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丁贵春大学研究生毕业(1956)</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年,一些友人出书往往想到了我,请我写序。我不是什么高官显贵,也不是什么名流学者,只是区区一老记者耳,自知不够格!但都不便推辞,就姑且信笔为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给丁贵春老师的“诗体自传”写序。其实,这篇序已成了一篇纪念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贵春老人并没有能够看到他的《流放者之歌》,最后变成铅字就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为友人所写序中最为伤感的一篇序,尽管已见诸网络,但我还是想再次收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他们这一辈人的遭遇与苦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丁贵春写给颜世贵的第一封信(199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当年颜世贵保存丁贵春诗稿的信封(196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丁贵春写给颜世贵的最后一封信(2007)</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在东营的中国石油大学的丁贵春老师,将他的诗集《流放者之歌》,通过电子邮件传给了我,让我写序。他认为我“是最好的写序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实说,不敢当!1956年,丁老师已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研究生班毕业,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而我刚刚离开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这年秋天,丁老师已是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的教师,上讲台给大学生开课了,而我才上初中一年级。毋庸置疑,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是前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正因如此,我迟迟没有动笔!直到日前,我接到了丁老师的一封简短的来信,得知他“卧床不起已三月,非但一条腿站立不起来,坐也坐不住,连翻身也无能为力”了……这使我内心不由一阵难受!丁老师生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不忘我给他写序的事,他在信中说:“我最关心的序言,能否于近日内写成?这最后的心愿,能帮我完成么?”丁老师已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还能推辞吗?即便勉为其难,也不能让丁老师失望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见到丁贵春老师,那是1964年的冬天。当时,我还是一名大三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与同学杨敬东来到丁老师的家乡土桥北街,参加如火如荼的“四清”运动。我们吃住在一户条件最差的社员家,跟着社教干部,每天不是“访贫问苦”,就是泡在“揭发会”上。至于“四清”的内容,我已记不得了。但留给我的印象,就是“疑神见鬼”,没有敌人找“敌人”,满眼都是“阶级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这是“无产级阶文化大革命”的前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上午,我远远地见到生产队里有一位陌生的面孔,一位社员告诉我说:“这是个大右派,叫丁贵春,劳改刚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听说“右派”,“噢”了一声。心想“右派”算什么?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只是给领导提点意见,就被打成了“右派”!眼前的这位“大右派”,也许就是这种情况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虑当时的政治气候,我在离开土桥北街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位“大右派”,也没有打听过这位“大右派”的获罪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的夏天,我们回到学校继续上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的春天,我们忙于毕业实习。不久,就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还是受人尊敬的学术权威,今天却成了被打倒在地的“牛鬼蛇神”!“造反有理”的歌声,整天不绝于耳!扫“四旧”,打砸抢,……一切都改变了颜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原定的毕业分配方案,也已泡汤,留在学校“闹革命”!我原先被抽到校部编校刊的,一看形势不对,主管老师又让我回到了班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天中午,几个来自土桥北街的“红卫兵社员”找我。说他们抄出了一本“反动诗集”,是生产队里的“大右派”丁贵春写的,他们准备开批判大会!但他们看不懂“反动诗”,想请我给他们讲讲,从哪里批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接过写在笔记本里的诗集,看到上面有些诗句已被他们做了记号!其实,这哪里是什么“反动诗”啊?这明明是这位“大右派”记录自己的一段苦难心路而已,苦恼与惆怅,希望与渺茫,凝聚着年轻作者的血与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深怕“红卫兵社员”把笔记本毁了,就说留给我吧,我来写批判稿。当他们信以为真地走了之后,我就从头至尾一首首读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去我一直喜欢诗,有时也写点小诗投出去发表。也许年轻的原故吧,当时,我对这位“大右派”写的爱情诗,印象特别深。两个人卿卿我我,交往七八年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祸从天降,一场政治灾难将这对年轻人活活拆散,觉得太残酷了!可是,作者只是怪罪自己。1959年2月,他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姑娘,</p><p class="ql-block">我可是比配不上。</p><p class="ql-block">人家啊!</p><p class="ql-block">是党的亲密助手,</p><p class="ql-block">而我,</p><p class="ql-block">却堕落与右派为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8日,已负罪在身,被视为异类了,在押送离京去北大荒的列车上,他写诗却仍然对这座城市充满了爱。他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了!北京,</p><p class="ql-block">使我走向新生的</p><p class="ql-block">光荣城市,</p><p class="ql-block">但愿你,</p><p class="ql-block">岁岁跃进,</p><p class="ql-block">日日更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大荒,这位“大右派”除了继续写爱情诗,还写了大量的其它诗。有的是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有的是歌颂祖国、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三面红旗”的,为国家的进步而欢欣鼓舞。