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12和14号弦乐四重奏

蓝调咖啡

<p>春节到了,女儿说要用压岁钱买一件礼物送我。好开心:女儿长大了,能体会家长的艰辛,有了回报意识。我想来想去,自己最喜欢的、有意义的莫过于一张唱片吧。经过从内容和价格两方面“慎重”考虑之后,选择了这张阿玛迪斯版的《贝多芬第12和14号弦乐四重奏》。</p> <p>女儿开学了,走了,唱片到了。唱片封面实物的色彩比店家拍的更暖一些,一眼看去做工不错。</p> <p>Made in Japan ,可见,这是日本版。</p> <p>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而发行了这张唱片,仔细一算,还真是。</p> <p>这个看不懂,可以确定是说明此片的高超音质。</p> <p>上边是唱片编号;往下是黄色的DG公司标志,中国发烧友俗称的大黄标,这是古典音乐名牌;下面的ADD表明:(A)录音是模拟方式(D)数字混音(D)数字制版,期待数码味少一些吧!</p> <p>这次的快递要给好评,12个碟牙完好无缺😄不像上一次,12个坏了9个😟唱片印刷清晰简洁,盘中心不透明,盘中心及周边光滑毫不拉手,做工很好。</p> <p>盘的读取面上的数据与其它地方所标的一致,这也是要仔细看一看的地方,盗版碟这个地方一般来说是驴唇不对马嘴的。居然还有一个极小的环球唱片的标志,不要惊慌,因为DG已被环球收购,这个是对的。</p> <p>扫二维码,查到这是正版的。</p> <p>第12号弦乐四重奏录音时间是1963年4月,而14号则是1963年6月录的。同时说明:第一小提琴是Norbert Brainin布莱宁,第二小提琴是Siegmund Nissel尼赛尔,中提琴家是Peter Schidlof席德洛夫,大提琴是Martin Lovett洛维特。</p> <p>拆开唱片,专门有一张纸介绍了唱片所应用的技术:UHQCD,符合日本高品质唱片的习惯,感觉有点浪费资源。这不是新技术了,难得的是它不断提高的品质且十分克制的订价,在唱片销量每况愈下、成本飞涨的今天,实属厚道。</p> <p>我猜应该是奥田惠二介绍弦乐四重奏。</p> <p>鸣海史生介绍这二个弦乐四重奏作品。</p> <p>浅田阳介介绍唱片制作的相关资料。旁边的内容是不是说这是索尼公司帮压的片?</p> <p>查看手头资料,得知贝多芬12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27号)作于1824年夏天,写得很不顺利,历时四年,纠结了许久才定稿。14号四重奏作于1826年3月,接近老贝的“绝笔之作”了。</p> <p>煲机半小时,洗手,上碟。品质上佳:小提琴细幼高贵,能听出来两把小提琴声音略有不同。中提琴温婉平易,娓娓道来。大提琴厚实缠绵,松香四溢。音质细腻,背景干净,定位准确,提琴有木味,动态也不错,这就是1963年的录音么?可见录音师功力之深厚,可知西方唱片工业之发达。</p> <p>贝多芬的交响乐的地位就不用多说了,我最喜欢的是第6交响曲(田园)和第9交响曲(合唱),于普通听众有名的英雄(贝3)和命运交响曲(贝5)则听得很少。如果贝多芬的交响曲像是对大众演说,那钢琴曲和弦乐四重奏就是对朋友或者对自己说,有的作品甚至比较隐秘。</p><p>老贝的弦乐四重奏一共作了16个作品,前期6首明亮,中期3首庄严,后期7首艰深复杂,尤其是最后5首(作品127号至135号)。本张唱片就是收录了作品127号和131号,初听充满矛盾冲突,起伏颇多。四重奏从海顿之后就确定了基本格式,就是分4个乐章,而老贝的第14号(作品131号)则有7个乐章!老贝的《降B大调大赋格》其实只是他第13号四重奏中七个乐章中抽出的一个乐章而已,不弄成这样的复杂和规模已经不足以表现乐圣的超级水平了🤭</p><p>要说这张唱片“好听”的话,恐怕没那么简单,在朋友处试听时只听了不到二十分钟就换片了,不像《四季》或《草原小姐妹》那样动听。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更多的说的是对自己说的心里话,有时连话也不是,而是一种情境。在中国人看来人与创作都到了“化”的境界,鄙弃感官魅力,隐约表露的是人生的沟沟坎坎与裂纹,是不圆满、不甘芳。欣赏这样的音乐,是观摩一种人生阅历。总之,老贝的交响曲给人的是鼓舞,而弦乐四重奏给人的常常是安慰,一种伤心人皆如此的安慰。</p><p>四重奏由于人少,没有哪个乐手可以蒙混过关,乐手往往都是高手。老贝的四重奏长久以来被视为四重奏的试金石,历来“名团”辈出,不少人就首推这个阿玛迪斯四重奏团,评价为忠实原作。</p><p>今后,还可以关注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阿班-贝尔格四重奏团、罗马尼亚维格四重奏和英国的林赛四重奏,据说都是演奏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名乐团。</p><p>谢谢女儿!愿你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学业有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