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1年(辛丑年),我们四人在淮海中路嵩山路口的原伪巡捕行(警察局)改建的东风中学初一(3)班相识,至今巳有整60年光阴,恰逢今年也是辛丑年,可以说有一个甲子的年份。</p><p class="ql-block">回首我们四位从相逢、相识、相知到相亲有说不完的故事,凭我本人记忆起来的往事,作一回忆录,見证我们的友谊长存。</p><p class="ql-block">当年还是少年时代,带着红领巾的我们,无论从思想上,学习上和社会经验上都还是单纯幼稚的,除了上课学习就是玩耍嬉戏,互相之间并沒有什么特别的牵连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初三年级时,我们四位在私底下办了一个小册子,取名《小学生〉,大家先写点简单的小詩和图画,都是用钢笔在废旧簿子装订成的册子上互相传阅,后来因为要具名,所以各自取了一个笔名,记得我取过叫敏谭的作为笔名,其他三位也或用实名去姓等,最后偶然想起四人正好与四季相符,即春、夏、秋、冬作为各人的符号作笔名,后来认为要加上姓氏比较合适,各自选择与季节相适应的姓字,最后选定柳之春、仲之夏、叶子秋和冷之冬。</p> <p class="ql-block">按年龄大小,柳子春为老大,是班上的宣传委员,喜欢文学,每周的作文成绩均为第一名,初三当年的语文老师叫魏永芳,每次捧着全班的作文簿进教室时,总会看到第一本是他的(因之春特地用了包书纸包的),经常在上课时把他的作文点评和朗读给大家听,本人坐在之春前面,与他常交流,我很羡慕他。于是我也把我的作文薄用黑色纸包起来,偶然有一次,竟然有一次我的本子被放在老师手中的第二本,这次的作文我也得了与之春同样的得分88分,我有点滿足感,增强了我对作文的兴趣爱好。他还是班上墙报编辑和出版者,因他的字写得好,也会绘些画,所以每星期出版一期的墙报都会得到同学们的赞赏,我们也常写一些自已的小文章投稿给他。</p> <p class="ql-block">按年龄月份仲子夏最小,因他不喜欢冬天,我就与他换了排位。之夏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从宁波乡下到上海投靠嬷嬷度日,所以大家称他叫“小宁波”,他脑子灵活,但学习不太用功,脾气有点倔,在班上成绩属中等水平,与之秋同桌。</p> <p class="ql-block">叶之秋人品好,忠诚踏实,做事认真,从不马虎,虽然他不是很聪明,但是由于他的认真态度,学习成绩也在班上达到中上等水平,与同学关系也比较融洽。因他的鼻子长得较高,像外国人👃,有人给他取绰号叫“老k”,哈哈哈,想想有点意思。</p> <p class="ql-block">本人冷之冬自幼身体素质差,有过敏性哮喘疾病,经常请病假,但凭着我天赋还算聪明,记性好,虽常缺课,但学习上总能跟得上进度,成绩不错,由于身体不好,身材瘦小,有一次初三刚接班的班主任老师无意中叫了一声还有一个小人呢?从此被班上调皮的同学给我取了绰号叫“小人”,但也有别有用心的同学经常取笑我,有一次下雨天,我力气小,打不开雨伞(当年用竹制伞杆的油布伞),只能把伞倒放在地上压力撑开,正好从边上走过的一位徐姓身材高大同学,嘲笑说“可怜啊!”我听了心中很生气,大伤我的自尊心,回家后写了一篇文章,猛怼该同学的凶语伤人品行,在之春编辑的墙报上登载后,得到老师和同学们支持,我在文中用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成语,后来该位同学也在自己的道谦文章中用了一个“剑己出鞘,不得不拔”来怼我,面上是检讨,实际上还是不服,从此我俩结下了怨仇,这件事在我心中永不忘记。</p> <p class="ql-block">1964年7月,我们初中毕业了,春与秋继续考入本校念高中,夏的家境经济拮据,嬷嬷家住宿地方小,不方便,班主任老师推荐他考技校,这样不仅可免学费,而且可住校和免伙食费,他结果顺利进入劳二技校,我自认为自己成绩可以,初中未考入重点中学,考高中想再博一次,结果未成功,连普通高中都未考入,被当年的水运财经学校(后改港湾学校)中专部录取,由于进了此校,我反而因祸得福,后来的结局下面详说。</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大家都还没毕业时,全国各地的文革运动爆发了,学生们斗老师,参加所谓的“大串联”运动,折腾了好一阵子。之春是独子,因父亲被运动冲击抄家,工资削减到拿最底生活费,让之春最为难受的是在抄家中,造反派把他最喜爱的180本名著和文学小说等倾巢而劫,心中有说不出的郁闷,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一直远走到新疆,在那里与支边青年一起度过了三个月的劳动生活,当时正遇冬天寒冷季节,在冰天雪地里劳作,住地窖,吃粗粮,自认为是革命行动的象征,与家人失去联络,急得父母心急如焚。当他回沪与夏、秋二位来我家探望我时,身上穿着在新疆时发的蓝色兵团服装,戴了一顶大毛皮军帽,使我大吃一惊!当我知道他的这一经历时,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我因“大串联”回来后,一直发哮喘病在家休息,他们来探望我时,我还躺在床上,相比之下实在有天壤之别,因春的身体健壮,如遇上我的话,三个月下来早就没命了。