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O21年春节,襄阳俩娃贾玲,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巜你好,李焕英》火爆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女导演的票房新记录!贾玲和她去世了近20年的母亲的名字,从此被记录在了中国电影的史册中,让中国和世界亿万人记住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女工的名字一一李焕英。我认同一个网红的评论,他说人的死亡有三种形态,一,自然死亡,(即呼吸、心跳停止,脑死亡,)二,社会死亡,(告别仪式、追悼会后即在社会上消失了,)三,绝对死亡,(当最后一个还记得这个名字的人去世了,这个人就绝对死亡了)。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政治家、科学家、民族英雄…,因他们的特殊贡献而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让人们千秋万代永远记住了他们,他们永远不会死亡。还有一些民族的败类,以他们的眧昭劣迹而遗臭万年,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贾玲用4年时间构思、编导、拍摄的这部影片,没有复杂迭宕的故事情节,沒有炫酷耀眼的拍摄技法,更沒有高大上的场景,只是小小的穿越了一下,让每个观影人在那片老旧的厂房和住宅里,在那些司空见惯的场景中,找到了自己和自己母亲的影子,勾起了许多陈年往事的记忆,撞击出某些思想的共鸣。看着电影巜你好,李焕英》,我突然也有了一些想法,有了要为我的婆母杨秀英和母亲刘玉珍做点什么的冲动。她们都是我崇敬的、集中华母亲优秀品德于一身的杰出女性,平凡而伟大。我沒本事拍电影去宣传她们,但我会做美篇,可以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宣传、缅怀她们,让我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们了解记住她们。我把两年前在朋友圈里有感而发的巜婆母百岁诞辰之思念》翻出来,稍做修改,添加一些图片,做成美篇,作为生日礼物献给天堂里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我的婆母一一杨秀英诞辰纪念日。她老人家去世己经19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感恩她给予我此生最爱的那个人以生命,在艰难困苦中将他养大并培养成大学生;感恩她在我生完女儿,因没有母乳喂养,又为很难买到奶粉而苦恼时,及时伸出援手帮我哺养女儿。天大的恩情我铭记在心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我的婆母出生于豪门,儿时家庭在北京牛街一带小有名气,后因父亲抽大烟致使家道衰败而成长于贫困之中。她自幼受过良好的家教,也读了几年私塾,粗识些文字。她为人善良、宽厚、直爽、豁达,待人真诚,热情友善。虽然家境贫寒也时常助人为乐,力所能及地帮助自己的姐妹,对身处困境的外人也能伸出援手。据老伴说,文革初期,他大姨家因大姨夫出身地主而被注销了户口,婆母及时让我老伴送去几十斤粮票,解了燃眉之急。在那个一切生活物资凭票供应的年代,自家有一群半大孩子粮食不富余的情况下,这几十斤粮票是何等的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6O年代初,四姨家因特殊原因,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婆母不顾自己有7一8个子女要照顾,而义不容辞地将两个外甥接到家里照顾了几年。个中辛苦可想而知,也足见她宽厚无私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老伴大学里发生武斗,北京的同学都躲在家里,几个要好的外地同学无处可去找到他家,婆母二话不说,收留他们在家吃住几天。这份恩泽那几个同学至今说起都赞不绝口,感恩戴德!</p><p class="ql-block"> 婆母一生历经沧桑,历尽艰辛,她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尽心尽力地为社会服务做奉献。在她担任街道居委会治保主任期间,从不向组织上提自家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走街串巷细心家访,排查安全隐患;正因为她心细如发,在一次走访中,发现了一起抢劫杀人案的蛛丝马迹,及时报告,协助公安派出所抓住了隐藏的杀人犯,为民除害立了大功。那时国家很穷,做这些事都是义务的无报酬,这足以证明她是多么有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啊!</p><p class="ql-block"> 婆母一辈子忙忙碌碌操持家务,是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她好像一辈子都在照顾孩子,为弟妹为儿孙忙碌。她嫁进老于家,因为没有公婆,长嫂如母,一进门就要照顾年幼的小姑子,直到把她风光的嫁出去。她一辈子生了11个孩子,夭折了3个,成人了4男4女8个孩子。子女成家立业后,她又逐个帮忙照顾孙子、孙女、外孙女、外孙子。在老于家她真正的是劳苦功高!虽然子女多,家境困难,但她从未放弃教育。1962年,我老伴的父亲重病住院,家里一群孩子要吃要穿,婆母整日以泪洗面,当时老伴刚上高中,他跟老师说决定辍学找工作,老师家访时婆母才知道,她坚决不同意并表示,再困难也要供老伴上学,因此我老伴才能顺利地考上大学,才有了今日我家的幸福。我怎能不感恩她的远见卓识!</p><p class="ql-block"> 婆母生于1919年,是旧时妇女,但她的思想一点也不守旧,非常开通。他们家祖祖辈辈回民,但在子女的婚姻上,并不苛求一定要找回民。8个子女中有5个找了汉民,对他们吃猪肉也睁只眼闭只眼,她跟我说,在外地生活条件差,不吃点有营养的身体受不了。