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奇妙78物理班<br>在青春、年轻早已无可挽回,只留下点滴不甚清晰回忆的今日,我想,与其泪眼婆娑地去祭奠逝去的光阴,还不如重拾一些大学生活中零星片断,采摘几朵青春在校园里绽放的无名小花,以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br>报到后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组合,全班共有46位同学。13位是老三届的学生, 13位是是应届的毕业生。其他20位同学就是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农村或者工矿。年龄最大的1946年出生的,年龄最小的1962年出生的,跨度达16年,这大概也只有那时的中国才有, 真是前无来者,后无继续。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同学来自于农村, 一小部分同学来自于事业单位或者工矿企业,带薪的同学较少,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工资收入, 依靠助学金生活, 不过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经过严格的高考入学的,综合素质都不错,从来都没有为了助学金的等级而发生了争论。<br>亊实上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亲眼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令世界耳目一新的崛起,见证了智慧坚韧的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让我们也能够成为现代化浪潮中的一滴水。我们这一代人是优秀的, 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都挺有出息的,在政府机关当处长,局长的有好几个。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当院长的,当教授、副教授的。当然极大部分还是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为培养新一代做出自己杰出的贡献, 校长书记教导主任都得去了, 均是各自学校的中流砥柱。奇怪的是在我们的同学当中几乎没有下海从商的, 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斗不过一个安庆佬。班上1/3的同学都是安庆人,但是没有一个下海从商的。谢苏克和肖伟两个安庆佬在学校时就是安庆有名的家电维修高手,总以为他们两个人在毕业后继续向这方面发展, 可惜的是两个最后都捧了个铁饭碗,成了政府公务员和优秀的老师。全班最精明的两个同学蒋诗诚和周俊浩, 只是在商海边转了一圈就回去了。这样我班级中最有可能成为企业家的同学都没有成为企业家,估计这是跟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受到了传统的教育,很难接受新事物有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胡孝列同学在任合肥市教委办公室主任时曾负责合肥三县一市各学校的校区的建设,每个项目投资都是数亿元的工程,能夠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真是难能可贵。也许在别人看来这些不值得炫耀,但是我认为他长期在河边走,能够不湿鞋,就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干部。<br> 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可圈可点的, 举几个我比较熟悉和了介的同学介绍一下,比如王硕林放弃了在安庆石化厂舒适的工作参加了高考,要知道这个企业是当时所有求业者梦寐以求的单位。一心想科技救国报效祖国的他,毕业后分配在马鞍山十七冶子弟中学,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1998年放弃了校教导主任的职位只身一人独创上海,以深入简出的10分钟的试讲课,征服了所有的听课的老师,一致同意引入他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在此后20年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高质量的学生,真是优秀子弟满天下,同时自己也跻身于上海物理名师的行列之中。<br> 我们班级五朵金花之一的王小涓同学,也是放弃了非常好的工作单位-安庆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职位参加了高考,并且考入了女同学很少学的物理系, 并在4年的学习中成绩始终是名利前茅。大学毕业以后她主要从事很少有人介入的职业培训教学,培养了大批的我国所急需的蓝领技术人员。现在己是电气装置国家级裁判, 据同行介绍她是一个铁姑娘和“硬汉子”, 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全靠在大学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她在以后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到今天已过花甲之年的金花,还活跃在各种比赛和考试的現场,可以想象她是多么热爰这个行业,光鲜的背后一定是艰难的摸爬滚打,饱尝了酸甜苦辣。