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林东城区西北两公里处,有一座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2公里,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独座山。在东侧山峰顶上有一形似青蛙的巨石,山上长了很多山杏树,山沟里长满了山榆树,山上植被茂密,又有很多捕捉鼠类的猫头鹰山中出没,因此当地人将此山称之为蛤蟆石山、榆树毛子山、夜猫子山等等。 一、望京山的由来<br>1989年初冬,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馆(私人藏馆)的主人刘凌江先生在“蛤蟆石”山下上坟时,在“野猪坑”的淤土中发现了一方断为三块的残缺墓志,通过修补后得知墓主人名叫蔡志顺,于辽乾统八年(1108年)葬于此处。由于墓志被盗墓人严重损毁,只能见到残损不全的446字,但“乾统八年九月十四日葬于望京山”等字保存完好。墓志还提到,蔡志顺因得罪了辽道宗时期的大奸臣耶律乙辛被降为通事的经过。墓志出现后,巴林左旗文史界的领导和专家们十分重视,并结合“辽史”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建议民政部门恢复使用辽代“望京山”之名。于1993年将此山下的东方红村的墓地命名为“望京山公墓”。2008年5月,根据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启动“烈士陵园”搬迁工程,于2009年9月将林东北山“烈士陵园”正式搬迁到望京山脚下,称为“望京山烈士陵园”。同年在“烈士陵园”原址,启动建设上下两层的仿古式建筑“望京阁”,从而“望京山”之名成为了巴林左旗的重要文化符号,对研究辽文化、发展以辽为主题的文化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望京山下出土的蔡志顺墓志 二、疑似“望京阁”遗址<br>2021年2月23日,我与同事池建学来到“望京山烈士陵园”后山脚下,沿望京山主峰西侧山脊向主峰登攀。望京山有三座高峰,中间山峰为最高峰,我俩以先登最高峰再到东侧“蛤蟆石”峰细看一下巨石为目的安排了登山行程。从远处看不起眼的望京山到实地登攀时变的陡峭了起来,也许是长时间没有登山的缘故吧,没用几分钟时间我俩的额头上就沁出了豆大的汗珠。沿主峰向下延伸的东西两侧山脊中间山沟里有十余道人工垒砌的石阶,乍一看疑似辽代遗迹,但细看石块垒砌不整齐、做工粗糙,从而我们初步断定此石阶为现代人防止山洪水冲毁山下坟墓而建的防护工程。过了石阶再向上登攀时山势变的更陡,巨石挡路,草木横生,我们只能倚石扶木,查好踩踏点后再迈步,爬行十分艰难。爬行了约30多分钟后我们终于临近主峰顶点,此时在主峰顶点阳面以人力凿山平整长约20米、宽约10米的平地格外引起了我俩的注意,建学在地面上很快就查找到了辽代砖瓦和瓷器碎片,从而充分证明此处为辽代建筑遗址,根据所处位置和建筑规模我们初步断定为辽代祭祀或瞭望所用的塔楼,应为类似“望京阁”遗址。 林东东城街道北山公园原烈士陵园遗址新建的望京阁 望京山顶端疑似“望京阁”遗址 望京山顶端疑似“望京阁”遗址查到的瓷器碎片 望京山顶端疑似“望京阁”遗址查到的砖瓦碎片 辽上京遗址 <div> 天龙山景区远景</div><div><br></div><div><br></div>三、独特的地理位置<br>望京山是距离辽上京城最近的最高山峰,站在望京山上观望上京城,城内的一砖一瓦或周边的一湖一水尽收眼底,辽上京北城墙尤为突显,呈一条直线位于疑似“望京阁”遗址正下方,整座城池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坐落在山峰的正东方。望京山前方是召庙及天龙山景区,后方是林东镇五间房、罕吐柏、二八地等村,去往龙凤沟的村间路能够清晰映入眼帘。山峰上不仅能观赏上京城及周边的美丽风景,同时也能够观察到城边人员聚集、部队行进等古代涉攻击性的军事活动,从而也能事先发现动态、传送信息,在辽代起到军事哨所的作用。如今的望京山全面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采取禁牧、文明祭祀等各项措施,加强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已经成为林东城区北部的生态屏障,成为了人们休闲观光的良好去处。<br> 罕吐柏村、五间房村及龙凤沟村间路 望京山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