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陕北山沟里的元宵节记忆

季节

<p class="ql-block">留在陕北山沟里的元宵节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南方人,元宵节的记忆不是很多,从小生活的环境,人们对过大年不是很重视。中国文化中许多农历节日的习俗,大都和中国中原文化相根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让我对元宵佳节有深刻印象的,是1984年春节期间,我从部队去陕北探望战士时留下的。当时新春过后,部队工作繁忙,有个战士假期已过还未归队,部队领导让我去看看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陕西华阴县乘火车到山西的介休,转乘长途汽车经绥德到子洲,途中从山西跨黄河到陕北,那时没有高速公路,有国道就不错了。隆冬的天气,坐在四面透风的长途汽车上,虽然我已穿了北方部队的冬装,但寒风从两腿间吹过时,感觉就如同没穿裤子一样冰冷。我从没去过陕北,去的路线也只是简单的问了问陕北的战士,那时没有地图,更没手机导航,靠的是“鼻子低下就是路”,再想到我在军校时,军事地型学考的是优秀,找路还会难倒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到绥德转车时,我一下想到了“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瓦窑堡的石板清涧的炭。”这首流传久远的陕北民谣,将这片黄土坡坡上的人文与特产极简捷地勾勒出来。说起来,以民谣的形式夸赞自己家乡人文、物产特色的全国各地都有,但将男人与女人也作为当地的特产毫无掩饰地道出来的,可能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北出美女,米脂犹最,传说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出自这里。米脂的婆姨为什么长得这样漂亮呢?据说与当地水土有关。米脂地沃,宜于种植谷子,谷子碾成小米金黄金黄,煮成小米粥上面漂了一层油脂。米脂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贤惠、能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婆姨”在陕北方言中指的不是姑娘、女孩,而是指媳妇。米脂婆姨的美,不仅美在丰臀细腰,“白格生生”的面容和那一双醉人的“毛眼眼”上,而且美在勤劳、娴淑、聪明、果敢的本性。她们爱能爱得山河为之动,恨能恨得天地为之泣,但更多时,她们则能以坚韧的意志荡涤生活中的一切繁务琐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绥德是信天游的故乡,无数民歌在这里诞生,又跟随着“走西口”(宁夏一带)、“跑三边” (定边、靖边、安边)、“下南路”(陕北以南一带)赶牲灵人的加工传唱,唱遍了黄土高原的每一道峁峁梁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绥德,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似乎在它的每一道沟沟梁梁中都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它既养育出过无数的枭雄豪杰,同时又孕育出了多少执手相送的妹子;它粗犷豪放,却又温柔委婉;就像脚下的黄土一般,深不可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环顾四周,想找找漂亮的婆姨,结果都被绥德的汉子转来转去给挡住了。天色不早了,我还得赶路,办完转车手续,就坐上汽车往子洲县方向去了。一路的白杨树像一列列军人一样,站立在公路两旁,两侧的黄土高坡和农田,在下午暖阳的照射下,呈现出冬日黄土高原土黄色的画面,使人忘却了寒冷的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我要去看望的这个战士家在山沟里,所以,我问了问汽车司机,他让我在去县城的途中下了车,说顺着公路边的那条机耕道,就可到那个战士的公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下午3点过时,太阳已经西斜了,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人,问问路都没办法。我想,就顺着这条路走吧,遇到村庄就可问路了,如果时间晚了,就找个村庄住住吧。我怎么觉得自己有点像《水浒》里的游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北真是缺水的地方,机耕道上那些深深的车辙,因许久没下雨,黄土被无数次踩踏碾压,土块已经变成细细的粉尘,厚度有一两寸,脚一踩上去,就是一团黄土从脚底喷出,还发出“砰、砰”的声响。才走一段,我的双脚已看不清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然,我身后传来了自行车铃声,一回头,一个年轻小伙子骑着自行车朝我这边过来。我忙拦住他问路,他看我是解放军,很热情的告诉我,说他也要路过那个公社,可以搭上我一起走,小伙子姓马,他告诉我,如果我这样走,天黑了都到不了公社。