<br> 程绪铎同学也是一个另类, 从小便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立志要成为对家庭对社会的有用之才。上世纪60年代,物质匮乏,程绪铎成长于合作社时期的安徽农村,农民几乎身无分文。但他学习十分刻苦,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便回到家,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直至1978年,程绪铎才考入安庆师范大学。四年后,他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教师。而后的本科教学工作在开阔他眼界的同时,也让他深感到自身的不足,他渴望继续深造。1986年,程绪铎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成为一般力学系的在读硕士生。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时光里,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研究生导师了,“我的恩师毕业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他待人温厚,学识渊博,跟随他学习的过程中我有幸参加了‘东方红三号’卫星的研发工作,这段经历让我获益匪浅,丰富了我的学识也锻炼了我的能力。”1989年,程绪铎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返回了母校-安庆师范大学继续教学。他与导师一直保持着联系,导师会不时寄些科研资料给他,督促他在专业领域上更加精进。2001年,程绪铎调到了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教师, 于是一直专注于航天动力学研究的他不得不更改研究方向,选择了从事粮食力学方面的研究。刚工作时,他遇到了诸多困难。粮食本身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它的物理特性并不是粮食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致力于此方向的专家学者可谓寥寥无几,而初来乍到的他,对粮食的特性知识知之甚微,甚至不知道可供翻阅的杂志和期刊。想起以往的研究经历,他并未心生畏惧,既然都不了解,从头来过又有何妨,既然无人研究,何不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于是,他再一次选择挑战自己,最终也同样成功地翱翔于这片崭新的天空。他的关于粮仓中粮食孔隙率的研究己取得了初步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这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空白。<br> 留校的张杰同学为安庆师范大学物理系从单一的物理学科发展成现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等五个本科专业的理工类综合性学院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 分别考取北大、科大、南大、华师大、复旦、同济、大连理工、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为祖国的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br>还有一个同学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我们的孟祥斌同学。大学毕业以后,回到了自己故乡太湖县担任了一个中学的普通的物理教师。这与他自己的梦想研究理论物理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几年以后, 他选择了报考中国科技大学的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了进一步深造,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去美国进一步攻读理论物理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发现理论物理这个专业在美国是很难找到工作的,为了谋生,不得不当一个码农来维持生活。在一次闲聊中,他曾经透露出他很后悔当初决定出国的决定,我对他讲人生没有后悔两个字,只能慢慢的向前冲。确实我也很难判断,他当初决定出国的决定是对还是错。<br> 应该谨记的是,虽然学校只是一个普通的师范学院,平台不高,但在那年代,在我们己超过了求学的年龄时,能有此读书的机会真是一种造化。尤其是我们遇上了教育水平很高的老师,给了我们终生受益的教诲。我始终记得教量子力学的欧老师曾对我们讲:你们来学校一要学好基础知识,二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做好。谁说不是呢!因此,我认为在安庆读书这一经历是我们每个同学的人生转折点。