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塘街,半部姑苏史

李寿琪

<p class="ql-block">几年前在苏州博物馆看到一幅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长卷(也称《姑苏繁华图卷》),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画的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井景象。当时感觉山塘街就是苏州的《清明上河图》。于是,能亲历山塘街成了藏在心里的夙愿。</p><p class="ql-block">(《姑苏繁华图》,全长十二米多,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此为截取其中一幅图)</p> <p class="ql-block">遂后,有意逐步增加对山塘街的注意,了解到在古城苏州西北部,有一条水陆相傍的街道,叫山塘街。与之平行的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号称七里山塘,</span>长3829米,至今已有近118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唐代宝历年间(825年),白居易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到虎丘,看到河道淤塞,水路不通,遂决定开凿一条河。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西山庙桥,长约7里。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这就是山塘河,也是大运河留给苏州遗产四条古河道之一。&nbsp;在河塘旁筑的堤就是山塘街。</p><p class="ql-block">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方便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山塘街,先从半塘说起。说到半塘则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闲话。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半塘把山塘街分为东西两段。</p><p class="ql-block">2012年中秋前夕与龙华晨练朋友周子苑老师到苏州郊外树山去登山,之后慕名来到山塘街。没有找到正式的路,走下省级公路旁的台阶,跨过路边的绿化隔离带,走过了水泥平板桥,沿斜坡径直而下,看到了带有山塘街标识的商铺,方知走进了山塘街。事后查百度才知我们未走正路,是从中间插进往西,朝虎丘而去。插进地方就是半塘桥。</p><p class="ql-block">(背后就是我们拾级而下的省级公路)</p> <p class="ql-block">据明代苏州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记载,宰相王安石当年出了以山塘街为题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让</span>苏东坡对下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苏学士竟然没有拟出下联来。</p><p class="ql-block">半塘,顾名思义,是在山塘街的中间,是明清时山塘街的繁华之处。由于从阊门去虎丘,行人到半塘会休息一下。因此,半塘逐渐繁华起来,成为一处亮点。明代《山塘小志》记载了这里有千佛阁、寿圣教院、龙寿山房、稚儿塔、佛华禅院、吕东莱祠、周文襄公祠、古松、古银杏等。</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才居民说,这里在文革前还有许多商店,如药店、面店、杂货店、烟糖店、饼馒店、理发店等,解放前还有路头堂、典当铺等。</p><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流逝,和城市大规模的建设,这一带已成为大型的城市干道立交桥和铁路桥路过之地,而半塘桥则成为一段略微拱起的石块道路了。</p><p class="ql-block">想不到我们从公路下来,先经过的这座单孔小桥,桥边上的石兽,那是山塘街的标志性物件——狸猫石雕。另一座没有拍下照片的水泥平板,铁栏杆的小桥竟分别被专家考证为是半塘桥。</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我们进入山塘街后周老师无意拍摄的。河是山塘河的支流叫鸭脚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塘导游图上,</span>称作“彩云桥”,这就跟其它地方介绍的彩云桥有了冲突。该桥地处山塘街的半塘,权且叫它“半塘桥”吧。1975年古桥被改建单孔平桥,桥东堍原有路头堂,供奉苏州财神——路头菩萨。</p> <p class="ql-block">总之,半塘桥已不复存在,只好把它作为一个地区,作为山塘街的一段历史而已。</p> <p class="ql-block">野芳浜,又称冶坊浜,因此处原有“冶坊”,故得名,日久传讹为“野芳”。这里是野芳浜汇入山塘河之处,河面开阔,舟楫聚集。据载,当时游玩虎丘的人,往往会在此“泊舟宴乐”。这里也是“吴娘棹船者”聚集之处和卖唱之处,春夏秋三季,这里画舫云集,舟随橹转,笑语欢歌,酒肉飘香,夜夜笙歌,极尽人间奢靡之能事,宛如人间天堂。