1958年12月,他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跃进靠党不靠天,</p><p class="ql-block">一天等于二十年。</p><p class="ql-block">高炉如林遍地起,</p><p class="ql-block">公社成立上万千。</p><p class="ql-block">城乡差异渐缩短,</p><p class="ql-block">手脑并用已不鲜。</p><p class="ql-block">老有所终壮有用,</p><p class="ql-block">男女平权齐向前。</p><p class="ql-block">麦产已把美国甩,</p><p class="ql-block">棉花卫星直当先。</p><p class="ql-block">煤炭产量超英国,</p><p class="ql-block">钢铁盖他在来年。</p><p class="ql-block">东风日盛西风弱,</p><p class="ql-block">共产主义万万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首首读了之后感到,这些令人感叹的诗,并非顺乎潮流的应时之作,在当时确是出自他内心的赞颂。从这些诗中,能说作者是“大右派”?这些诗是“反动诗”?这肯定是搞错了,我认为总有一天要给他平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把这本“诗集”放到一个保险的地方收藏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不久,土桥北街的“红卫兵社员”来问我:批判稿写好了没有?我说:不急,等着吧!你想,我能写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7年秋天,我被选进人民日报社工作。离开学校北上的时候,我带上了丁贵春同志的这本“诗集”,相信有朝一日能把这本“诗集”交还给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不到在十三年之后的1980年,我们终于在北京王府井人民日报社大院相见了,终于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丁贵春再次相见,已是1998年的年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两次相见的情形,丁贵春老师已写在他的这本《流放者之歌》的后记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丁贵春老师见面不多,但从他的诗篇、他的来信中给我的感觉,这是一位在学生时代就崭露头角、令人钦佩的学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地质译丛》刊载了他的译文——《论成矿作用的阶段》。《地质论评》发表了他的论文——《辽宁瓦房子锰矿区寒武纪沉积之初步研究》;此文是我国地质界用综合测试手段研究沉积岩的第一篇文章。在他写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根据瓦房子锰矿呈矿饼群的产状,对其成因解释,在国内,第一次使用了“被改造了的成岩作用矿床”这一地质词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有谁想到正当丁贵春老师在教学、科研领域,可谓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场政治风暴,无情地将他这位风华正茂的27岁年轻人,从北京高校的讲台一下刮到了北大荒,进行劳动教养,成了一名悲剧性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部《流放者之歌》,就是丁贵春老师流放北大荒期间写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所经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在逆境中是怎样对待生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丁贵春老师把他几十年前写的这些诗,整理出来,希望留下这一鳞半爪,能供给后人“以史为鉴”!我十分赞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重读这部诗稿,心情是沉重的!当年,他仅仅是相信党的号召,向党进言,就被打成了“右派”,受到“非人”的遭遇!我能说什么呢,只能一声叹息!好在那个“因言获罪”的年代过去了……但对一个人来讲,二十一年的“右派”生涯,这代价太大了,时光不能倒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倏然已是古稀年,</p><p class="ql-block">如烟往事映眼前:</p><p class="ql-block">攻书学艺十八载;</p><p class="ql-block">二十一年事田园;</p><p class="ql-block">韶华二五为师表;</p><p class="ql-block">春秋十一做主编。</p><p class="ql-block">半生坎坷多磨难!</p><p class="ql-block">棱角分明犹未圆。</p><p class="ql-block">登山不落同行后,</p><p class="ql-block">陈意敢为众人先。</p><p class="ql-block">闲居每怀天下事,</p><p class="ql-block">耿耿心田有黎元。</p><p class="ql-block">是非得失空陈迹,</p><p class="ql-block">喜见儿孙绕膝前。</p><p class="ql-block">心胸坦荡天地阔,</p><p class="ql-block">家和体健自陶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丁贵春老师2005年5月写的一首《七十自述》的诗,对其一生做了简述。今年3月7日,他将这首诗抄寄给我,现转录于此,作为我的这篇短文的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 2007年10月12日于北京金台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丁贵春写给颜世贵的自我简介(200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丁贵春抄给颜世贵的七十自述(200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颜世贵写给丁贵春的信(2007)</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一:丁贵春《流放者之歌》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我在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期间,因言获罪,被划为“极右分子”,开除公职,劳动教养。从此,我离开了高校讲台,在“广阔的天地”里,修了21年的地球,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第一站,就是黑龙江省的兴凯湖农场。我的这本诗集——《流放者之歌》,就是在北大荒生活期间写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要将过去写的这些诗汇集成文,那是因为这一阶段,是我生命史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一个特殊时期;我应该留下它的一鳞半爪,供给后人“以史为鉴”。特别想要告诉年轻读者的是,生活中固然有春花,但也不乏秋雨,甚至冬雪。他们将从这本《流放者之歌》中,看到我在逆境中是怎样对待生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45年前写的一本诗册的扉页上,曾写过这样两句话,我愿意把它奉献给亲爱的读者——失败对人是一种考验,考验你面对挫折和牺牲,是意志消沉,还是更加坚定。胜利对人也是一种考验,考验你面对成绩和颂扬,是踌躇满志,还是更加谦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二:丁贵春《流放者之歌》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这本《流放者之歌》,把它叫做诗,实在是滥竽充数;因为我深深知道,有些古体诗词是不合韵律的,不过是信手涂鸦罢了。但它是真情流露,性之所至,从实写来,不加雕饰。