<br>那时学生都穷,每月发19元的生活费,家庭条件差的可享2至4元的津贴。几位带薪的同学成了大款。同学们都比较节俭,周日上街为节省几分钱公交费,从来不坐车(当然这也与当时安庆城市的规模有关。传说城内无公交, 公交车城外跑)。安庆市地处与湖北、江西的交界处,有许多当地特色的小吃,像安庆龙须酥、安庆五香牛肉脯、墨子酥、大南门牛肉包子、山芋粉圆子烧肉、鸡汤泡炒米、岳西五谷豆粑、蒿子粑、江毛水饺、迎江寺素炒里脊丁、凉亭雪枣、胡玉美蚕豆酱和一品糕等小吃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小吃。但是由于我们口袋里面比较空,所以难得在街上吃顿饭总是很简单,一次我与同学上街,到饭点恰好走到四牌楼的人民饭店,便说今天潇洒吃一顿,进去一看莱谱没有了脾气,只点了两份面条,因为囊中羞涩啊!。<br>不少同学都有爱好,王硕林喜爱英语,在校园內常可以看到他抱着收音机在收听美国之音。方兴喜爱音乐,在宿舍经常能听到他优美的男高音独唱。班长徐晓锁是老三届的高材生爱读书,床头总是放着各式各样的书。胡孝列是校篮球队的主力中锋,校手球队的前锋,絕对的校级明星。周庆前爱打篮球,三步上篮姿势优美,中远投命中率极高。<br>那时候有一句革命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学校正是边创造条件边办学的。食堂尚未办好,餐厅规模很小,里面只有几张桌子,连板凳也没有。吃饭时案桌上放二个面盆, 一个装菜另一个装饭, 还有一个小木桶专门放湯(实际上是刷锅水) 。每桌八人, 大家围着案桌站着吃饭, 非常幸运我们一桌有两位女同学, 我们都很开心认为女生饭量小, 我们其它六人可以多吃一点了,沒想到两位穆桂英也是很能吃的,我们6个男同学一点也没占到便宜。<br>尽管那时沒有习主席要光盘的指示,很奇怪吃完饭以后每个同学的饭碗是光光的,面盆几乎不需要洗了,连那个小木桶里的刷锅水也不剩一滴,这现象要现代的小青年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是我记得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半年之久,直到第二学期开学之后伙食才得到了初步的改善。<br>记得有一次,我们宿舍的一个同学带了一瓶臭豆腐乳,八个同学轮番着吃臭豆腐乳,喝水和上厕所, 折腾了一个夜上终于把一瓶臭豆腐乳吃完,六瓶热水喝完,差点把厕所也堵上了。这个很可笑的例子说明了当时我们的伙食有多差,每个同学都像一头饿狼。类似的事情很多,只不过主角从臭豆腐乳改换成咸萝卜干而已。<br>浴室也未搞好,只是在老虎灶旁临时搭建简易工掤,供同学们将就冲洗。校园里的空地杂草丛生,已入秋了蚊子还多得出奇,我们拿面盆涂上肥皂液在宿舍过道对着蚊群一扇,便能沾住几十个。据说一天晚上有一女生被蚊子咬得受不了哭着说想家,其他女同学来劝,哭未劝止却被感染,于是来了一次哭声大合唱。<br>2.5 校名风波<br>该教学点前身就是“安庆师范学校”,文革之前就有了,是所老资格的中等师范学校,而现在挂上了安徽师范大学的名牌,提升成为大学级的师范学校。学校的级别名正言顺提升了,但学校的条件一点都没有改变,皆维持着现状,原因都很简单,浩劫之后,百废待兴,人力财力,难全其有,只得靠自己挖潜补缺,从场屋校舍到师资教材、软硬并施,尽力满足“新大学”的需求,解决各方面的困难,以达到省里部署的办学标准。<br>1978年5月,省委根据安徽高等教育的布局、资源分布情况,研究将安徽劳动大学(座落在芜湖地区宣城县农村)的部分系迁来安庆,和教学点合并成立新大学。11月,省委决定将安徽劳动大学数学、物理两系迁到安庆,与安庆教学点共同组建安徽师范学院。后因劳动大学两系不肯迁宜,未果。<br>虽然省委决议将安庆教学点改办为一所正规的"安庆师范学院"或"安徽师范学院",并上报国务院请求审批,学校也从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各个方面准备,但到1979年元月9日,国务院公布169所新批准的大学名单,学校仍不在其中,这给师生带来了很大的震动。<br>在中文系和外文系的几个学生的带领下,全校全部近四百(77级和78级)学生在元月11日,停课走上街头游行,要求地委省委加快建院的步伐,地委主要负责同志接见了学生代表,当即派出干部到校协助学校领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及时向省委汇报。经省委同意,元月13日,各系选派出阎新建、刘江等10名学生代表到达合肥。省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文教部长、省高教局副局长郭诚同志接见了学生代表。学生代表向领导提出四个问题,一是学校申报未获批准的原因,二是省委于1978年筹建安徽师范学院时答应给学校60万元的基建费用是否能到位,三是要求成立正规大学领导机构,四是根据现实需要,要求省委给学校调配师资。省委领导对同学们要求一一做了肯定答复,学生代表们就很快回校,学校秩序也恢复正常。因已临近寒假,期末考试延期至1979年上学期开学初进行补考。为了让我们过好一个愉快的春节。任课老师们告诉我们说不需要在假期内进行复习,考试的题目会很简单,每个同学都能够过关,这就是我们在这场校名风波中得到的最大实惠。<br>经过3年多的不断努力,在黄镇同志的关心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团结奋斗下,1980年5月,国务院批复教育部同意建立安庆师范学院,这块古老的育人基地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br>