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历史片段(续)

援圆

<p class="ql-block">记者采访父亲的原稿手迹。18页</p> <p class="ql-block">为了阅读方便,以下是以父亲手稿为本的打印版本。</p> <p class="ql-block">一,关于苏家埠战役的一些回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是1930年9月份13岁时参加工农红军的,参加了鄂豫皖苏区 反一、二、三、四次围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反一、二次围剿中,我在部队当公务员(勤务兵)。在反三四次围剿的战斗中,我在红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三营营部任通讯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32年春天在皖西反三次围剿,打六安的青山苏家埠时,是围城打援的打法。我们二一八团打青山(店),十师三十团打苏家埠。我们打开青山(店)后,迅速赶到戚里桥准备打由合肥、六安出来解围苏家埠的敌人。戚里桥是敌人必经之路,我们七十三师都在这里布防打援,二一八团设伏在公路两侧,就是敌人来的正面。敌人调来几个师,陈调元指挥几万敌人由六安出发来解救被我第十师围困在苏家埠的敌军两个旅。当敌军进入我们阵地前沿时,我们部队猛烈冲锋,敌人拼命抵抗,敌我双方反复冲杀,部队伤亡很大,为了保证战斗胜利,我们当通讯员的及时准确把营长,政委的命令传达到各连队,同时随营长,营政委冲锋。这一仗经过反复冲杀,把陈调元的几万人全歼。仅仅是我们三营就缴获机关枪几十挺,其它枪支弹药无数,俘获敌人几千人。</p><p class="ql-block">这一仗打了以后,在苏家埠被我红十师围困的两个旅投降了。四十八天内歼敌三万多人。是鄂豫皖苏区最大的一次战役规模的胜利。苏区扩大,尤其是皖西,方面军新成立了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各县成立了独立师。</p><p class="ql-block">自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11月7日于黄安七里坪宣告成立以来,主动发起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4大战役,指战员连续作战七个多月,歼敌六万多人,取得辉煌战绩,但是胜利冲昏了张国焘的头脑,说敌人是“偏师”,没有正视敌我力量的实际对比,结果没有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我们主力红军不得不离开鄂豫皖苏区突围西征到川陕。</p> <p class="ql-block">二,我的两次过草地经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35年4、5月份,我们九十一师打开了松潘,茂(县)汶(川)(县)后,在茂汶停留了一段时间,警戒成都灌县方向的敌人,掩护三十军及其它部队在我们驻地通过。不久就听到上级传达:我们和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了。我们在驻地准备一些皮背心,皮绑腿,实际上是准备过草地,当时并不知道,我们到黑水,红原这些地方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人烟稀少,部队又多,前面部队把粮食买光了,又是接近草地的边沿,再加上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沿途老百姓都跑光了,根本看不到一个群众,原来带的一些粮食和干粮慢慢的减少,真正进入草地,很多单位和个人都没有粮食和干粮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红原向西北走就是草地,一眼看不到边的大草原,走多少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草地是高原(3500海拔以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一天到晚下雨,偶然又出太阳了,不一会又下大冰雹,有时起大雾,行军看不见前面的人,只有用声音联络,草地没有路,常年下雨雪,地下都是软的,不知不觉人与牲口都陷进去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过草地各单位没有粮食早就不做饭了,自己带的很少一点干粮也吃完了,只好杀马吃,马也杀完了,只好挖野菜充饥,到下午三四点钟部队找一个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三人五人一伙用被单挂在小树上作帐篷,有的人去拾柴火,有的人去挖野菜,把柴火捡回来点着火,把捡回来的野菜放在茶缸子里或洗脸盆内煮着吃,有少数同志有皮带,就拿出来放在火里烧一烧,,再放在茶缸子里煮,全班来一个会餐,每人吃两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夜间大家围着火堆边睡觉,一边烤身上的湿衣服,有时晚上下雨,一面烤,一面淋雨,第二天早晨衣服还是湿的,还要继续行军,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多变,加上没有粮食吃,大家都瘦得不像人,不少同志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人一倒,就是几个人拉也拉不起来,在草地上像这样牺牲的同志真不知有多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进入草地边沿就开始生病,拉痢疾,领导给了我一匹马骑,我的病越来越重了,连马也不能骑了,在距离阿坝两天路程的早上部队集合出发,我在火边睡不想走了,指导员徐少华同志问我为什么不走,我说“我不行了,免得连累你们,你们走吧!”