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回忆《北镇印记》家庭系列篇

老屋

<p class="ql-block">  看过老屋的文章和倡议深有感触,我也拿出我们家的老照片,讲述难忘的经历,让我们共同见证北镇印记。</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1965年12月26日,十七岁的我从北镇中学初十二级一班应征入伍,前往滨城武装部集结报道。从北镇到滨城是父亲骑车子送我过去的,临进集结地前,父亲带我去了饭店,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进饭店。父亲问我要吃什么,我想都没想张口说:吃锅子饼。因为小时候去大集上玩经常看见油光光香喷喷的锅子饼,馋得直流口水,但从没吃过。父亲没有丝毫犹豫要了一斤锅子饼,他在旁边看着我吃。我说,爸,你也吃。父亲就撕下了一半锅子饼。我吃第一口时就感到那个香啊,随后一口接着一口,根本停不下来,很快风卷残云一般吃了个一干二净、再一看,父亲那半块锅子饼还拿在手里一动没动。那时还小,不懂得父亲心思,以后想起来不免内疚。后来父亲晚年病重时,想吃锅子饼,我专门开车去沾化买了五斤各种馅的锅子饼给父亲,但老人家已经吃不进去了,这成为我终身遗憾。12月28日离开滨城,到达莱阳营房,开始了新兵训练。1966年3月1日,佩戴上了领章,帽徽。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真是激动万分!那一年我十七周岁。入伍半年,一直是幸福骄傲地生活在新鲜紧张的军营里。半年后,开始想家,想念父母,想念同学。我除了写信,就是攒钱。那时战士一个月津贴6 元,我一年就存了50元,全部寄回家,那是我第一次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点报答。谁知母亲收到钱后更加思念她大儿子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带着我三岁的小弟弟,来部队看望我。母子相见就别提多激动多幸福了。五天后,她们依依不舍地返回北镇,这一别就是三年。1967年我们部队支左开往江西萍乡。1969年,部队批准我回家探亲我买了当地的大米和橘子,不辞劳累上下火车辗转汽车扛回了北镇。在北镇我探望了父母和亲朋好友,探望了老师和同学,愉快的探亲假很快结束,临回部队时照了这张全家像。这次探亲我还带回了最珍贵的礼物就是——景德镇敬制的瓷质毛主席像章。照合影时我给了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一人一枚,全家人兴高采烈地戴着毛主席像章,照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上:父亲李汉平,45岁,时任北镇被服厂厂长;母亲刘春兰,44岁,北镇被服厂职工;我,李希光,21岁,现役军人;大弟弟李希明,15岁;妹妹李秀清,13岁;小弟弟李希亮7岁。时光一晃五十二年过去了,但有照片在仿佛一切就是昨天。</p><p class="ql-block"> 李希光叙述。老屋整理。</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4年照的全家福,父亲在东营被服厂离休,2015年去世,享年91岁。母亲2013年去世,享年88岁。李希光复员后曾任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工会副主席,退休。大弟弟李希明任山东胜利集团副总;妹妹李秀清任胜利油田供水公司工会主席;小弟弟李希亮任东营粮食局粮站站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