明末,秦淮名妓董小苑嫁风流才子冒辟疆后就住在这里。“幕吴中山水,片头居半塘,小筑湖浜,竹篱茅舍。”(清《虎阜志·杂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过桥,沿山塘河行走时拍摄的情景: 一缕金色的阳光柔和地洒在白色斑驳的矮墙,倒映在河面,微风吹皱一片倒影。沿河绿树婆娑,芳草萋萋。一艘"小火轮""犁"过河面,随即一阵前浪推后浪,前赴后继向岸边靠拢。</p> <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正是儿童放学的时候,小孩三三两两地在陋巷间嬉戏、打闹,衣着举止透露出农家儿女的朴实,随意。周围是一片乡野氛围。</p> <p class="ql-block">抓紧放学以后,晚饭之前自由时间无拘无地"疯"一把。从城里人眼光看,农村的小朋友更轻松,更天真,令人羡慕不已。</p> <p class="ql-block">这里河面开阔,我们正拿着相机对焦河边洗衣的老妈妈,忽然一艘木质客船“突突”驰过。久违了,几十年前的轮船,一下子将时光拉回到五、六十年代的苏州河,一艘"小火轮"拖着一排木船,有时是散装货物,有时是木制客舱,冒着缕缕黑烟......。真的好奇,旧日情景似又回到了眼前。</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民宅。待拆的旧屋和其乐融融的家庭共存,恬适的生活氛围突兀一座破败的古建,和谐与冲突同处。没有好看的景色我有点懊悔,周老师却兴致勃勃,他说:“我就喜欢这种生活场景,原生态,真实!这种老百姓生活在古建中的场景充满了烟火气,下次再来恐怕看到的是新修的假古建景点了"。"但是,生活场景也太多,久闻大名的七里山塘不会就是这样子吧?"</p> <p class="ql-block">&nbsp;边走边看,渐渐地我也来劲了。关心待拆建筑,似乎感觉到那些生活小品给即将离去的古建赋予了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周老师正端起相机仔细对焦,<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拆得仅剩一座门,到底是什么?我喜欢先查明身世。幸好旁边有块石碑记载,这是敕建报恩禅寺,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苏州市市级控制保护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残存在短壁上的过梁,尚能看出"双龙戏珠"的砖雕。现在仅存一山门,临街面河,为砖砌三楼一拱门牌坊式样,屋脊以八字砖墙构筑。</p> <p class="ql-block">具有故事情节的砖雕墙壁,透露出当年作为十三阿哥行宫的恢宏气势 ,而且这一切都还残存在周围百姓生活之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行文时从网上查到的经修建后的报恩寺,距离摄影已九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报恩禅寺,是清代康熙十三子怡贤亲王祠(乾隆十三年诏赐“敕建报恩禅寺”)俗称“十三阿哥行宫”,为市控制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怡亲王允祥,贤是谥号。与雍正最为友善,竭心辅助,总理户部。薨后,雍正大为悲恸,并“诏奉天(沈阳)、直隶(北京)、江南(苏州)、浙江(杭州)各为王立祠”,为皇亲国戚中“振古未有之荣”。</p> <p class="ql-block">苏州有三处雕花楼,其中一处就在路过未入的山塘街西段250号,也就是许宅,又叫山塘雕花楼。</p><p class="ql-block">这是清末民初建筑,乃是清末名医许鹤丹的府邸,也是他行医地方,曾作为太平天国攻打苏州城的指挥部。该府邸坐北朝南,二落五进,占地289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590平方米。 整个建筑中最高的更楼有四层十二米,可以登楼远眺虎丘。</p><p class="ql-block">由于雕花楼要细心欣赏才能品出其中意味,而且我参观过东山雕花楼,所以仅拍张照片,就急急赶路了。周老师是个随和的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人行,不用商量,也积极地往前走。</span></p> <p class="ql-block">桥堍的文物标志石碑使我们留意了这座跨河拱桥。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桥侧有普济堂,因以名桥。三孔石拱,花岗岩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为山塘佳景之一。2019年3月,普济桥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物投入使用实际是最好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白头桥,传说白居易建造的,故名。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孙冕任苏州知府,重修白头桥,改桥名为“孙老桥”。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建。早年间,普济桥、同善桥、白公桥三桥组合,由高圆的普济桥居中,南接长平方的同善桥,北接甚矮小的白公桥,三桥连呈“S”型,组合成匀称之美。白头桥已不复存在,残存的石板桥面也于1977年因埋设水管而被挖掉。