徐少华说“不行,快到阿坝了,到了阿坝再说。”接着把马牵到我身边,两个同志把我抱上马。到了阿坝后我的病更重了,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把我送进了一户藏民房子里,等我醒来时,发现我睡的身旁有一堆快熄灭的火,同时身边还有半袋青稞,这时我</p> <p class="ql-block">三,抗日战争时期的两次秘密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38年年初,我由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八连任副连长到晋东南参加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通过晋东南特委书记裴孟非同志,介绍我到山西陵川县伪保安团去工作,我去的身份是国民党孙殿英部队学兵连当过连长,这个保安团有四个大队,(相当于四个营)一、二、三大队,还有一个特务大队(特务大队作警卫工作),开始去叫我当参谋长,我不干,因为我不会也不愿意与上层人物打交道。以后,我到特务大队任大队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特务大队武器好,人员条件质量差,老兵多,兵油子多,打起仗来很滑头……。我带领他们主动同日本鬼子作战,并带头冲锋,告诉各中队长怎样伏击,怎样烧日本鬼子必经的公路上的木桥,等等。同日本鬼子作战没有吃亏,都是取得小的胜利,群众也会拥护我们,在生活上,发给我的大队长薪金,我拿给伙食单位给士兵改善伙食,因此,各中队士兵都相信我,我在那里站住了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在陵川县特务大队只和裴孟非发生工作关系,每一次谈工作都是在饭馆一间小房子里边吃饭边谈工作,其它党组织及有没有其他共产党党员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时陵川县除了有保安团外,主要是国民党河北省省主席张英梧国民党的部队,他们不抗日逃到陵川。五月份我带领这个大队在陵川东南与河南交界的地方打土匪,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位身穿老百姓衣服的人送来一封无名信,信的大意是:张英梧要解决县保安团,你们自找出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接到信后我考虑,我带的部队坚决不让他们缴械,我知道陵川县西南有八路军,去找到他们就有办法了。另一面我向各中队长动员一下,但又不能把情况说的太严重,我只说我们的武器好,张英梧看中了我们的武器,要缴我们的械,我们是英雄好汉,怎么能把武器交给他们呢?部队立即出发,走了一天一夜,赶到府城八路军三八六旅补充团驻地。我到补充团部谈情况,团长韩东山说:“你把部队带来了是很大的胜利,上级有指示,部队编入我们的团。但特委要你回到平城另行分配工作。”当时补充团都是扩大的新兵,没有枪支,都是抗梭标,这个大队编入补充团,仅就武器上装备一个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回到平城,裴孟非又叫我到高平县西盟会游击队任大队长。这里工作环境比陵川好得多,有党支部,成员都是一些年轻人,有不少小知识分子,全都是西盟会会员。高平县县长最反动,他知道这个部队内有共产党,经常派保安团和国民党军队来打我们。上级指示我们,把这支部队改为八路军晋南游击支队,国民党军队再也不敢来打我们,到了十月份我把这支队伍带回编入八路军赵基梅支队一团。</p> <p class="ql-block">四,缴获日寇的"扫荡作战计划"</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42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两万多日寇,对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最大,程度最残酷的一次扫荡;这就是著名的“五月大扫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日寇企图一举歼灭抗日根据地我军总部,一二九师师部,“抗大”及地方党政机关,在战术上采取铁壁合围、分进合击、分区反复清剿;在山地把制高点控制起来,以便进行观察。如发现有我军部队和人员就进行追捕和搜山,还把重要路口控制起来,防止我方人员通过;并把有水源的地方也控制起来,使我们得不到水。