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报人【第1583期】 读《回老山》

习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夜读《回老山》</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汪文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读老领导、老战友、原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编辑焦申孝的散文《回老山》,莫名的亲切与感动涌上心头,久久无法平静......</p><p class="ql-block"> 焦编辑用饱蘸深情的笔触,以白描的手法、质朴的文字,讲述了重游戍边参战故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透过字里行间,不难体会作者对军旅时光、战斗岁月的眷恋,对同袍之谊、手足之情的礼赞,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珍惜。这份战友情谊,这种军旅情结,这股家国情怀,感人至深,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焦编辑曾任军区党委机关报《前卫报》编辑、山东某县人武部政委。与他结识早在2002年秋,那时我奉命从地处偏远的胶东某团政治处前往军区报社学习新闻报道。初见焦编辑时,他大概三十三四岁,是一名英俊儒雅、乐观开朗的少校军官,操着浓重的德州齐河口音,说话温和而风趣。因我所在编辑室与他的办公室紧邻,打交道的机会日益增多。对我这个身处外省异乡的小战友、小兄弟,他关爱有加,除了业务上倾囊相授,还在工作生活中给予诸多关照。当时,尽管表现优秀、实绩突出,因档案年龄仅超几个月,我考军校受挫,后又提干遇阻,意志消沉,悲观失望。他闻讯后,多次找我谈心,耐心开导、劝慰,热情鼓励,至今铭记于心、没齿难忘。后来渐渐了解了他的一些过往,听说他曾在老山戍边参战,真不敢把眼前这位性格沉稳谦逊的白净记者与战场战斗、炮火硝烟联系在一起,难以想像他曾经操枪弄炮的手,如何又拿起笔杆子舞文弄墨。2010年,已在另一家报社工作的我,前往某县采访当地一名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领导干部,已是正团职上校军官,时任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的焦申孝闻讯,专程前往我所住的宾馆看望。与良师益友重温多年前在军区报社共事交往的点点滴滴,把酒叙旧,相谈甚欢。仅此一事,我深感申孝兄虽已身处要职、公务繁忙,但非常关心厚爱小战友,是一位念旧重情之人,令人感佩!</p><p class="ql-block"> 尽管申孝老兄的《回老山》是多年前所写的旧文,且他也已脱下国防绿转业到地方,但他这篇朴实的战场游记,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位更加真实立体、有血性有情怀的参战军人。从战场返回20多年来,他工作生活在军区机关、省会城市,条件优越,衣食无忧,事业有成,与数千公里之外的云南麻栗坡相距遥远、难有交集,但在他内心,又无时无刻不牵挂这个偏远之地,可谓魂牵梦萦。或许,这里不仅有他青春的印记、梦想,有他璀璨的芳华,还有他与战友并肩战斗、出生入死结下的患难之交,有他长眠于此、生命定格在弱冠之年的手足同胞……</p><p class="ql-block"> 无情未必真英雄。申孝兄的寻根之旅、伤逝之旅给我们呈现的不仅是一种血色浪漫,还有对战争、人性、现实的反思。正如他在文中所言:“硝烟散尽,枪声远去,神州处处莺歌燕舞,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而这些,都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生活在和平年代,沐浴着幸福阳光的我们,藉由《芳华》《凯旋在子夜》《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影视作品和军旅歌曲,不妨也抽空了解一下40年前发生在西南边陲的那场战事,衷心缅怀那些舍生忘死、以身许国的有名英雄和无名烈士,珍惜当下,珍爱和平……</p><p class="ql-block">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岁月沧桑,物换星移,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p><p class="ql-block"> 致战友, 致英雄, 致青春, 致军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致文彬老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焦申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文彬老弟新年的褒奖!</p><p class="ql-block"> 《回老山》一文发表这么长时间,老弟还在拜读,让我受宠若惊,喜上心头,无不感到是新年里一个最好的礼物。在此,谢谢老弟了!!</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走到今天, 我非常知足!对此,我深怀感激之心——感谢组织对我的关心, 感谢军队这所大学校的培养,感谢领导和战友对我的激励、支持和厚爱,感谢父母含辛茹苦对我的养育。可以说,我要感谢的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并没有老弟所说的这么伟大和高尚,只不过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正如文中, 将士们那种戍边卫国、横戈跃马、纵横驰骋、冲锋陷阵、血洒疆场的英雄事迹,那种同仇敌忾、不惧生死、马革裹尸、维护祖国尊严的英雄气概, 令我无不钦佩。作为一名军人, 能够参加对越防御作战,是非常荣幸的!这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是我刻骨铭心的一段历史,是我终生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为此,我很庆幸!因为有很多人当一辈子兵, 也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带着遗憾离开部队。</p><p class="ql-block"> 军人的使命是,为了战争而生,为了和平而死。1984年10月,我们乡一共参军30人,赴老山作战的28人,牺牲两人、重伤两人。这两名牺牲的烈士王光庆和刘家强是我几里地的街坊,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在上阵地前,我们都写了遗书,但是我们从不提牺牲的事,总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诸如打完仗回家后如何如何,规划的都是宏伟而又远大的目标。