</p><p class="ql-block">我照例先查身世,看了旁边的石碑上的文字,心情如泄气的皮球一下子全没有了。原来此桥是借名新建的,不存在古典之美,仅提示曾经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仅留下一块新建的石碑,本为纪念,没想到送出的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面临拆迁,名符其实的"井泉弄"命已难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说街的西头,近虎丘望山桥东侧,还有五人墓。因为曾经高中语文课读过《五人墓碑记》,周老师比我小一届,从教导主任位子上退休的文化人,因此同样兴致勃勃,尽管时间已不早,还是决定去看一下。我们相信好戏总在后面。</p> <p class="ql-block">“五人墓”安葬着明末颜佩韦等五位义士,他们为了抗议明末魏忠贤阉党逮捕东林党人 ,率众暴动,最后慷慨就义 。</p> <p class="ql-block"> 石板铺就的街路,临河白墙,一扇黑色拱门,横额上“五人之墓”四字,墙上挂着文物保护铭牌。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处幽雅清静、不引人瞩目的院落,木</span>门很黑,受着风雨的侵蚀,昭示着年代的久远。</p> <p class="ql-block">五人墓经修缮后,新开一个供出入的门,额题“义风千古”。</p><p class="ql-block">义风园原是明末阉党亲信拆毁“东林书院”,为魏忠贤建造的“普惠生祠" 遗址。现园名含彰显五义士之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崇祯即位后,魏忠贤畏罪自杀。明</span>天启六年(1626年),为保护东林党人周顺昌,而被阉党杀害的颜佩韦等五义士遗骸,民众扒了魏忠贤的生祠,合葬五义士。士大夫吴默、文震孟、钱谦益、杨廷枢等复社成员,义助建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复社主要领导张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悄悄</span>进入义风园,里面有吴门书画的一个工作场所、庭院、池塘和池前的湖石、碑亭,亭内有“白公堤石幢”,庭院到底最东边有复社纪念馆,四壁的图片字画介绍了复社的组织、活动、人物、著作等情况,复社领导成员张缚写的《五人墓碑记》的木刻也在此陈列。还有一幅顾炎武的手迹(复印件),庭院北侧是碑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社,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政治、文学团体。崇祯二年(1629年)在苏州尹山成立。领袖人物为张溥、张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其中陈子龙、吴伟业为诗歌的代表,张溥是散文的代表。复社砺品行,但又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反映着“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余党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或入仕清朝,或削发为僧。顺治九年(1652年)为清政府所取缔。</p> <p class="ql-block">五人合葬墓在庭院的西南部。五人墓旁还有单独一座墓,葬的是葛贤。</p><p class="ql-block">葛成(1568-1630),苏州丝织工人。为反对官方增税、设税关等横征暴敛,于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初三,率众起事。后被关押13年。出狱后,尊称为葛贤,葛将军。因其自愿为五义士守墓。崇祯三年(1630年)病殁,被葬在东距五人墓冢仅2米处。墓碑所刻"吴葛贤之墓”为文震孟所书,立于崇祯三年。</p><p class="ql-block">教科书上说,这个事件反映了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第一次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历史。</p><p class="ql-block">1956年、1981年两次由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其与五人墓同时进行过整修。<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五人墓的修缮一新与重新开放,是游客从山塘街了解苏州历史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出所料,过了五人墓,"胜处不须看"。</p><p class="ql-block">普福禅寺紧挨五人墓,位于山塘街816 号(五人墓是775号)、始建于宋咸淳年,又称“葫芦庙”。最感兴趣的是,说明文字称据红学专家考证,《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提到的葫芦庙,隐指的就是普福禅寺。</p><p class="ql-block">据清《百城烟水》记载:“普福寺,在山塘,宋淳熙间僧文诚建。”