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青山中的荠菜饺子 <h3> 海鸥 <br><br> “来我家吃饺荠菜饺子吧!”<br> “好咧!”<br> 春节期间,接到朋友来自成都大邑县的邀请,立马呼朋唤友出发。兴致源于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他对荠菜及家乡风俗的描绘,萦绕于心,无限神往。1个多小时来到大邑县雾山,一跨进群山环抱着的友人家门,一排排白生生的饺子,早已列阵欢迎。年过花甲的男女主人把亲手包好的第一批荠菜饺子煮下了锅。</h3> <h3> 女主人一边煮饺子,一边饶有兴致讲述挖荠菜的经历。 <br> 昨晨,她夫妻俩背着篓,拿着铲,在大山中寻觅。荠菜没有昂首挺胸的身姿,而是舒展肢体匍匐于黄土,吮大地之精华,纳蓝天之仙气,好个仙草!主人用小铲轻轻把它与泥土剥离,放入背篓。一株、两株、三株……如何挖荠菜,我记得周作人这样写到:“荠菜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h3> <h3> 到了正午,主人的背篓已装满了荠菜,去河边淘洗。</h3> <h3>我想,那荠菜满身水珠,辉映着云霞来到主人家,一定满堂生辉,满屋飘香! <br> 今晨,荠菜与猪肉被剁成了细碎,馅做好啦!柔软的面团,在主人手中一旋,变成了一张张圆圆的“小白脸”;包上馅,一捏一挤,魔法般的变成了一个个荠菜胖饺子!</h3> <h3> 说话间,热气腾腾的胖饺子端上了桌。我夹起一个,半个入口,一时间荠菜、猪肉满口香,和着汤汁滑下了肚。细看筷子上的半个饺子,白生生的面皮温柔地怀抱着深绿的荠菜、粉红的猪肉,它们浸润在一包泛着油珠的汤汁中,恰如盆景中的一弯青山绿水。我口衔“青山绿水”,坐于云山雾绕中,耳听主人聊山民趣闻,仿佛步入大邑山水与民俗画中。 <br> 友人谈到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记载了吴地对荠菜的风雅传说:“《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径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br> 务实的浙东人,哪管文人对荠菜的追根溯源,只管拿来做馍馍吃。那大邑雾山村民又如何呢? <br> 男主人介绍道,大邑的老乡不吃荠菜,更不会去挖。他们认为荠菜干如野草,没油不好吃。反而觉得城里人奇怪,“嚼不动的野菜有啥好吃?!”这也难怪,雾山气候宜人,四季有吃不完的山珍,村民守着大山,何苦费劲去嚼那干草般的野菜呢!</h3> <h3>倒是北方和成都来大邑雾山买房定居的人们,知道荠菜的药用价值和奇特的野味,喜欢用它做馅,包饺子、做包子和烙饼子。女主人说:“荠菜在我们北方,是野菜里边最好的!”说着,她一边掏出手机,一边指着两张图片介绍道:“这是人工培植的荠菜,清一色的翠绿、油亮亮的,长得很挺拔;这是我们挖的野生荠菜,长得有点儿土,叶片全趴在地上,中间一圈微黑,这是正宗的野生荠菜。”</h3> <h3> 男主人插话道:“浙江那边的人很爱吃荠菜,用来包抄手等。春节前后,卖得贵哦!因为那儿没有野生的啦!”据了解,这里的山民很烦城里人对野生植物“灭绝性”采摘。他们说:“前几年我们背个背篼上山,池塘边、路边,到处都是野生折耳根(紫红色的野生草本植物,可解毒),可以挖好多回来;现在城里人来了,连根拔起,一棵不留。给他们说留点根,明年再长,根本不听。根都挖完了,现在山上都找不着了!” “现在雾山的荠菜多不多?”我问。主人说道:“每年不一样,如果雨水多,阳光不好就少,今年就不多。”哎,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能吃到原生态的荠菜,真是有口福啊! 呵呵,主人做荠菜饺子的奇思妙想,把来自大山和村庄的动植物捏合在一个个爽口的饺子里;又以荠菜饺子为媒,把来自五湖四海,喜好大自然“生态味儿”的人们聚集到一起。 <br> 环顾窗外群山,再看看盘子里堆起的饺子,雪白的面皮上若隐若现深绿的荠菜,仿佛看见微雕的青山白云。一时间弄不清,我在青山白云中?还是白云青山在我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