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只有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王茅”、“华茅”才是真正意义的“巴拿马金奖茅台酒”;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贵州茅台酒厂”出品的“茅台酒”是当今的“国酒茅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产一方好酒。对于酿酒来说,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自然条件不同,酿出的酒也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王茅、茅台一直是茅台镇的“专利”。曾有很多人力图将王茅、茅台 “移植”到它乡生产,却无一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70年代,出于实现“茅台酒年产万吨”宏伟目标的良好愿望,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攻关,在遵义市郊筹建“茅台酒异地实验厂”。从茅台酒厂搬来酿造工艺、酿酒技师、发酵大曲乃至窖泥,历经10余年艰辛,怎么也酿不出茅台酒,最后只得遗憾地宣告试验失败。(后来“失败的茅台酒厂”命名为珍酒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离开茅台镇就生产不出茅台酒呢?现代科学证明,微生物是白酒酿制过程中的“精灵”。茅台镇地处海拔400余米的低洼河谷地带,赤水河由南向北流至镇北的猪旺沱,然后受到黄孔垭山脉寨子山的拦阻,沿寨子山对岸的朱沙堡折转西去,使茅台河谷呈三山环抱之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个气温较高、风微雨少、微生物易繁殖而不易失散的外部“世界”,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微生物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茅台镇的地质地貌结构以紫色沙质岩、砾岩为主,紫色土壤分布广泛,酸碱适度,含钙量高,十分有助于窖泥中微生物的繁殖;沙土和砾石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两岸红层渗入赤水河,溶解了红层中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又经过层层渗透过滤,变得纯净澄澈,清甜可口,源源不断地渗进赤水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素有模仿大师、克隆专家之称的日本人曾到茅台镇偷偷学艺,想在东瀛生产酱香型酒,历数载而不成;后来又想用高科技手段合成酱香型酒,也是无功而终,最后唯有望洋兴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酿造王茅.秉乾老窖、茅台所用高粱、小麦均为本地所产。与外地高粱相比,本地产高粱颗粒小,皮厚,扁圆结实,其淀粉、单宁含量合理,尤其是对酿酒有利的淀粉含量,比外地高粱高出三分之一。这些特点正适合了王茅、茅台的酿造工艺高温堆积发酵、八次摊晾翻选、九次蒸煮也不破碎、不糊烂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调集大批科技人员对茅台地区的植物种类,微生物群体以及数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有的还制出了标本,这项科研成果足以让茅台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周总理作出的“赤水河上游100公里内不能建化工厂污染赤水河”的指示代表了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国酒茅台的关爱与呵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了贵州茅台镇,就产不出茅台酒!”这不是茅台人的传说,而是经过数十年实践验证的事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