清末因供奉相传为崇祯皇帝的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p><p class="ql-block">说明文字还称,据有关人士回忆:先前的寺院沿青山浜建造,只有前后两殿,中间是一方狭长的天井,形似葫芦之形。寺门侧开,前有一座名为“普福桥”的小石板桥,恰似葫芦之柄。</p><p class="ql-block">2009年恢复修建的普福禅寺,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6平方米,共五进,恢复了牌坊、山门、大雄宝殿、僧寮等建筑,以壁画或木雕的形式生动再现了红楼梦的意境。寺内还重新铺砌了花岗石地坪,沿河道一侧设置走廊,黄墙黛瓦连接起进香区与生活区,既满足了香客的需要,又成为山塘街上一处亮丽的景点。</p><p class="ql-block">周老师是古建摄影爱好者,这会如同老鼠跌入米缸——不能自拔。我理所当然耐心等待,因为我们是志同道合的驴友。</p> <p class="ql-block">游览山塘街必须独具慧眼,方能识得珍珠。这座通贵桥边的石刻狸猫,我仅觉好玩,随手一拍,事后才知不经意把一段故事带回了家。石刻名曰"山塘街狸猫",故事版本不一,其中有一种说法,明朝刘伯温来到山塘街,发现山塘河形似龙,以防将来有人与朱元璋争夺天下,便在沿途布置了七只石狸猫,以此压制龙脉。还有一种说法,七里山塘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里”实为“七狸”。说是朱元璋得天下后,听闻苏州山塘河有龙,将出天子与自己争王位,于是派军师刘伯温在山塘沿河七座桥堍,设七只石狸镇守山塘。</span></p><p class="ql-block">不管故事真伪,毕竟明太祖果然是坐稳了江山。信不信?历史已敲定。</p> <p class="ql-block">五人墓附近的望山桥,又名便山桥,位于虎丘正门前,相传因白居易站在此桥观望虎丘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1977年改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岗石栏杆钢</span>筋混凝土桥。</p><p class="ql-block">山塘街的西头虎丘镇是花农聚居地,鲜花盛开的时候,装载着茉莉花、白兰花及许多不知名花的船只来来往往,游船画舫款款而过,把山塘河打扮成花的水巷。</p><p class="ql-block">此时正值中秋,没看到花河,却嗅到莲香袅袅,馨入心脾。</p> <p class="ql-block">作为大运河进入苏州段的航标性建筑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它是大运河进入苏州城的一个重要节点,其排水系统通过虎丘山环山河水系与山塘河连接,再汇入大运河。因此虎丘山下横跨山塘河的西山庙桥被认为是山塘河西面的起点。1000多年来,它以沉静的目光,凝视着大运河,守望着山塘河及所在的这座姑苏古城。</p> <p class="ql-block">西山庙桥位于山塘街最西端席场弄西侧,横跨山塘河,桥堍有西山庙(今尚存门楼),故名。清康熙九年(1670)建造,初称元庆桥,为花岗岩单孔石拱桥。西山庙桥跨径6.70米,桥面宽2.75米,桥全长20.80米。清康熙九年(1670年)里人王延台等人助建,时称元庆桥,后改为今名。桥东侧阳刻桥联:“跨水虹粱新结构;合流虎阜抱潆洄”。桥堍有石狸一只,名分水狸,七里山塘起(止)步于此。</p> <p class="ql-block">后来看到一条介绍苏州山塘街的新闻,发觉与我们亲历的相差有点远,一段时间后搞明白,我们去过的是正在开发的西段,于是游览这条街东段遂成了新的打算。</p><p class="ql-block">(文内照片多为2012年9月摄,大都不能反映九年后的已建成旅游景点的山塘街西段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山塘街东段是2014年国家旅游节与张洁同行。街从阊门渡僧桥至半塘桥。我们从半塘桥切入,又是反向由西往东至阊门,一千米不到。(只有全程的三分之一,据网上资料,大多数人到山塘街都只是从阊门内往西走五、六百米)</p><p class="ql-block">从景区入口,就知道这是修旧如新的景区,与西段不一样,靓丽,却不是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 鲜明的特色是商铺挤,住家多,各种商店鳞次栉比,各式游客摩肩接踵,商贩纷至沓来,无论何时总是人头济济。</p><p class="ql-block">和西段一样,依旧是河多,桥多,无愧于水城苏州。但有别于西段水面疏朗宽阔,红花绿树,这里河道逶迤,临水构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span>,不少水榭和水阁都是由木桩支撑,向河道争地,使河道显得更加狭小、逼仄。河滨拥挤着长廊、跨街楼、水埠、码头和川流不息的人流。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姑苏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沿石路前行看到山塘桥,作为山塘街标志我随手一拍,它位于山塘街北浩弄口,跨山塘河,始建于唐,宋、明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光绪六年(1880)五月修。1963年改建为铁栏杆水泥平桥,跨度8米,宽5.3米,长10.2米。</p><p class="ql-block">据说,从这里到东面山塘街进口约180余米,也是山塘街旅游的核心。一般游客到此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淺尝辄至</span>了。