</p><p class="ql-block">到了1967年夏天,应该是我们大家该毕业了,但由于运动时时未能结束,学生们都闲趟在家,我们四位也就经常相约一起玩,有时外出游览,有时在家里聊天玩耍,我家地方大,一般都在我家相聚,时而扑克麻将,时而听之春的诙谐幽默风趣叙述,经常欢声笑语一片,有时聊到深夜,干脆都住在我家,現在回想起当年的这段时光,有点意犹未尽之感。</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时期,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雕塑之处,是大家都要拍照留念的重要景点。这张照片在何地拍摄的,已经都记不起来了,反正是文革期间我们四位一起出游的见证。在此段二年不到的时间里,因大家住得都比较近,空余时间经常互相来去窜门,四人的家长也对我们之间的关系熟悉了,由于我当时身体一直不好,旧病复发频繁,心情烦燥不安,北京的姐姐来信让我去北京玩一阵,调节一下心态,68年5月的一个雨天下午,我还记得是之春特地送我在当时的北站上火车,我把家中的门钥匙交与他,让他有便时去我家看管,当时他父亲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所以心情也不好,与父母的交流也相对比以往少些,所以有时晚上在我家住宿,听他后来讲,苦闷时抽吸市场上最便宜的勇士牌香烟来解解闷,这些事我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在此段时间拍摄的外滩地区风景照,珍藏到现在,我觉得也十分珍贵,见证了我们60年友谊的重要篇章。</p> <p class="ql-block">1968年下半年,各类学校给我们开始分配了,因高考已暂停,春与秋高中毕业的也只能等待学校分配,当年有各项政策,春虽然是独子,是活络档,但他文革中得罪了老师,被分配到崇明农场,秋与弟弟都是67届毕业生,根据政策规定家中二人同时分配,即一工一农,弟弟是初中毕业,他为了让弟弟留在上海工矿,自已到江西插队,体现出他一贯的高尚人品,夏是技校毕业,当时也有去外地名额,因他是独子,顺利地分配在上海厂矿企业,我的分配真是遇上了好运,我们学校每年都是分配到外地和上海都有,就我们这届毕业生被全部分配到上海港务局所属的各装卸区企业,所以说我考上了这所中专学校是因祸得福了😄。而我们下一届毕业生,也是文革前最后招进校的一届,却遇上了“一片红”的最高指标发布,全部下乡或外地农场,所以说人生的命运也是看上帝派发的。在68年11月份,之春和之秋下乡前,我们四位在照相馆拍摄了第一张集体照,以表示欢送二位,约定以后我们每五年拍摄一张集体照。</p><p class="ql-block">二位离沪去了广宽天地后,在上海只有我和之夏二位可以碰头交流,但是夏的厂休是每周三,和我不是同一个休息日,有时只能在他休息日的晚上来我家闲坐一会,主要还是在厂里宿舍休息,与其他二位就只能通过书信往来,说说各自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不像现在网络信息时代那么方便,之春在农场工作之余常躲在帐子内书写文学作品,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后来让我在沪给购买了一个弹奏的四弦琴,请场内好友小潘趁回沪探亲之机到我家来拿,一来二往此人也与我熟悉了,曾记得后来大家回沪时,请我到他家去吃饭相聚,也有一次邀请我去他家帮忙烧菜,宴请他的其他朋友,我成了朋友的朋友,😄朋友也像滚雪球一样。但之春也有一位没有诚信的朋友,是他在南市业余工大上学的一位陆姓朋友,为得到当年紧缺商品自行车,由之春介绍到我家来看我为我哥代买的一辆26吋车,因我哥要的是28吋,所以搁在家中,我迟迟未发运出去,此陆姓朋友知道后,自称他会拿到28吋的车,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拿到后还我,因是之春的朋友,所以我当然相信他了,随后此人就先拿走了我的自行车,过了许久不见此人还车,我与他联系后,此人成了甩手掌柜,不管了,后来之春作为介绍人,只能自己通过其他朋友给我搞到一张28吋车票作为赔偿我,为此事的纠纷,差点让我与之春反目,現在想起此事我还有点耿耿于怀那位没有诚信的陆姓“小人”。</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记得我和之夏俩相约去过一次南翔古镇和古漪园游玩,我在双杠上做90度直角姿势,就是在古漪园内之夏给我拍摄的,中午我俩在古镇的名店午餐,餐后一直等到下午点心开席,因座位难抢不能离席,主要是想吃有名的南翔小笼包子,那时的包子味道正宗,这才是真正的南翔小笼,吃完还买了些带回家。</p> <p class="ql-block">在春与秋未回沪前,我与夏还是有机会一起玩的,有一年白雪皑皑的日子,正遇我俩有机会抽空在人民公园拍摄雪景,而且这些照片都是我俩自已在我家暗房间内洗印的,后来之夏还自制土法上马的放大机,洗印照片也可算是我俩当年业余爱好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去了西郊公园等地游玩,这张照片应该是我给之夏拍的。</p> <p class="ql-block">1973年春秋兄弟都欣然回沪,之春到了航道局,之秋被推荐到上师大外语系学习。