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可亲的大义夫人李慧英

凌霜

<p class="ql-block">  战争年代,弃学从戎的赵加胜16岁参加革命,随部队出征江淮、转战齐鲁、逐鹿中原、挺进豫苏皖,1949年4月23日,他随“三野”强渡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慑人心魄的战役中,赵加胜身负重伤,伤癒后留在南京市人民政府任秘书科长。在南京军区医院住院期间,他与护士李慧英相识相恋,全国解放后在上海成家。</p><p class="ql-block"> 婚后,李慧英在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后因划区改名为黄浦区中心医院)任护士长。医院工作三班倒,非常辛苦。赵加胜从部队到地方终年忙碌,无法顾家。李慧英知书达礼,无怨无悔,是一位事业与家庭並重的不可多得的贤内助。</p> <p class="ql-block">  1968年8月1日,是上海工程机械厂厂长赵加胜参军26年纪念日,又是他即将告别妻子儿女为共和国备战,从上海出征湖南常德建设三线工厂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这些天,他于公于私,难舍难离⋯⋯进城10几年,赵加胜扪心自问,对家庭、对妻子儿女多有亏欠。而李慧英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她说:“你是党一手培养的干部。你的肩上挑着放不下的重担。此去湖南千里迢迢,我实在顾不上你。三个孩子我请妈妈从无锡过来邦助我一道抚养。倒是你,一个人在外没人照顾,我放心不下⋯⋯”,赵加胜安慰着说:“我到那里是过集体生活。我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尽量减少对你的依赖。你自己也要忙里偷闲,多注意休息。”</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赵加胜离家支内那年,3个子女中,长女海虹12岁、儿子旭辉9岁,从2岁到7岁一直在无锡外婆身边长大的小女儿赵岚刚回上海,还没习惯喊叫“爸爸”时,爸爸却要告别上海远征湖南了⋯⋯</p><p class="ql-block"> ⋯⋯ ⋯⋯</p> <p class="ql-block">   常年从事医疗护理工作的李慧英性格温和,乐于助人。</p><p class="ql-block"> 浦沅厂验收投产后,青年工人先后结婚生子。青工杨礼基夫妇婚后产下的女儿患有先天性“腭裂”,饮食困难,说话漏风⋯⋯愁腸百结的小杨拼命攒钱,四出求医未果。</p><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人民日报》整版消息得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一位姓赵的医生在美国成功治疗病儿腭裂的报道,从中得知患儿5岁是最佳治疗时机。可是,小杨好不容易争取到一次上海出差机会去九院一打听,手术巳预约到5年之后!</p><p class="ql-block"> 百般无奈的小杨鼓足勇气求助厂长赵加胜,赵厂长设身处地为孩子成年后一系列问题考虑,感到无论如何得设法为孩子治疗。他拿起电话呼叫妻子李慧英,请她想方设法疏通医界渠道,並亲自求助南京名医和上海假肢厂医生⋯⋯终于在上海华侨医院争取到一个预留指标,孩子住院的第二天便做了手术。2小时后,孩子被推出手术室,一开口便清晣地叫了声“爸爸”⋯⋯</p><p class="ql-block"> 孩子入学后,小学一期语文期末考试得满分。初为人父的杨礼基喜极而泣,无法用言语表达,他跑到女儿教室外的操场上连翻了几个“倒跟斗”⋯⋯</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设备动力科工程师吴蔚若的小女儿英姿突患急性心肌炎,职工医院院长贾欣志嘱其火速送孩子去上海治疗。</p><p class="ql-block"> 茫然无措的吴蔚若一时没了主意,“去上海?去上海哪个医院求医?⋯⋯”妻子陆网珍心急如焚,痛哭不已。心急火燎的吴蔚若一刻也不敢耽误,急忙跑到办公大楼向厂长诉说缘由请假去上海。</p><p class="ql-block"> 厂长赵加胜说:“让小陆带着女儿找李慧英,你就不用去了!”忐忑不安的的吴蔚若立即送妻女登上列车,一到上海急呼出租车直奔黄浦区中心医院。胸有成竹的李慧英巳早早地为孩子预约病房和会诊时间。为了让孩子增强免疫力,李慧英还想方设法为病儿求购了2支丙种球蛋白⋯⋯</p><p class="ql-block"> 如今,早已为人母的吴英姿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后遗症。