不过,我想至少得游览一下闻名遐迩的阊门及其周围,近400米。</p> <p class="ql-block">热闹的街市不缺文化娱乐设施,可贵的是还多少带有本地地方特色,昆曲、评弹,泥人,连拉洋片的小贩都可以招摇过市,招徕过客。</p> <p class="ql-block">山塘昆曲馆是全国唯一一家每天都有昆曲演出的场所,是集演出,排曲、练功、教学等一体的昆曲展示基地。位于新民桥堍,山塘河滨。馆内布局已还原明清风格的家班全貌,可容纳观众百余人,一楼大厅有仿古戏台一座,二楼有VIP包厢。</p><p class="ql-block">那天正值演出《桃花扇》<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折子戏,</span>正想跨进门,慢慢欣赏,可是跟团游搏住了双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民桥</span>近对昆曲馆,是苏州市最早的立交桥之一,位于苏州阊门外广济路。横跨山塘街和山塘河。1927年建造,1966年重修。三孔水泥桥,桥面为广济桥。中间桥孔跨河,两头为旱孔。为了与山塘街、河的景色相协调,在公路桥边,又建了一座附属单孔石拱桥,专门供游人走路用。</p> <p class="ql-block">苏州商会博物馆(原汀州会馆)是全国第二家商会博物馆。该馆通过呈现档案史料,展示了百年来苏州商会的“人、物、事”,成为传播商会和苏商文化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江南船文化博览馆所在地是绍兴会馆遗址,陈列着春秋战船、鸬鹚捕鱼船、郑和船、沙船、漕舫等数十艘船模和舟船构件、船上用具及相关图片资料,这正应了水乡特有的景色。游览博览馆,犹如乘一叶小舟,徜徉在船的世界里。真是“人在舟中便是仙” 水上游山塘,像欣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从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水巷风貌,逐渐展现出恬美、古扑的古镇风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上行舟游江南,春风得意迎新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随游船入眼帘,景</span>乘波浪怡心灵。</p> <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山塘街上的商户们自发组织了民间的消防机构龙社,后来在民国初年改称“救火会”。</p><p class="ql-block"> 安泰救火会就是创建于1925年。现在其旧址上重建的救火会可谓是近代消防设施的展览馆,馆内陈列了当时的消防器具及衣帽,如水枪、帮浦、油灯等,还用泥塑再现了当时消防员灭火救人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的会馆始于明中期,嘉靖、万历时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由于山塘会馆多,至今山塘府邸门坊侧还有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支巷叫做“会馆弄”。据2005年出版的《金阊区志》载,山塘街会馆还有11座。如冈州会馆,(即广州会馆)、福建会馆等。</p><p class="ql-block">其中,山塘街552号的山东会馆,又名齐东会馆,清顺治间胶州、青州、登州、潍县诸城客商建,乾隆四十二年修。关帝殿宏伟,庭院宽敞,还有楠木厅。园内有假山、花木、溪流。咸丰十年兵燹后未能复原。仅存高大精致的会馆门墙残厅5间、碑刻两方,大门两旁高墙,通体贴磨细方砖,瓦檐下饰斗拱,间以花卉纹垫拱板,雕镂极精。此外还有破厅五间,雍正、乾隆年间重修碑各一方。</p><p class="ql-block">(会馆弄字样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山塘府邸?是什么地方?"我们在门口琢磨许久,忽然"吱呀"一声门开了,是前台服务小姐"你们要住宿?请进来看看",我刚要习惯性地谢绝,张洁急忙顺水推舟:"是,我们进去看看",于是跨进门,大大方方地参观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一家成功利用古建</span>冈州会馆改建的酒店,酒店是2013年在原址基础上修建。冈州会馆已有约330年历史,是当时广东新会县冈州一帮在江浙沪经销芭蕉扇之商人们的活动场所,也被苏州人称为扇子会馆。我迅速扫描一下,酒店大约有三四进,进与进有穿廊连接,透过大堂漏窗可看到绿叶婆娑的花园。在悠扬的昆曲声中,酒店古典的优雅与华丽的现代风格的装饰得到了完美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原在上塘街东汇路68号“外安齐王庙”(安庙)内,是“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003年移建到山塘街的繁华地段靠近新民桥位置,使之成为苏州城内唯一的沿街开放式的古戏台。戏台呈正方形,上下二层。占地310平方米,坐北朝南。黛瓦结顶,飞檐翘角,戏台前铺砌的花岗岩石板空地是游客看戏处。两侧的厢楼,辟为书店、老照片收藏馆等文化场所。底层砌筑半墙,墙上设置木构玻璃窗。四角四根方形石柱,支撑起上面的戏台。戏台形制为悬山式,塑“龙吻脊”。翘起的“戗檐”上,排列蹲兽。两侧飞檐下,各悬挂一串红灯笼,题“山塘”两字。东西两侧木柱间,从上至下,分别镶嵌斗拱、垫栱板和挂落。