为庆祝二位归沪,我们拍摄了第二张四人集体照。随着之春父亲问题的平反,他父母特地在原长乐路上红房子西餐社宴请我们几位兄弟,对前几年我们对之春的照顾表示谢意,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照顾,我还记得我与之夏二人在淮海路上合买了一条草绿色羊毛围巾送给他,共计仅七元人民币,还是二人合买,因当时工资低,手头拮据,他在农场更少,只有18元/月,現在看来成笑话,但当时来看礼轻情意重。还有一件事我也记忆在心中,之秋在江西插队时给我带来一块樟木做的小板,我后来结婚做家俱时,用在床头柜中做中层夹板,直至我二十多年后搬家旧家俱更新时再废弃,这也是我心中永不磨灭的往事。</p><p class="ql-block">随着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全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由于我们都已在上海,所以互相之间的走动也日益频繁,之秋的母亲见到我们很高兴,把我们称为“四人帮”,日后各个家庭的家人都因为对我们的关系很熟悉,所以“四人帮”的代名词也就随着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之春比之秋早回沪一年,在这期间,我们三人也相聚出去玩过几次,当时沒有现在的这么好条件,一般就逛逛街,走走公园,拍照也是用借来的相机拍摄的,然后自已洗印和放大,也是很有趣的,放到现在拿出来看后,激起了我们这代人年轻时代的幸福回忆😁!</p> <p class="ql-block">1974年底,之春结婚了,对象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虽然像青梅竹马,但二人以前却是从未谈起过,而是有之春父亲作介绍而成婚的,现在几十年下来,他们的婚姻生活美🈵幸福,证明他父亲的眼力不错,确实为他物色了一位真正的贤妻良母。当年我因休病假在北京姐姐家养病,未能参加他俩的婚礼,留下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1977年底结婚的,当时未去照相馆拍结婚照,这张照片是之春夫妇俩在我新婚后的第一个休息天,专程约我们去人民公园游玩时拍摄的,前几天翻寻出来时,发现旧照片有点瑕疵,让之秋的小姨子给修饰了一下,发布在此,我一直把此照作为我俩的结婚照看待,也有点真实的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1978年以后,之夏与之秋也相继结婚,当时年代就是请至亲好友吃一顿饭,作为结婚喜庆仪式。之夏结婚时还未有婚房,由单位临时帮助借了一间房,婚宴也是在丈母娘家举办的,当年是物资紧缺时代,各类东西都很缺乏,我记得我还为他“开后门”采购了许多啤酒🍺,现在看来是不可思念的。</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我们拍摄了四人的第三张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成婚后,四个人变成了四个家庭,我们也经常相约出去游玩,各位的夫人也逐渐相识熟悉。</p> <p class="ql-block">之春夫妇结婚早,已有了可爱的女儿,我们的“四人帮”大家庭队伍渐渐扩大,互相之间的感情也随之加深。</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的孩子也出生了,之春与我两家也相约出去玩过多次,主要还是带小孩子去公园玩。</p> <p class="ql-block">之春夫妇与两孩子的合照,也拍得很好,这个年代国家推行独生子女,一个家有二个小孩的是比较少的,看着这张照片,我们对之春夫妇说,就算是你们的过房儿子吧!后来真的我儿子一直叫他俩为过房爷和过房娘😲!</p> <p class="ql-block">这张姐弟俩的照片我始终放在低柜的玻璃板下,尽管我搬了三次家,还是放在老地方,按当年的拍照设施和技艺,我认为拍得很真实自然,像亲姐弟一样😄!</p> <p class="ql-block">这二张姐弟合影也很珍贵,拍摄了当年下一代孩子的活泼可爱真实面貌。</p> <p class="ql-block">1983年我们四人拍摄了第四张集体照,从各自成家以后,之春、夏、秋三人都陆续分到了单位的福利房,我家由于住房面积大,不符合分配条件,还是维持原状,在他们搬新房的同时,我们都会去参观和祝贺,当然少不了新房主设宴请客,那时都是在家里烧点菜吃吃,主要是凑凑热闹。</p> <p class="ql-block">1980年后各人都有了小孩,他们三家都生了女儿,只有我们生了个男孩,大家开玩笑说:“四房合一子”,男小孩成了追捧对像。</p> <p class="ql-block">那年之夏分到虹口区同心路的一间新式里弄房🏠,面积也较大,彻底改变了他结婚时无房的困局,我们几家相约在一个星期日带着小孩去他家作客贺喜,四个小孩还专门到四川北路上的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集体照,这是一张极其珍贵的留影,現在看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1988年我们拍摄了第五张集体照,后来因大家工作生活都比较忙,碰头机会相对少些,但每年春节都会相聚吃一顿团圆饭,按家轮流作东,一般是正月初四。