</p> <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终究替代了计划经济。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挑战与机遇並存。在这个关键时期,赵加胜的工作越来越忙,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一面是动脉血管硬化,大脑缺氧,易打瞌睡的症状加重;一面是血糖升高、过敏性鼻炎呼吸不畅、起夜多、睡眠差⋯⋯</p><p class="ql-block"> 李慧英心事重重,她牵挂丈夫的事业,她思考着丈夫为浦沅谋划市场变化出路的辛劳中,饮食起居、治病服药能否坚持?她不能在关键时期让丈夫的健康狀况影响到浦沅厂的发展前景⋯⋯</p> <p class="ql-block">  心急如焚的李慧英心挂两头、坐卧不安。为支持和照顾丈夫,她尽管心里明白自己的工作岗位人员紧缺、领导也有难处,不一定能批准她离岗的要求。但主意已定,她也不顾由此偌大家庭的经济上带来重大损失,要求上海老厂支内办公室主任孔祥森出面去黄浦区中心医院请求批准放人。</p><p class="ql-block"> 她于1980年底正式向单位申请,提前3年退休,安顿好子女生活,从上海赶到常德,照顾丈夫的治病服药和饮食起居,邦助他减轻疾病折磨,坚持日常工作。</p> <p class="ql-block">  李慧英离开上海到湖南照顾丈夫的那段时间,正是赵加胜带领领导班子成员筹划扩大、占领商品市场、构筑浦沅工程机械厂常德一长沙一上海“三点一线”生产经营新格局的关键阶段。妻子来到身边,为自己减轻不少生活琐事的负担,治病服药也趋于稳定。他感恩妻子识大体、舍小家、顾丈夫。可他内心深处却时常牵挂在上海逐步适应独立生活的三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儿子旭辉正上大学二年级。在一次校际足球比赛中,他被对方球员剧烈冲撞而跌倒,经医院诊断:左腿膝盖平台骨折!</p><p class="ql-block"> 胆战心惊,好不容易镇定下来的海虹和弟妹们商量弟弟治疗养伤该怎么安排。结果异口同声:妈妈好不容易下决心提前三年退休去湖南照顾爸爸。这件事再心疼、再困难也不能惊动爸妈⋯⋯病情紧急,不容耽搁,姐姐海虹当机立断:“派小妹岚岚跑一趟,求助何叔叔一定有办法”!</p><p class="ql-block"> 曾是浦沅工程机械厂办公室副主任、时任一机部华东联销公司经理的何楚雄闻讯拔腿就跑,直奔上海新华医院。经紧急磋商,急诊安排骨科主任医生把关,成功地为赵旭辉做了左腿膝盖平台手术⋯⋯</p> <p class="ql-block">  旭辉术后住院的日日夜夜,是由大学班主任谢老师;何楚雄、膝兰珍夫妇、海虹、岚岚姐妹和旭辉的同学们轮流守护照顾的。遥隔千里的父母是在儿子成功手术后,从何楚雄来信得知儿子受伤住院的消息的。母亲李慧英闻讯心痛难忍,泪如泉涌,忐忑不安的父亲赵加胜拉着妻子直奔厂职工医院向外科主治医师、院长贾欣志咨询,得知人体腿部膝盖平台骨折在临床上属于关节骨折类型最严重创伤,好多运动员因此而退役⋯⋯</p><p class="ql-block"> 赵加胜急需知道儿子手术后近况。</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居民住宅区电话座机已普遍使用。可是这位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的新四军老干部则从未想过要在家里装个电话。他每次因公出差回上海,联系工作都是去邮电局打长途电话的⋯⋯此时此刻,他心急如焚,他要立刻找到女儿了解情况。</p><p class="ql-block"> 几经周折,他通过居住地长江公寓物业公司电话转告、预约,终于找到了两个女儿。海虹、岚岚沉着镇定,详告旭辉伤倩和近况。长女海虹在电话里对妈妈说:“我们能行。我一定照顾好弟弟尽快康复。我们三个取长补短,各尽所能,家务事都能处理好,岚岚现在一顿饭菜也能做得蛮像样了。放心吧,妈妈。你只要安心把爸爸照顾好就行了。”赵加胜欣慰地说:“军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都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上天保佑。在医生护士、老师同学、亲属好友的共同呵护下,赵旭辉没有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住院20天后,左腿绑着石膏的他,是由学校派车、同学接送直接住校养伤的。</p><p class="ql-block"> 不畏艰难的赵旭辉,一面住校养伤,一面由同学搀扶着坚持上课。