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教对数学课》

阿拉涵涵~森森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时光流逝,岁月不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你若读书,风雅自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数学这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被很多人称为“思维体操”。究其原因是它在培养数学思考方式的过程中,以及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时,有太多需要跨越的门槛。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曾醉心于题海训练,力争把学生都培养成“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高手。随着教学阅历的增加,慢慢意识到这种涸泽而渔的方式,透支的不仅是学生挑灯夜战的体力与心力,也在消磨孩子们对数学这一学科原本该有的憧憬与探究热情。初拾此书,浅读序章就被俞正强老师所震撼,深觉“这颗种子”我已先于学生受惠,萌发蓄势、拨冗见日般指引自己教对数学课。</span></p> <p class="ql-block">  怎样合理地定位数学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俞正强老师文中的视角是先着眼于:学生出现的许多不良学习状态。溯源逐本到检视自己的数学课堂,一定是哪里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教!此处不是指知识点教错了,是教授的方式与学生的接受方式不匹配,造成接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老师们该反思有没有厘清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动关系?即:本节知识要点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我们在教的过程中有没有做到先关联再恰当迁移?既要把数学知识的“前世”呈现给学生,也要为启示知识的“今生”打开思维续章。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先依托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架构,通过有效、深入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到激活与改造前知的目的。而现在很多新课为了追求情景新颖,忽视或稀释了新知与前知之间的纽带关系。这样就会使有限的课堂时间,该落实的迁移、升华等各部分的时间占比出现一些偏差,次生引发学生出现对一些概念、定义不够充分、精准的理解与表述等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  怎样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教学目标是教学教学活动的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平,就是我们教学活动所付出时间的价值所在。俞正强老师梳理了从教34年来,在教学目标的历次改革经历上收获的思考与突破。从“双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到“四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演化,最新的着眼点在要“体现数学的核心素养”。多番课程改革的任务只为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把“教授课堂”转变为“生本课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确立好教学目标就得先分析清我们教授知识的方式与课改要求的适配情况,不难发现,我们传授的知识要有更深刻的分化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要。即,一部分为显性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另一部分为隐性知识(思想、方法、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较于显性知识的可视、可及,隐性知识显然无法独立存在。一节优秀的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隐性知识的落实与把握上做文章,也就是在推进显性知识落地的过程中,把学生的隐性知识“体验点”精准定位在哪里?使隐性知识的可及程度不再是一种感觉或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相对明晰的课程定位与相对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学生的这些经验加以改造的时候,才会找准对的节奏的方式,让这些体验形成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新知概念,在相对轻松的辨析交流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能切身体会数学概念科学化建立的全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老师需要给学生一杆生活的尺子,去丈量生活中的长与短;我们老师需要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之绽放出美好的灵魂之花;我们老师需要给学生一条充满光明的道路,让学生在知识的道路上走的更长更远。所以,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潜心钻研,相互学习,做一个博闻强识的领路人。</span></p>

学生

知识

教学

数学课

目标

老师

隐性

数学

方式

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