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文化与精神永相传

两岁的我

<p class="ql-block">--高一五班、十班浩洋小队 实践队负责人:平振洋 实践队员:黄培浩</p> <p class="ql-block">本次实践活动旨在了解与传播沙地文化于精神,在寻访中慢慢了解到沙地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这些后辈应不忘初心,对自己的家乡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传承家乡文化和精神,正如吴越文化一样薪火相传。希望此次活动能让大家了解到萧山沙地文化。</p> <p class="ql-block">  江海交汇,沙洲频涨,人口流变,文化交融。由于海岸伸缩、潮灾来往、战事起伏、经济兴衰、辖领分合、人群迁徙等多种原因,这里的文化总比别处显得多样化。又由于远离中土、偏安海隅、相对安定,这里的文化总比别处保留了更多的古韵和奇特。方言习俗,通常自成一体;农渔盐垦,多半自给自足。灾害频仍,依然物产丰富;生生不息,只因朴实勤劳。因以沙为根,故称沙地文化。</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有着一条神奇的大江,一日两次呈现“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天下奇观,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江。钱塘涌潮,气势磅礴,世无与匹。钱塘江口衍生了一种奇特的土壤,上古神话传说中称之为“息壤”,它能够不断生长变化,人类用它堵截洪水,驱除天灾,营造福祉。据传,远古治水英雄大禹在会稽山下的海里撒上这种“息壤”,东一堵,西一拦,使海水东流,露出了一大片土地。这片神秘的土地就是现今杭州市萧山区的沙地。沙地文化对于沙地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我们需要对沙地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才能够做到薪火相传。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在各种蕴含沙地精神的地方积极地探索什么是真正的沙地精神,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踏进‘沙地十碗头’’,一品舌尖上的沙地;我们走进老围垦,不禁感叹当年围垦大运动的宏大;我们走进义蓬沙地文化纪念馆,从展览品中也明白沙地人时间是如何凭借着坚韧顽强的沙地精神在涌潮中生存与发展。艰苦的生存环境铸造了沙地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也只有吃苦耐劳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沙地人以“特能吃苦”著称于邻近地区。先从沙地人吃和穿的方面看,以前的沙地因不能种水稻,吃的主食是大麦粞饭萝卜粥,“下饭”(菜肴)是霉苋菜梗或盐白菜和老干菜加萝卜干。喝的是既涩又苦的咸碱水,在夏秋季节地上农活忙的时候,沙地人就用大“癞狮壶”(一种很大的陶制器皿)装着咸碱水冲泡的茶水,拎到地头(有的用铁耙柄撅到地头),以解因出汗过多所带来的口渴。沙地人穿的也是用自家纺织的土布做成的衣衫,其颜色大都是玄色或本色,穿的大多是蒲鞋和草鞋,很少有布鞋,一般情况下都是打赤脚的,即使是霜雪天气也是如此。再从沙地人的“做生活”来看他们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早先,沙地人在江边的白地晒盐,被称为盐民,俗称“晒盐佬”或“盐黑子”。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他们就在老盐碱地上刮起一层含盐量很高的“白泥”,然后将它挑到在地面下设有盛盐卤的木桶附近堆起“泥蓬”,用“卤杆子”将卤水滴入卤桶内,然后再将卤挑到木板上晒盐。挑白泥的畚箕特别大,一担就有二百来斤重,且是盐民独自盛装挑运,俗称“打背钩”。这样一天要挑好几百担,因为天气特别热又无树蓬遮阴,挑泥者个个是汗流夹背。他们堪称沙地人吃苦耐劳的典范。沙地人吃苦耐劳的品质我们还可以在围垦文化中进一步感受。萧山围垦是沙地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壮举,闻名国内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从1965年开始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江涂围垦,共投入劳力6209万余工,其中在1986年的5.2万亩围垦工程中就出动民工15万人,历次参加围垦的大军中沙地人占了多数,是围垦的主力军。