另外如遇谁家搬新居时,还会加聚一餐乔迁新居的贺喜宴。</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在之秋家相聚,当时他已调到澳大利亚驻上海领事馆工作,他请了领馆内专门烧西菜的名厨来掌勺,大家都吃得非常满意,尤其是黑椒牛排🐮的味道不错,滑嫩爽口,色、香、味全俱,简直可与外面有名的西菜社PK,这一顿饭局是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一次,这张四人合影可能就是在他家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从1994年开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各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年轮到之春作东,他改革成去外面饭店订菜,省去在家忙碌的买汰烧之事,这一创意后来被大家接受,反正每年轮到自己作东前,事先去相应的饭店预订好座位。席间有时随便拍些照片,停止了五年一次到照相馆拍照的规矩。</p> <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家的收入也有了明显增长,拍摄的都是彩色照片,2002年6月在之春女儿婚宴上,席间我们四人的彩照合影,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人民水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使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p> <p class="ql-block">2009年春节,轮到我作东,我儿子也已结婚成家,我们在原来小区的外面购置了一套三房二厅的小高层电梯房,之春也买了小骄车,他开车将我们四家人分批送到我预订的饭店,这一次拍摄的照片有好几张,除了我们四人的合影外,还有四位夫人的合影,之春已有了第三代外孙女,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我们都已到了退休年龄,但是各位的芳华依旧,笑容甜美,神情饱满,彰显了我们的生活充满着阳光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随着我们都相继进入退休年代的到来,孩子们也长大成家,事业和工作繁忙,无心参加我们的聚会,之春提出我们可以用旅游来代替吃饭聚会,得到了各位的一致赞同。记得第一次集体出游是到苏北的溱湖湿地景区,其中还增加了不久前找到的原班上的大队长女同学梅花夫妻俩参加,这样有了十个人,可谓是“十全十美”的一次快乐旅游。😁👍</p> <p class="ql-block">首次集体出游的回忆是美好的,湖上🌸海油菜花,喜笑颜开姐妹花,几位女士的这张照片记实了当时的真实场景和喜悦心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兄弟也并排坐着合影,永不忘怀我们的友情永葆春色。</p> <p class="ql-block">2019年以后,我们在微信上建了一个名谓:“东风旅游”的好友群,我还介绍大伙参加我所在的真如旅游沙龙,有机会参加更多性价比高的旅游项目,出游时还扩大到各自的亲朋们,使得我们的相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2020年开始,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新冠疫情爆发,倾刻间给各类旅游活动带来了困难,但是旅游沙龙还是想办法组织包车自驾游项目,我们又一起参加了湖州影视城、浙江衢州七里乡和金华浦江农家乐等项目,玩得也十分愉快。</p> <p class="ql-block">之春是我们四兄弟的老大,作为一个全国作协会员,这些年来文学创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繁忙,平时与大家的通话相对少些,在又一个辛丑年春节到来前夕,他特地打电话对我们三位兄弟问候,关心各自的身体和生活情况,便使我想起我们兄弟相处已整整六十年时间,互相之间还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件难得的友谊之事,,萌发我写此历史回忆录,给大家作为留念。</p><p class="ql-block">我们四人的六十年风风雨雨,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缩影,近日,党中央提出的2025年“十四五”发展计划和2035年中长期远景规划,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愿我们四兄弟健康快乐😁,幸福长寿😁,能亲眼目睹到祖国繁荣富强的远大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