,真正有水准的,能长久不衰流传下去的能有多少?取而代之的是,为了迎合少数消费者低级的消费需求,为了在短期内追求经济效益和轰动效应,而频频创作出庸俗不堪的作品,那种华众取宠的文艺作品固然可以轰动一时,但可以肯定地说难以逃脱过眼烟云、昙花一现的悲惨命运。 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领。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就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有人才才能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竞争力。有人才才能出精品,有精品才能出效益。文化产业要想做大、做强,不能只依赖少数几个企业,不能依赖少数的人才,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国家化视野、求贤若渴的积极姿态集聚各方面的文化人才,壮大文化人才大军,多创精品,多出效益。 创新越来越成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等待文化人才去挖掘,创新传统文化形式,创新文化营销机制,开发新的文化资源,把文化推向市场,推向世界。最后,有人才才能有传播,有传播才能有影响力。文化人才是增强文化传播力的关键。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同样需要文化人才队伍。 曾在笔者看来,这既是对当前这种急功近利型的文艺市场的告诫,更是对未来中国文艺工作发展方向的指引。说来更好笑, 其实,看来,屡见不鲜的征文比赛,尚能冒出那么多专家,那么,我想,我国的专家到底是多还是少呢?其实,不专,何以为家?不专,岂能自封为专家?那些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所谓专家们本该自我掂量一下,你对得起专家这个神圣而又令人尊敬的称谓吗?故此,是否是专家,理应以实为本,而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千万莫被“专家”蒙住了眼。<br>

创新

文化

扬州

创业

扬州八怪

八怪

文艺作品

石涛

作品

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