围垦向江涂要地52万亩,缓解了沙地乃至萧山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拓展了制约沙地乃至萧山经济发展的瓶颈,扩大了沙地经济的发展空间,给萧山经济带来了繁荣,与此同时还孕育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崇尚科学、求实创新、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的“围垦精神”。“围垦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就是沙地文化里“吃苦耐劳”特征的体现。要在“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腾”的钱塘江涌潮下筑堤围地,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万万不行的。在茫茫江畔围涂,许多人带着挖土盛泥的铁耙,挑泥的泥钩扁担和畚箕,从内地走40-50里去江涂,住的是临时搭建的草棚,睡的是潮湿的泥地,饮的是咸水,吃的是麦粞饭加霉干菜。围垦大军冒严寒,顶北风,赤脚踏冰,挖河筑堤,抢时间,赶进度,贪早摸黑地挖泥挑土,有时甚至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干,为的是要抢在大潮到来之前围好它。每人日挑土在3-5立方米,其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抢险护堤和劈山采石更有生命危险。自1966年—1988年,为围垦事业牺牲者达52人。有道是:“山是虎,水是狼”,这批善于吃苦耐劳的围垦者,开山采石,筑堤围地,正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潮口”夺地,造福子孙。沙地文化是生活在钱塘江畔的沙地人创造的,同时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沙地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沙地文化导航着沙地的未来发展。勇立潮头必要有潮头可立,而这个潮头就是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涌潮。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的奇特涌潮景观,生活在钱塘江畔的沙地人每天都看着潮涌潮落,接受潮送给的“礼物”,也经受潮带来的灾难。他们世世代代与潮水打着交道,越来越认识了潮的性格,了解了它的本质,因此就有了胆略,就可以勇立潮头,驾驭滔天江潮,奋勇前进。在沙地“潮文化”中的“弄潮儿”精神,最能说明沙地人勇立潮头的胆略。过去,钱塘江上的弄潮儿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江船老大,另一种是抢潮头鱼的人,这两种人的胆略与“弄潮儿”精神一直以来为沙地人乃至萧山的里畈人所赞许,并激励着沙地人去作出一项又一项大胆的决策,去完成一件又一件敢为人先的大事,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从前,钱塘江上撑江船的船老大,不但要熟知钱江潮的潮性和把握主江道的变化,更要有斗潮行舟的胆略。这些船老大在涨潮之时,拉起数道风帆从江湾驶向钱塘江主航道,从下游宁波等地从潮而上,驶向杭州以及更远的地方;也有从上游顶潮劈浪而进,从杭州等地驶宁波方向,逆潮顶浪行船,其船头和船尾忽高忽低,大起大落,犹如上天落地,一般的人非但不能驾驭,即使乘在上面,也惊恐万状,下一次不敢登船了。就是在岸边观看的人也感到吓佬佬,对船老大的胆子和本领则伸出大拇指啧啧称道:“真了不起。”另一种弄潮儿就是抢潮头鱼的人。到了秋冬季节,就到江边去抢潮头鱼,这种人不仅对江涂地形非常熟悉,对不同时间涨潮的特征也了如指掌,而且胆子大得很。他们是在快要涨潮的时光等候江边的沙滩上,听到潮涌声响后,就脱掉衣裤盘缠在头顶上,手执抢潮头鱼的潮兜柄,跳步跟随潮头,当鱼、鳗等被潮头滚起水面时,手起兜落,将鱼捞进兜里,然后猛烈跳出潮头,拔腿就跑,上岸去街,卖鱼回家。抢潮头鱼的人要身体健壮,眼亮手快。沙地文化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形成的区域性文化,是吴越文化中钱塘文化的一支,受潮的滋润和洗礼,酿成了其显著的个性。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寒假生活,而且让我们在自己成长的地方—萧山沙地,了解到了什么是沙地文化、什么是沙地精神,又应该如何从老一辈的手里传承这伟大的文化与精神。希望在下一次假期能够再次进行这样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