一个半月后,石膏拆除,坚持了半年的康复训练左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没有瘸脚。</p><p class="ql-block"> ⋯⋯ ⋯⋯</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在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新四军老干部、共和国第一代企业家、浦沅工程机械厂党委第一书记、厂长赵加胜溘然长逝20周年的2018年,浦沅工程机械厂将迎来建厂50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浦沅人沪湘两地志愿者雷励风行,于2015年10月13日在上海青浦大爱城举行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浦沅建厂5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议》,决定组织开展全方位征文创作並举行沪湘两地庆典联谊活动,会后,积极开展善款筹募工作。</p> <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20日,浦沅人上海志愿者联谊会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举行了由81名沪湘浦沅人代表参加的浦沅工程机械厂党委第一书记、厂长赵加胜祭拜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92岁已故厂长赵加胜夫人李慧英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她率子女向浦沅人上海志愿者联谊会捐赠人民币50000元⋯⋯</p> <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15日,一本由浦沅人以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回忆、自己撰写、编辑的《浦沅魂》成功出版!</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喜的是,《浦沅魂》入选《中国三线企业史丛书》开篇。是由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主编、撰写《总序》;原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型矿山总局局长、94岁高龄刘赞平亲自作《序》的一部浦沅人回望三线建设峥嵘岁月的征文选集。</p><p class="ql-block"> 《浦沅魂》大12k版面、共45万字,全书分:《红旗漫卷樟树湾》、《敢叫武陵谱新篇》、《为有牺牲多壮志》、《遍地英雄下夕煙》4大版块、各种体裁文章、诗词共200篇、对联100幅、篆刻画印40枚、图片995张。</p><p class="ql-block"> 《浦沅魂》封面鎏金燙字,书内图文並茂。作者饱含深情讴歌浦沅人忠于祖国、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向世人展示一幅三线建设磅礴壮丽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  浦沅人上海志愿者联谊会会长何惠良率沪湘两地浦沅人代表前往上海市银康老年公寓拜望大义夫人李慧英。</p><p class="ql-block"> 百感交集的大义夫人李慧英手棒《浦沅魂》感慨万千。她为丈夫赵加胜带领4000浦沅职工创下一座现代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和浦沅成为全国标杆企业感到欣慰和骄傲。她赞赏4000浦沅人追随丈夫赵加胜征战三线的无悔付出⋯⋯</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15日、10月15日,《参加三线建设暨纪念浦沅建厂50周年》沪湘联谊活动分别在常德、上海举行。在上海的联谊活动分会场,大义夫人李慧英委托儿子、上海久合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旭辉到席《致词》,沪湘两地浦沅人代表桑超美向赵旭辉敬献了鲜花。(全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撰于2021年2月28日,文中图片由高林俊、倪春林、霍日炽、胡精钢、赵旭辉、耿叔宁、庄三荷、余新春、姜菊华等提供,一並致以衷心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