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和魏孝庄帝被杀,都是因为政策没有掌握好

风清杨

<p class="ql-block">成语"前车之鉴"的意思就是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世界都是处在一个矛盾和变化中,虽然"以史为鉴"能避免犯错误,但也要根据事情的变化灵活地做出相应的调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的西凉军阀董卓可以说是汉朝的掘墓人。董卓是陇西临洮人,《三国志》记载:<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少好侠,常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董卓有武艺,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span>如此说来,董卓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东汉末年,宦官扰乱朝政。大将军何进密招西凉的军阀董卓和并州的丁原入京"清君侧"。董卓最后把持朝政,杀戮朝臣,废帝立新。董卓的倒行逆施早已经引起了各个集团的反对。司徒王允拉拢董卓部将吕布反水,杀了董卓。</p> <p class="ql-block">董卓的西凉部将们非常惊慌,司徒王允在赦免的问题上犹犹豫豫,错过了最佳时机。被逼无奈的西凉部将们等只能拼死一搏,联合进攻长安,杀了王允,又把持了朝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北魏胡太后奢侈淫乱,干预朝政。魏孝明帝翊渐渐不满母亲的专政,密诏北方一个因镇压六镇立有军功的酋长尔朱荣来"清君侧"。胡太后听到消息非常害怕,杀死了孝明帝翊,立三岁的临洮王宝晖的世子钊为帝。原本就有不臣之心的尔朱荣岂能善罢甘休,立长乐王子攸为帝,浩浩荡荡地杀奔洛阳。攻破洛阳以后,把胡太后和三岁的新帝钊沉入河中淹死。并大开杀戒,杀了王公贵族三千多人,还准备废了自己立的子攸(孝庄帝),顺带着杀了魏帝子攸的哥哥和弟弟,准备自己上位当皇帝。但尔朱荣非常迷信,再加上算命的人说现在还不是上位的时候,于是,尔朱荣只好向魏主子攸磕头请罪,但魏主子攸和尔朱荣的梁子算是结下了。</p> <p class="ql-block">尔朱荣有迎立和平判之功,官拜大丞相,进位太师,专门又给尔朱荣特设一个官衔"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位极人臣,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尔朱荣自以为有功与魏主子攸,平时就在朝堂中飞扬跋扈,呼三喝四。有一次,尔朱荣给魏主推荐自己的心腹任职,魏主子攸道"天柱若不为人臣,朕亦须代,如犹存臣节,无代天下百官理。"荣闻,<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怒"天子由谁立?今乃不用我语。"</span>这几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魏主子攸说"尔朱荣如果不是人臣,皇帝都可以当,假如还有臣子的规矩,就不会任命朝廷的官员。"尔朱荣听到魏主子攸的话,不高兴地说"天子是谁立的?今天就不听我的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尔朱荣的女儿性嫉妒,是魏主子攸的皇后。或许是受了魏主子攸的批评,不高兴了闹大小姐脾气。尔朱荣派遣他的族弟尔朱世隆劝说女儿不要太过分了。女儿不满地说"天子由我家置立,今天他就敢和我闹别扭。我父亲应该自己当皇帝,哪有今天的事。"尔朱世隆也不嫌事大,添油加醋地说"兄是他自己不当皇帝,当初如果当上皇帝,我早都封王了。"</p> <p class="ql-block">渐渐地,魏主子攸和尔朱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尔朱荣也感觉到已经控制不了魏主子攸了,每次喝醉酒就说要迁都晋阳。晋阳是尔朱荣的老巢,"迁都"实际上就是控制劫持魏主子攸。魏主子攸听到这些消息,再加上前面的宿怨,顿时起了杀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忍无可忍的魏主子攸对大臣温子昇,告诉他准备杀尔朱荣,并问东汉王允杀董卓的经过。说<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王允若即赦凉州人,必不应至此。"</span>子攸的意思是只杀尔朱荣和他的亲信元天穆,赦免同党。但应诏王道习却说"尔朱世隆、司马子如、朱元龙这些人都是尔朱荣的亲信,都不应该留。"城阳王及杨侃说"假如尔朱世隆这些人被杀了,难道尔朱仲远、尔朱天光这些人都不该杀?魏主子攸“亦谓然”无复杀意。随后,魏主子攸按计划杀了尔朱荣和元天穆。</p> <p class="ql-block">事情并不是魏子攸想象的那样,虽然赦免尔朱氏集团别人无罪,但尔朱世隆、司马子如当夜就反出洛阳。尔朱仲远、尔朱兆等相继进攻洛阳,并杀了魏主子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的司徒王允和北魏帝子攸一样,都想办法杀了飞扬跋扈的朝臣。但司徒王允缺乏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杀了董卓,就认为除去了心头之患,其余的都不足为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杀了董卓以后最需要的就是安定人心,把控大局。况且,失去董卓的西凉军群龙无首惶恐万分,请求赦免。遭到了王允的拒绝。王允应该知道西凉的军队都是劲旅,如果先招抚董卓部下,安定其心,再慢慢分解,或许就没有"三国"这段历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邕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得罪了权贵被发配流放十二年之久。董卓把持朝政以后,听说了蔡邕的大名,为了显然自己爱才,让蔡邕来朝臣做官。被逼无奈的蔡邕只好委曲求全,董卓对蔡邕非常敬重,三天之内连续升迁三次,最后被任命为侍中。董卓被杀,蔡邕闻之惊叹。王允大怒,斥责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几乎灭亡了汉朝王室的统治。你是汉朝的大臣,应当同仇敌忾,而你怀念他的私人恩惠,反为他悲痛,这岂不是与他共同为逆吗!"当时就将蔡邕逮捕,送交廷尉,最后被杀。</p> <p class="ql-block">蔡邕是在董卓的胁迫下任职,董卓被杀,蔡邕也只是认为董卓赏识自己而言。就因为蔡邕为董卓叹息被王允杀了,王允的胸襟可见一斑。杀蔡邕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记载:<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卓故将校遂转相恐动,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使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span>只能说司徒王允是一个好的阴谋家,绝不是一个胸怀大略的政治家,书生意气太浓的王允失败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主子攸其实借鉴了东汉董卓被杀的经验教训。在和心腹大臣论证该不该杀尔朱荣时也总结了王允的经验,也做了预案,认为如果"赦免同党"应该不会出现王允被杀的那种情况。可魏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的合法性。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总结说<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然北魏本初窃据,非如后汉之足以维系人心,况尔朱氏安知名分?徒恃大赦,欲安反侧,安可得邪?"</span>魏子攸本来皇位就来的不合法,又不像后汉那样有传统,可以维系人心,何况,尔朱氏这些人怎么能知道君臣有别呢?即便是依靠着大赦活命,他们的内心也不会踏实,怎么能不让他们心存不轨呢?</p> <p class="ql-block">尔朱天光是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为尔朱荣的堂侄等等。这些家族组成的集团,讲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何况,这些北方家族"酋长"式的鲜卑民族,也缺少汉民族的儒家教育。魏主子攸虽然赦免其余人无罪,然桀骜不驯的尔朱氏集团的人怎么可能安心呢?所以,这些因素加起来,魏主子攸注定也是失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