垂莲柱错落其间。</p><p class="ql-block">&nbsp;我们不仅参观了古戏台的建筑外形,得知还可在这里看一幕古装戏,但是无论多么美好的消息,敌不过导游的哨子,哨声想起,只得悻悻离开赶路。</p> <p class="ql-block">听闻山塘街还是贝律铭的祖籍地,一下子吊起兴趣,沿着青石板路匆匆走,好不容易找到位于桐桥桥堍,山塘街663的吴中贝氏纪念馆。遗憾的是前后祠宇分别于1959和1998年被拆除,仅存“节孝”牌坊一座。2008年 5 月,金阊区政府按照原祠堂规制启动修复和布馆,于2009年 9 月完成,现设为“吴中贝氏纪念馆”。陈列有贝氏家谱、贝氏世系图、贝氏杰出贝聿铭、贝建中在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贝聿铭先生简介及贝聿铭十大著名建筑图片等。尽管是借名气新建物,却已成为贝氏后裔思祖忆亲之地,成为七里山塘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之一,成为我们前来拜访的动因。</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山塘街竟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南社纪念馆”馆舍地,纪念馆座落在张</span>国维祠堂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提倡民族气节,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纪念馆在保留原有古建筑为主轴的基础上,增设门厅、楼亭和西大厅,从而形成“两路三进”的基本格局。门厅前按照老照片恢复四立柱的“泽陂东南”石牌坊。一楼室场内全部辟为展览区,陈列南社史料</span>。其中有《笠泽词征》、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三民主义自序》等大量珍贵资料,以及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成员用过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游览到街的尽头,发现河面开阔了许多,这里是山塘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地方。一座五孔的石拱桥,拱券纵联分节,横跨在运河上。五彩缤纷的游船在河面上游弋。不经意,我们已经晃悠到古城西北城门——阊门,原来我们是从后街进入,无意中走进了“熟悉的陌生地”,难怪《红楼梦》,第一回就把阊门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阊门北码头</p> <p class="ql-block">码头边有座广场,广场上三檐六面的亭屋“朝宗阁”集聚了不少人流,“这里是山塘街东段的标志地吗?”不知哪位苏州游客对我说“阊门一带过去聚集了昌姓的居民,你看河边还修建了纪念碑”。细问方知出典,明初,苏州是江南富庶的官宦之地,朱元璋怕他们造反,不断将他们迁往贫瘠的苏北,被迁难民都是从此地坐船出发。苏州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和战乱,他们尝尽离乡背井之苦。如今他们的后人回到这里寻根,还建立了阊门寻根纪念碑,并建立了一座朝宗阁,这里也是整个阊门码头最漂亮的地方,也是人流最密集之地。</p> <p class="ql-block">阊门寻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在山塘街口南侧临河而建。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四字,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据说,此碑是虎丘的御碑亭的拓片。虎丘御碑亭共存三座御碑,其中第二座是乾隆1792年为山塘街题的字)</p><p class="ql-block">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钟,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那天我们从渡僧桥进山塘街,那么附近2006年修建的白居易纪念馆就是山塘街的第一个景点。</span>嘉庆年间山塘街上就修建有唐少傅白公祠,后毁于太平天国年间。修建的纪念馆有关部门对馆内原有陈设重新布置:增添白居易生平介绍,又把白居易在山塘、苏州的生活场景以石雕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沿用唐少傅白公祠的旧名。</p> <p class="ql-block">渡僧桥,山塘河东起第一桥,过桥山塘河汇于大运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为石拱桥,上下共72级石阶,两侧有桥联,两联为:“天垂玉蝀通濠堑,地近金阊重股肱。”据</span>说桥始建于三国时期。北宋至道年间修建,南宋咸淳十年(1274),僧元恺等募缘重建。明弘治二年修,崇祯九年(1636)郡人御史李慎嘱僧如净募资重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太平军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确保下塘和阊门商市的安全</span>在此桥设卡。为颂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苏政绩,渡僧桥堍曾立大牌坊一座,上题“民不能忘”,现已无存。