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机车

徐国樑

<h3>基本可以断言,只要看过电影,特别是一些老电影的开场,那么,在你的记忆储存库里,应该总会检索到这样场景:一束强光刺破黑夜,伴着汽笛一声长鸣,冒着黑烟(或蒸汽),随之,庞大的火车头(或闪烁着灯光的一排排车厢)排山倒海般呼啸而来… …。我发现,无论《特快列车》、《铁道卫士》、《站台》、《周渔的火车》等片名与剧情相关的,还是《风暴》、《青春之歌》、《火红的年代》等似乎与之不搭界的,甚至包括《列宁在191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舶来片,此类影片简直不胜枚举,导演们居然不约而同偏爱,频繁使用这气势磅礴、颇具强烈视觉冲击的镜头语言,这还真是一个有趣的艺术现象。</h3> <h3>就此打住,言归正题,话题主角就是平时叫的“火车头”,不过它在铁路行内学名是被称呼“机车”的。一列火车前行的力量之源来自于机车,“呑煤冒烟吐气,燃情高歌奋进”,描绘的就是第一代机车,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蒸汽机车,自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1814年发明以来,随着工业革命不断进步,发展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直至目前我国被命名为“和谐号”“复兴号”等的电力动车组,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以“风驰电掣”取代“一日千里”恐怕更为贴切。而各种类别的机车,又有不同型号及序列等,如仅蒸汽机车,中国车型就有:解放型、前进型、上游型等等等等。</h3> <h3>如今,出行选择高铁动车,早已稀松平常,中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虽然蒸汽机车已基本退出了运营舞台,但是,在上海的角角落落,这些历经岁月风霜侵蚀的“标本”,或成摆设,或被收藏,更已改造成别致的餐厅、咖吧,时不时还可以让人寻觅到它们默默无语的寂寞身影。自己勉强还算是个铁路迷吧,年前,一一循迹寻访了这些老古董。</h3> <h3>现存陈列的机车基本为上游和建设系列型号,其中知名度较高的,以观众最多取胜,中国铁路博物馆的机车型号为“KD7-641”,40年代引进的美国制式机车;</h3> <h3>其次为共和新路近中山北路火车头体育场,陈列的是“建设957”机车,体育场是由铁道部、上海铁路局于50年代共同投资兴建,竞技场上赋予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象征意义,以火车头来诠释可谓名正言顺;</h3> <h3>漕溪北路201号“上海老站”餐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家汇原先的圣母院旧址。</h3> <h3>而鲜为人知的是,貌不惊人的餐厅后院,</h3> <h3>除了藏有一部锈迹斑斑、20年代古董蒸汽机车外,其左右还分列两列车厢,其乘坐者,竟是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女性,</h3> <h3>绿皮的“97431特种车”(1899年德国汉诺威车辆厂制造),当年老佛爷慈禧的宫廷座车</h3> <h3>黑赭相间的“97318公务车”(1919年俄国叶卡捷琳车辆厂制造)彼时国母宋庆龄外出用车;</h3> <h3>1898年9月,晚清政府筹款建成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南起闸北河南北路,北抵吴淞炮台湾,共设九个车站。多年后,原淞沪铁路南段铁轨拆除,于此,2000年建成运营了轨交明珠线(后更名为上海地铁三号线并予延伸)。故而至今,宝山境内还存有不少淞沪铁路的铁轨、机车及车站遗址。</h3> <h3>如:宝山淞桥东路淞浦路口的吴淞火车头广场,原淞沪铁路吴淞站遗址,置于此处的上游型机车“SY0880”是由宝钢集团捐赠,也是我所见到唯一被保护在玻璃罩内的斑驳标本;</h3> <h3>  虹口的1876老站创意园,即原淞沪铁路江湾站的“建设8260”火车头;</h3> <h3>红色车厢被设作瑞幸咖吧</h3> <h3>宝山.中成智谷创意园,是淞沪铁路支线,其前身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有限公司上海援外仓库;</h3> <h3>宝山高境. 淞沪铁路支线之一,临港新业坊广场上也安置着“解放1328”机车;</h3> <h3>通常,现代铁路标准轨距是1435毫米,据说这最早是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因两千年前古罗马战车由两匹战马牵引,后来造马车的又去造电车,造电车的后继者又设计了火车轨距,如此便沿用至今,也算趣闻一则,姑且信之。