7O年代初,厂里物资供应差,老伴还单身,他到丹东出差,几个老师付不管不顾,托他从北京买猪肉,去时往丹东带回时往厂里带,他走前把猪肉放在家里,婆母也没责怪他,可见她的大度。</p><p class="ql-block"> 婆母是个能干的女人,干活非常麻利,虽然针线活糙点,一大家人吃穿用度亲力亲为。中午说吃炸酱面,到马路对面小铺里,买点肉馅、买点切面、黄酱和菜码,三下五除二,一会热腾腾的炸酱面上桌了。说吃肉饼,买来肉馅和韭菜,和好面,从不让别人插手帮忙,自己擀面皮自己包自己烙,面儿、馅儿挺合适啥也不剩,时间不长,两面焦黄,咬一口满嘴流油的馅饼上桌了,那叫一个香!至今,女儿对奶奶的肉饼仍念念不忘赞不绝口,说:那是一绝!</p><p class="ql-block"> 我这人从小吃饭有点刁,不吃牛、羊肉,不吃带鱼…,但嫁给老伴后也学会吃了,主要得宜于婆母的好厨艺。至今,我想起老太太最拿手的炖牛肉、烧羊肉、红烧带鱼、烧茄子、葱爆羊肉……等,都还口齿留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87年我和几个分厂的书记一起到东北去参观学习,在北京倒车,早上下火车到家我就睡了,中午醒来,就闻到满屋飘着炖牛肉的香味,此时米饭、炒菜己上桌,我美美地吃着,心里暖暖的。下午临走时,婆母递给我两个饭盒儿,里面装着切好的酱牛肉,两面炸得金黄的带鱼和几个芝麻酱烧饼,让我火车上吃。我本想说:我不吃带鱼把它留下,可又怕坏了婆母的美意,就带走了。晚饭时,我看同伴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炸带鱼,一边称赞带鱼真香时,心里有些不平衡了,心想好东西都便宜别人了,自己也要嚐嚐,结果一吃就上瘾了,可惜吃完了。从此我爱上了婆母做的红烧带鱼、炸带鱼,一点也不腥。我和老伴至今也做不出那个味道,这就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有妈就有爱,有妈就有家!</p><p class="ql-block"> 这一生,我和婆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有限,最长的一次两个多月。我女儿生下来沒有母乳喂养,奶粉、奶糕要托出差的人从北京、上海、武汉买,于是在女儿56天时被送到了北京,婆母日夜辛苦操劳,帮我喂养到一岁半。那年,因我没请下假,老伴独自一人回北京接女儿回湖北,可是女儿哭闹着不肯跟他走,无奈,婆母只好陪着她,第一次离京坐火车来到我家。那时我们没有单独起火做饭,和我父母一起生活。那时物资供应匮乏,买不到牛羊肉,买点带鱼还要经总务处长批条了,好在能买到鸡和鸡蛋,老伴和我爸爸也经常能钓些鱼回来,生活也还算不错。我常带婆母到大澡堂子里去洗澡,给她搓背、洗头发、洗衣服,闲时陪她聊聊家常,相处得很融洽。后因青島的小姑子要到北京去生孩子,婆母才不得不回北京。</p><p class="ql-block"> 老伴是孝子,他每年无论有无出差的机会,都会回北京看望父母。婆母晚年患上了糖尿病,一度瘫痪在床,后来又得了老年痴呆症,我没退休不能在身边待候,都是小弟夫妇和两个小姑子照顾着,我至今都感到有些惭愧。90年代以后,社会物资丰富了,生活也方便了,住房也宽畅了,我曾和老伴商量想把二老接到湖北来,但考虑到厂矿的医疗条件,回民的生活和丧葬习俗,怕年纪大了万一有事担不起责任,故而做罢没有尽到孝道。</p><p class="ql-block"> 今天,值此婆母生日之际,我想对天堂里的婆母说:“妈妈呀!我想你了!您在那边还好吗?您对我的恩德儿媳永生不忘!我愿来生还做您的儿媳、女儿,好好孝敬您,弥补我今生没尽到的孝。愿您和爸爸在天堂没有病痛,一切安好!保佑老于家子孙阖家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献上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表达我们的崇敬和思念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紧促很多老照片没翻到,手机翻拍,修图技术差,谨做记念。</p> <p class="ql-block">婆母50岁左右的登记照,时间太久了,照片有些斑驳。</p> <p class="ql-block">老太太80岁的照片,翻拍、裁剪、一张虚化了一下,不知哪个好?</p> <p class="ql-block">老太太胸前的财神爷不知是不是衣服上的,不知何意?不搭,影响画面。</p> <p class="ql-block">二老过生日的照片,匆忙中那只衣袖也没P掉。</p> <p class="ql-block">二老在公园里的照片,很难得一起出行。</p> <p class="ql-block">老伴兄妹几人和父母、大姐家4口、4姨家的小杰子合影,不知何因小妹缺席了?后排右二小杰子,右四是老伴。</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很珍贵!好像是送女儿回北京全家的合影。那时二弟、三弟、小弟、小妹还未结婚。前排右二是大姐,年轻时很漂亮,很多男孩子追她,现已去世。右二是老于家最漂亮的二妹,后排右三是二妹夫,比老伴大半岁,长春高考状元,清华教授,清华核能和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我旁边是青岛的三妹,后排右二是小妹,女儿在北京全靠她帮忙照顾。</p> <p class="ql-block">二老和二女婿、四女婿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老与孙女、孙子、外孙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妯娌与二老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个儿子为二老庆贺生日</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与父母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