我欣然接受了他的帮助,坐上他的自行车,一颠一颠地穿过那些弯弯曲曲的山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遇到上坡时,我就和小马推着自行车一起走,下坡时就骑上自行车。就这样过了一个又一个村庄,每当路过村庄时,我就看见土坡上窑洞门前的平坝里,男男女女都在扭秧歌,男的打把伞,女的手拿扇子,一边跳一边唱,很有情趣,他们一看见我,就停下来把我看着,我想她们在想“哪来的解放军?还长得这么年青帅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马告诉我,说这里的人们对解放军很热情,如果你晚上没地方住了,去任何一家敲门,都会留你的。看来革命根据地的人们,对解放军有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天黑前,我们终于到了公社,告别小马后,我走进公社大院,一群女人和孩子马上把我围住,我说明来意,有个女人马上告诉我,说公社的书记和其他干部,今天都下乡到村庄去与村民欢庆元宵,她是公社会计的家属,先让我吃了晚饭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社大院就是一排窑洞,中间有个大院子,一群孩子围着我嬉笑打闹,想是见到个解放军叔叔很难得吧。会计家属给我讲了书记他们去村庄里和村民一起“转灯”,并向我这个外来人说明什么是转灯?真是给我上了一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灯”又称“转九曲”,是陕北元宵节的特有民俗,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场面宏大,热闹非凡。“转灯”就是在一片开阔平坦的空地上,用高粱秆围成方城,并按照特定曲线连接成横竖各19行的九曲场,又叫“灯滩”,可悬挂361盏灯,最中间立一根老杆,上点七星灯,门向南开,左右两边贴着“一轮明月千家乐,九曲黄河万盏灯”等对联,右进左出,观灯路线迂回曲折但绝不重复,形如迷宫又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秧歌队在“转灯”中扮演着领袖角色,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中,环绕“灯滩”一圈,唱过请神秧歌、祭风秧歌后,率先进入“九曲门”,百姓们随后鱼贯而入,月朗星稀,彩旗招展,油灯闪烁,人们陶醉在“灯滩”里,兴致勃勃,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九曲”出来以后,围着火塔塔看秧歌、社火,也是陕北人必不可少的民俗之一,几乎每村每乡都会选送秧歌、腰鼓、社火、旱船、竹马参加,有时候也会有陕北民歌、陕北道情等,演员穿红戴绿,载歌载舞,唱的是对生活的满足,舞的是对未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过饭后,书记他们还不会马上回来,我走到院子里看星星,冬天的夜晚满天繁星,远处的山影隐约显现,这样的夜景,在西安读书时,也常看见,但此地是黄土高原的腹地,与在学校的秦岭北缘、终南山下的夜景不可相比。陕北的天空更高,夜色更纯净,星星也更耀眼,这里的人也更纯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灯啰、观灯啰”,随着一声声喊叫,院子里的女人和孩子们,围着一堆点燃的煤块转起来。她们说这是火塔塔,火塔塔是陕北人闹元宵节时的最爱,人们将大块的煤炭垒成宝塔形状,当夜幕降临月亮升起时,人们点燃高大的煤塔,伴随着悠扬的唢呐声、铿锵的鼓声,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塔边唱边跳,尽情狂欢。耀眼的火光照亮人们欢笑的脸庞,暖暖的火焰驱散冬夜冰冷的寒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来的路上,我所看到的村庄窑洞,以及公社的窑洞,都很普通简陋,他们的生活用品也不高档,但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愁苦和烦恼,是不是他们从来就没有城里人攀比的心态?是不是传统农耕生活让他们懂得知足?可我觉得,自古以来,陕北人骨子里融合了西北多民族的性格气质,这里的男女热烈奔放、敢爱敢恨,这种人格魅力,在世代繁衍生息中传承着,续写和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北“闹元宵”活动是悠久的,也是多样化的,这些元宵传统习俗源于陕北人的生活,源于陕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每一类活动就是生活的提炼,每一种习俗是情感的浓缩,它们包含并不断唤醒陕北人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站在战士家窑洞门前,想着这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纵目远望,山荒岭秃,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然而“元宵节”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在陕北的黄土高坡和沟壑田间,正以朴实粗旷的方式延续和传承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