民国14年重修此桥。民国25年由附近各大商户等募款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保留石拱桥下部结构。&nbsp;20世纪50年代后曾多次维修加固,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梁平桥,</p> <p class="ql-block">阊门,有“天通阖闾凤”的意思,阖闾要灭楚国,所以要立阊门,以通天气,所以又叫破楚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p><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阊门城楼,是2006年仿照明清时期设计重建的,瓮城,还未恢复。历史上阊门曾有水门和瓮城,明清两代阊门商业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交通便利,尤其是水运。苏州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外连京杭运河,水运环境得天独厚。阊门又位于水陆交通要冲之地,城河沿岸运输码头众多,"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明代唐寅的诗作《阊门即事》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这里成了当时苏州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但其后连同阊门外的商业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从此以后,明清繁盛的商业区不复存在,即便战后有所恢复,但地位甚至不如观前街区域。民国时期,为方便交通,阊门曾被拆除。现在阊门地区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交通便利”仍然存在——阊门外的沙盆潭由五条水系汇聚:上塘河,山塘河,入城的五龙聚阊中市河,南北两条护城河,故有“五龙汇阊”“五龙聚阊”等称谓。五条水系古称"五泾",明洪武初期,曾在阊门内尚义桥,建有五泾神庙,封五泾河神。三路放射外,城外有南嚎街、上塘街、塘街,城内有阊门大街。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商贾汇集的枢纽,但是却被改造成了人流汇聚的历史文化街区。(上图“五龙汇阊”)</p> <p class="ql-block">阊门外最值得去的是吴一鹏故居(玉涵堂),这也是苏州城外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她建于明朝嘉靖十年,距今已有五百年多的历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名取“君子于玉比德”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吴一鹏(1460-1542)是苏州山塘街人。明朝弘治六年,吴一鹏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来做了正德皇帝的老师。嘉靖年间他官至礼部尚书. </p><p class="ql-block">吴一鹏故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房屋现分四路五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宅有砖雕门楼5座,除</span>主厅玉涵堂为明代遗构,其余都是清代及民国年间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园内的五子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没有的,表示五子登科、五谷丰登、吉祥圆满的意思。五子亭在中国只有两座,一处在玉涵堂后花园,还有一个在瘦西湖。</p><p class="ql-block">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2月,玉涵堂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于2017年8月公布加入第三批《苏州园林名录》。</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我们随着晚高峰人流来了一番骑马观花的浏览:城墙上有城楼,重檐歇山顶,类似盘门城楼。据说,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 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眼前的阊门共有三个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为人行道。人行道上看到一碑亭,碑上有字“气通阊阖”看样是“新瓶装就酒”,再往前走是阊门大街(今西中市),大凡多是当代摩登的商铺,但也夹杂着土产杂品商铺,以及城里消失殆尽的手工作坊,感觉旧日的韵味仍旧残存在城市的角落。</p><p class="ql-block">走过阊门,再回想山塘街,如醍醐灌顶:河兴市,市聚气,游览山塘街就是阅读苏州历史的重要一页。(右图中市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