</h3> <h3>而闵行地区的锦江乐园园内,却摆放着一列型号 “ZM16-4” 50年代古董级窄轨蒸汽机车,轨距不足一米而俗称米轨,米轨源于法国,米轨铁路目前还有使用的地区有法国、我国云南,及部分东南亚国家。此机车原由石家庄产, 2009年,经大修后冠名“锦乐号”,其后拖挂的绿皮车厢曾为餐厅;</h3> <h3>浦江镇江月路1500号车艺园生活广场内的火车栈融合餐厅,不仅置放由交通部唐山机车车辆工厂1972年制造的“上游”系列机车“SY592”,</h3> <h3>居然还有配套拖挂的绿皮车厢五节(有软卧、硬卧车及餐车,内设餐厅、咖吧),铁轨、枕木、信号灯、站台顶棚一应俱全,俨然一座微版车站,单车自重就达48-51吨,如此大家伙,单运输安放就极其不易,不由感叹栈主之大手笔;</h3> <h3>松江石湖荡镇,曾经是沪杭铁路的经停站,当年慢车必停的小站,所以石湖荡对我而言,虽常闻其名,数十年来却从未历其境,前不久,闻知此处竟是浦江之首,即黄浦江的发源地(黄浦江零公里),立马前往体验;</h3> <h3>此处不仅建有纪念春申君黄歇的盛唐风格春申堂,</h3> <h3>更有复原小站场景的火车集市,机车为上游SY1077型号,拖挂绿皮车4节;</h3> <h3>火车集市的营业员一身装束也是列车员打扮</h3> <h3>如果要数还原旧时火车站场景逼真度的,莫如松江车墩的上海影视乐园,这里不仅仿建有各年代多种风格经典建筑,更有满满民国风的老式火车站及机车、车厢,</h3> <h3>只有序号0682没有型号的机车静卧铁轨,还有那别处看不到的客车车厢与老式棚车,难怪有那么多的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戏。</h3> <h3>尽管有提示,我终究忍不住攀上机头与它来了个合影;</h3> <h3>奉贤海湾镇火车头广场,原星火农场场部,应该是到访最远之处,获悉这里也有老宝贝遗存,于是数小时地铁公交步行赶过去,果然见到了建设型JS.8028机车,还拖有煤车、绿皮客车,</h3> <h3>这硬座车被设作了“城市书屋”,疫情期间车门紧闭,故不得而入;</h3> <h3>虹梅路老外街,现今是虹桥地区融合十多个国家风味的美食商业街,1971年9月10日,毛泽东乘坐的101号专列临时停靠此站后上南京再回北京,由此开启了“9.13”事件的序幕,目睹这101号火车头,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惊心动魄的1971,不过,内中的扑朔迷离,如同费解的副统帅之死淹没在历史尘埃中,有待后人揭谜……</h3> <h3>其实,散落在本地的此类老古董,应该不下十几部,据说徐汇滨江的徐浦大桥下原南浦车站,也曾有蒸汽机车,后被移走,空遗下几段旧铁轨凭人遐思。</h3> <h3>绍兴科技馆门前的上游型SY.1642机车</h3> <h3>义乌1970文创园门头的机车造型</h3> <h3>我收藏的部分火车车模</h3> <h3>也许,有人不太理解我们浓浓的绿皮车情结,毕竟,它们曾经深深地融合在我们的人生之中.今日,我们在享受出行便利之时,不妨也可以回味下逐渐变得奢侈的“慢游”。</h3> 重庆武隆仙女山小火车 后记:原以为这个美篇基本可以画上句号了,没承想,陆陆续续欲罢不能。3月下旬在参观知青博物馆时居然有了意外的收获; 设在奉贤海湾园的这个博物馆寥落冷清,在暗淡的灯光下独自观展时,猛然发现前方有个瘦小的身影在展板前默立,于是上前攀谈起来:原来这位桑先生也是当年知青,20多岁时从上海印刷学校中专毕业,前去甘肃插队落户,后才上调当地工矿,今年已74岁了,当时的下乡通知书、所使用的铝制脸盆等数件物品都捐赠给知青博物馆作展品了,有位同行知青也已在这里安息。 知青的历史,确实“不堪回首,却要回首”,这是一代人的不幸,也是这代人的自豪,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今天他特地从七宝数小时骑车过来凭吊那逝去的青春。 当聊到我曾在原星火农场场部的海湾镇拍过火车头,他居然说这里也有,就在不远的知青广场,起初怀疑彼海湾镇与此海湾园是否重复,他自告奋勇带我前往。几分钟后,我果然见到从隧道穿出的“青年号上游1748”机车,不由惊喜莫名,连连感谢致意,频频聚焦留影。 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石雕火车头 告别时,桑先生又提供了在上海西站南广场上也有火车头的信息,后又再赶往那里,当然也没空手而归。于是,我的“囊中”中又收入两件,只是经目测鉴定,西站的那个却似“赝品”,油漆尚新,车轮、连杆等构件却似卡通,不像铁道线上原生态的“退役老兵”;而那些老伙计们,虽锈蚀满身,老态斑驳,贵在厚重的历史年轮,毫不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