它是我个人生命史的镜像反映,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灾难的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北大荒写的那本诗册被搜走后,大概是在1962年,我根据旧稿又整理出一本诗册,其中既有在北大荒期间写的,也有在茶淀农场写的。就是这后一本诗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使我再遭劫难。“红卫兵”从我家中抄走了它,当作“黑诗”来批判。由于难以定性,生产大队将此诗册送往 1964年曾在我生产队搞“四清”的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颜世贵同学处,让他帮助分析,深挖我的反动思想,企图获得更大的战果。不料颜世贵按兵不动,淡然处之;在他毕业时,带走了我的诗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颜世贵先被选调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做编辑记者,后又到记者部当机动记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 年夏天,我到北京参加“全国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到王府井大街人民日报社找到了他。颜世贵同志把那本诗册还给了我,他说:“十三年了,我自己的好多东西都丢失了,但你的这本诗册我一直保存着。”诗册装在印有“人民日报社缄”的牛皮纸信封中,信封上用毛笔写着:“南京土桥北街丁贵春同志诗稿”,从墨迹看,显然是在多年前写的。当时我真的好感动,他居然把我称作同志,而不是看作 “牛鬼蛇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8年底,借着去北京为《石油教育》审稿的机会,我又到已迁往朝阳门外的人民日报社拜访了他,他早已是人民日报驻北京记者站的站长了。谈话中重又提起那本诗册,他建议我用文字把诗词串连起来,汇集成书。今天,我的这本诗集得以问世,首先是由于颜世贵先生的关爱和保护,由于他的启发和鼓励。在此,我向他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祝愿——好人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所述皆为真人真事,用的一律是真名实姓,只有一个“锡xx”除外,那是因为我不屑于写出此人的名字。我怀念那些被提到姓名的朋友们,不知他们现在何处,但愿他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晚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还要感谢我的女儿和女婿,因为如果他们不邀请我和老伴到加拿大来,我也就不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趣,来把旧日的文字整理成书。</p><p class="ql-block"> 2006年3月于加拿大温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晚年丁贵春与夫人王芫、女儿丁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三:颜世贵寻思兴凯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我,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让我从“右派”丁贵春的诗歌《流放者之歌》)中,得知了兴凯湖原是个劳教流放之地。过后只要想起,似乎就觉得让人毛骨悚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我曾想象着兴凯湖的遥远与荒蛮,想象着它的冷酷与无情……更想有朝一日,我能够来到这个属于北大荒边陲的兴凯湖,看看这里到底是个什么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丁贵春老师已带着他的没能出版的诗稿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就越发使我想去兴凯湖,感受一下这位老“右派”当年在这里写下的诗词里,对自己的非人遭遇所流露出的无奈与情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吉林青少年杂志总社的朋友们,在游览了长白山天池之后,得知我有去兴凯湖的想法,不辞辛劳,坚持驱车长途跋涉,提供了一个能了却我多年心愿的机会。这当中,尤其使我感动不已的,现任领导刘翠玲女士丢下繁忙的工作亲自开车,以及老领导杨德俊老友不顾多年的腰痛病陪同前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兴凯湖,已是傍晚时分。我们穿过一段湿地的行使,进入眼帘的景观,就是湖光水色的兴凯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东部,距密山市35公里,是古代火山爆发后因地势陷落积水而形成,面积为4380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在唐代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又因湖形如“月琴”,故金代有“北琴海”之称,清代改为兴凯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原是我国的内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变成了中俄界湖,北三分之一的面积为中国,南三分之二属俄罗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已成历史,包括用来改造“右派”的场所连同他们所蒙受的苦难,都已随风而去。人们现在一心考虑的,只是如何加快开发利用这片茫茫的天然资源,成为振兴一方水土的旅游观光胜地! </p><p class="ql-block"> (《人民网》2009年8月17日)</p><p class="ql-block">收入颜世贵文集《往日印象》(2015,人民日报出版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兴凯湖一角(颜世贵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颜世贵与老友杨德俊探访黑龙江兴凯湖(2009,刘翠玲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革命大串联”,颜世贵第一次有机会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1966,中关村广场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记者的小女儿颜菁写了一个版的长篇特写《你是最好的写序人》,刊登在2014年6月27日《北京青年报》的副刊上,文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我父亲的故事,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关于时间和情义的</span>故事。他们素昧平生,一个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一个是被称为“大右派”的专政对象,因为一本手写的诗稿相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抄出诗稿的人即将遭到批斗,答应写批判稿的人悄悄藏起了“黑诗”,他隐隐感到,眼前的一切终将过去,这本诗稿迟早还要回到主人的手里。当然,这一切只能悄悄进行,一旦泄露出去,是要遭殃的。这一藏就是1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我曾问过父亲,在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人来不及地烧掉家里的照片、书信、手稿,年轻的他哪儿来的胆量,并且对方于他不过一个陌生人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只回答了一句话:我这一辈子从不干落井下石的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兴凯湖日出(2009,颜世贵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