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朱梅玲叙述:老琴的故事

新蜀

<p class="ql-block">  1972年郑桂麟的妈妈刘伟俊给了我肆佰圆,那时我们住在光华街43号,那是一所两进的四合院,我们郑家住第二进门的院边一厢平房,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居住间,居住间内用木隔墙隔作前后两间。注:那时没有楼房(整条光华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梅湘姐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教书,她告诉我在北京认识的一位杨汝积老师,原本是司徒雷登的管家,司徒雷登从美国运来了“波斯顿-契克瑞”牌的钢琴(1883年),他离开中国北京时无法带走这台钢琴,就留给了杨汝积。文革时由于住房紧张,杨汝积便将钢琴放在了宿舍过道,被我的梅湘姐看见了,就告诉他:妹妹是声乐教师,何不把这台琴处理了?杨汝积欣然同意,我姐说:这不能白要,要付钱的。于是请了在北京的郑桂麟的亲戚王润芝到寄卖行估价为400元,也办了正规的发票手续,并由王润芝和我姐搬运到火车站托运,连包装带托运费五佰元,运至成都火车东站。有郑桂麟和成都工学院电机系的同事们搬运。我记得郑桂麟称呼以“梁班长”为首的“大汉们”运到光华街43号。这台琴由红木做成,琴盖是折叠式的翻盖,琴谱架可以抽出和放进,88个琴键由象牙做成,可惜运到时有一节松动,郑桂麟试图用不干胶粘合,但始终不牢,以后被光华街一个院子里的小男孩拿着玩弄丢了,至今这里缺半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琴运到以后整个光华街有了唯一的钢琴和歌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的市政建设光华街,木结构的平房全部搬迁,我们要搬到水碾河,但是那里距离成都工学院和音乐学院都很远,后来经房改办出面协调搬到了太平横街东城区机关宿舍。那里离郑桂麟和我夫妇俩上班单位近多了。而这台老琴由我的川剧团学生毕小华请她单位的同事们,尤其是那几位武生演员,凭借热情和勇气把这台老琴抬到了太平横街。毕小华原跟于彬学习声乐后跟我学,所在的工作单位在状元街离我家光华街很近,与她共事的演员和乐员(卿光亚)非常乐意帮她。当时的川剧演唱者也学习歌唱声乐,她唱川剧改编的现代剧“杜鹃山”、“海岛女民兵中的海霞”和“四川好人中的沈黛(女主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太平横街陈煜、杜晶、廖丹和我的音教系学生王焰、唐莉在那儿上过课,2007年我的学生常海在太平横街住过,也用过这台老琴。唐莉现在加拿大温哥华,杜晶在加拿大多伦多,常海现在广州。廖丹曾赴海外读研,现已回成都,当年12岁的张怡已在太平横街的老琴边上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在川音有了集资建房以后,不能够让老琴搬动跟着我,它经不起如此折腾,最后我的儿子新蜀雇人搬运到他的居所,因为他酷爱音乐,在他小时候曾跟我的好朋友郭幼蓉学习一段时间钢琴,他的手很大也很灵巧,他小时候在光华街用过这台老琴,对它很有感情,我的孙儿也在幼年时期请家教杜秀川、武小青学习钢琴,最后考过十级,惜功课压力大未能学成专业,现在他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学生,所以我认为钢琴作为孩子们的启蒙学习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叙述关于老琴的故事,也为向我的婆婆刘伟俊和我的梅湘姐表示深深的感谢,并以此告慰她俩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梅玲 于新园</p><p class="ql-block"> 2020.04.06上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照片:</p> <h3>婆婆刘伟俊</h3> <h3>王润芝的外孙女</h3> <h3>杜晶弹琴</h3> <h3>杜晶上声乐课</h3> <h3>陈煜上声乐课</h3> <h3>13岁的廖丹(初一下)</h3> <h3>川音音教系88级学生唐莉</h3> <h3>川音音教系88级学生王焰</h3> <h3>12岁的张怡在太平横街上课<br></h3> <h3>新蜀弹琴</h3> 新蜀和侄儿冯春(大姐梅霞的儿子) <h3>我的学生毕小华</h3> <h3>2018年我和老琴</h3> 梅湘姐和我在北大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