上阵地后,在作战间隙,经常相互打个招呼,道个平安。战争是残酷的!处在一线最前沿的两个战友,血洒疆场,壮烈牺牲!加之,我们连队在痛击越军时,我眼睁睁地看着亲爱的战友牺牲在身边,那种断臂残肢鲜血喷涌的悲壮场面,镌刻在心中,难以磨灭。</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尤其是经历对越防御作战的事情,总是难以忘怀。每每谈起战争、谈起老山、谈起牺牲的战友,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往往禁不住潸然泪下。老山啊老山,是英雄的山,是我生命的山,更是我终生难以忘却的山。梦里常常回到老山,梦到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战友,梦到红土地上的青纱帐、猫耳洞和百米生死线等等,有时爽朗地笑着醒来, 有时又泪沾湿巾哭泣着惊醒。于是,在我的心里时常产生要回老山的强烈愿望,去看看当年曾经战斗的地方,去祭奠那些躺在红土地上的战友!由于种种原因,难成此行,但是心里总有一个老山结,时常挂在心中。2008年,我在河南采访时,曾经参加对越防御作战的连长告诉我,他每年都带着孩子到老山阵地重游,每次都要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教育孩子不要忘了那些牺牲的烈士, 要珍惜今天这美好的生活。那次倾听后,心灵甚是震撼和感动,去老山的心情也更加急迫。终于在2012年儿子暑假期间,我们一家三口成行,来到老山,了却多年的夙愿。从老山回来之后,心里总是感慨万千,念念不忘那边境线、那阵地、那界碑、那烈士陵园和那壮烈牺牲的战友。为此,我拿起笔来,写下《回老山》这篇文章。当时,写完《回老山》这篇文章就像完成了上级交待的任务一样,如释重负,长吁一口气,心里方感到些许慰藉。</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发表呢?一方面,我感到和那些牺牲的烈士以及受伤的战友相比,我没有可以张扬的、自夸的和炫耀的,仅仅是记录那段难忘的阵地生活而已。另一方面, 我深知撰写回忆文章大多是领导、英模人物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战士写回忆文章有点不自量力,甚至说有点人微言轻,不太妥当。加之,每次写作,都是心灵的创伤,精神的折磨, 所以不愿写。可是, 每每读起这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就有一种使命在呼唤。所以,担起宣传的责任,把昨天发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告诉大家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段时间,我发现写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的作品较少, 屈指可数。比如:《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是少得可怜。去年,随着电影《芳华》的播映,又勾起了国人对那段历史的回忆。然而,参战人员一刻也没忘却那段历史。于是,在 2018年, 把稿件寄给《前卫文学》杂志社, 张乡林社长给予发表。随后,《山东青年》杂志社吴茂华总编辑也给予刊登。娘家《前卫报人》张练武主编,也是我的老领导, 倾注感情, 付出心血,加班加点,精益求精, 在美篇配图配乐, 予以发表。同时, 国内各大网站予以转载。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少领导和战友包括您的褒奖。为此,我心里总是有一些愧疚。诚然,要说褒奖,应该褒奖的是我们牺牲的战友!要赞美, 应该赞美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这是写《回老山》这篇文章的初衷。还得到文彬老弟的褒奖。说实在的,认识老弟很荣幸也是我们的缘分。初见老弟,个子不高,一说话就笑容满面,尤其是那白白净净的脸庞上,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凸显着帅气和睿智,典型的南方人。这是我见老弟的第一印象。那年,老弟到报社送稿件时,见到谁都叫老师或是首长,让人听着心里格外舒服。不久,文斌从基层调进报社的照排室, 负责排版打字等工作。我了解到, 老弟是大学生士兵。当时,基层部队大学生士兵凤毛麟角, 加之由于种种原因, 老弟没有考上军校或是提干,成为你的一大遗憾。但是,你没有把这些遗憾当作包袱,而是发奋图强,只争朝夕,很快就能够适应报社紧张而又快节奏的工作,经常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表扬。于是,我也关注了老弟。闲暇时,你大多是读书学习写稿,是报社照排室最刻苦勤奋的人,不时有言论大作登上《前卫报》报纸版面,有时地方报纸常常刊登你的不少作品,是小有名气的人了。由于工作忙,我无暇拜读你的作品,只看看标题, 知道你发了一篇稿子而已。有一次,你写了一篇稿子让我斧正时,其写作的标题让我眼睛一亮,文章角度新颖,观点鲜明,引经据典,无不透出你读书学习掌握的知识非常丰富,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从此,不得不令我刮目相看。因为经常加班,或是有办公室情结,有事没事就爱到办公室转一圈,经常看到文彬老弟伏案写作或是学习的情景。那时,无论是照排室的弟兄,还是给领导开车的驾驶员, 给我的印象是,都很有修养、有礼貌、有水平和有上进心,每一位都是杠杠的。恰恰文彬老弟,是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之一。按照组织的要求,我到武装部工作后,不久老弟到《山东国防教育报》报社担任记者,有关我们武装部的宣传给予特殊照顾,像亲兄弟一样支持和帮助我,让我这远离城市远离机关的基层干部,感触颇深。其实,我在报社给老弟各方面帮助不大,只不过就是平时一些学习上的区区小事而已,就这样尊重和厚爱,反映出老弟为人处世的良好品德和做人的良好修养。为此,我不论各种场合,只要谈到老弟,我都竖起大拇指夸奖一番,文彬是个好老弟!</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的台词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山东国防教育报》报社期间,老弟利用点滴时间,只争朝夕,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终于考回老家湖北省一个区的公务员。我得到消息后,真是替你高兴。不久,老弟又因为德才兼备,工作出色,大作频发,被调进鄂州市委组织部委以重用。至此,你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我相信,凭着老弟的聪明和智慧,加之敢于吃苦,善于思考,勤于学习,乐于助人,一定会取得不平凡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文彬老弟,老兄在泉城等待着你的佳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