同时惨无人道的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想彻底毁灭我军在根据地的生存条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日寇扫荡太中时,上级命令我带领一个连在南漳河两岸腹地坚持反扫荡,南漳河是黎城、潞城、平顺三县连届地方,又是这三县通往河南林县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我带领部队进入这个地区时,看到石城镇、赤壁、烟驼一带被日寇烧毁的村庄还在冒烟,被日寇杀害的群众的尸体还没有掩埋;同时发现石城、烟驼南高山山顶敌人都安设了临时据点,村里的老百姓因怕再次遭到日寇的洗劫都藏到山沟里去了,所以我们刚到这里时看不到一个老百姓。我想,只有去打击日寇,来争取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我带一个连,夜袭石村后,才有一些村干部从山沟里出来找我们。</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一天我发现了从石城到潞城是日寇的一条运输线,日寇从根据地抢来的东西会运到潞城去。我决定在赤壁,烟驼一带打伏击。果然不出所料,一次日寇有两个中队,其中有骑兵和迫击炮,在根据地抢来的很多牲口驮着许多东西,从石城沿漳河向西而来。先头有日本兵开路,中间有日本兵和抢来的牲口后面有日本兵掩护。我决定打打后面的牲口驼队和日寇。敌人先头部队到我们伏击部队前面时,又打迫击炮又打机关枪,我们没有暴露,待先头的日寇队伍走过后,我发出了打的信号,激烈战斗反复冲杀一个多小时结束。歼灭日寇一个队,其中有一个骑马的指挥官。缴获日寇扫荡计划一本,虽然我看不懂日本文字,但是我看得懂附图和标记线箭头,这个扫荡计划很重要,还缴获轻机枪步枪若干,三百多匹牲口,及从根据地抢来的银元等物资及军用物资活捉日寇三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为周围都有敌人,我怕敌人来合击我们,战斗一结束,就把缴获的日寇从根据地抢来的物资及牲口和伤员交给村干部和民兵并留下一名连级干部共同处理。我带部队很快转移,并派两名侦查员把缴获的敌军扫荡计划送给总部或上级领导。我对侦查员说“周围都有敌人,你们想办法钻出去,找到旅部把文件交给韦杰旅长或唐天际政委,如果找到师部就交给李达参谋长或刘伯承师长……,结果他们当天没有钻出去,我下了死命令,一文件送不出去杀头,二丢了文件杀头。叫他们趁夜快走,总于文件送到总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在全团大会上总结这次反扫荡经验教训,讲到我在脱离了上级领导的指挥的情况下,处境极端苦难,周围都有敌人,能够大胆积极主动同敌人作战只有一个连的兵力就能歼灭成中队的日寇缴获武器,弹药,牲口,物资和军用品,活捉日寇三人,特别是敌军扫荡计划是一个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并奖励军大衣,钢笔,毛巾日记本等,同时在一二九师反扫荡经验教训的文件中提到缴获日寇的扫荡计划。具体的作用和影响我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五,为了全国解放而做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了把战争(蒋介石发动的对根据地的包围进攻)由解放区引向蒋管区,1947年7、8月份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把利刀插入敌人心脏里,(临近南京,武汉),把敌人吸引到自己周围,配合全国各战场更好歼灭蒋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刘邓大军远离后方作战,给部队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使部队能够在大别山站住脚,就要组织地方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有了革命根据地,部队才能在大别山站住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了建立大别山根据地,部队抽调一批团长,团政委,处长等团级干部,到地方担任区长,区委书记。我过去当过团长,又是大别山人,在家乡隐蔽过近半年(中原突围被打散后寻找部队时),我对大别山的民情,风俗习惯了解总比部队抽调来的干部熟悉得多,做群众工作的条件有利得多。同时分配工作的地区又是一个重点区,这里土顽势力很强,又是部队安置伤病员及后方机关的地点。当时我的想法是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住脚出点力,为革命战争胜利出点力,叫我干什么工作,我都干。我在做地方工作那段时间,心情非常愉快。</p> <p class="ql-block">我在悼念父亲时看到了另一位老人的留言。是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及不畏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将他们联系起来。老一辈的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发扬。</p> <p class="ql-block">1957年6月18日,父亲受勋章证书及勋章。</p> <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